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花市清真寺是北京地區著名清真寺之一,位於北京市崇文區西花市大街30號。花市清真寺始建於明朝永樂十三年(1415年),後多次維修擴建,始成規模。花市清真寺占地面積2000平方米。整體風格為清式建築。花市清真寺是北京穆斯林的主要宗教活動場所,區級文物保護單位。

中文名稱 花市清真寺

地理位置 北京市西花市大街30號

占地面積 2000平方米

始建時間 1415年

目錄

修繕重建

花市清真寺所存刻石載,明朝、清朝該寺多次重修,其中明朝崇禎元年(1628年)、清朝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的重修規模較大[1] 。雍正七年(1729年),賜該寺御碑,並建碑亭一座。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因附近地區失火殃及該寺,故再次重修該寺。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又重修。寺內現存清朝康熙二年(1663年)裕親王所書「清真」木匾,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真一無二」牌匾,分別懸於大殿敞廳兩側牆壁。寺內還有雍正七年(1729年)御賜碑,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重修禮拜寺碑記》。辛亥革命後,宋教仁、蔡元培等人常在此議事,支持孫中山「五族共和,振興中華」,反對袁世凱復辟。1912年7月7日,中國回教俱進會在該寺成立。1984年,花市清真寺被列為崇文區文物保護單位。崇文區伊斯蘭教協會設於該寺。相傳該寺原來面積寬廣,規模也極為宏大,東起南羊市口,西至西花市浴池胡同,南到手帕胡同,北達西花市大街。花市清真寺原有東門,門上方就有「敕建清真寺」門額,在南羊市口路西,建築形式已無人知曉,其北門,人們還清楚的記得,大門座南朝北,辟有三個門,中間為圓圈門僅在大、小開齋節日才開;兩旁為稍小的方門作為日常使用,門外建有花空牆磚。從外表上看不像寺院,實則內部宏偉,殿宇寬敞,歷史深遠,不愧為北京原有敕建四大清真名寺之一。按北京原由敕建四大名寺之說,即花市清真寺,牛街禮拜寺,安內二條普壽寺(已不存),錦什坊街法明寺。本寺現有由清朝第一代裕親王所書「清真」二字木匾及其他木匾三方,石碑三方,乾隆三十五年「重修禮拜碑記」等。解放後,花市清真寺建立了民主管理委員會,每年對清真寺認真進行維修。

規模建制

該寺最大建築是禮拜大殿,坐西朝東,大殿前有敞廳3間,殿面闊3間,進深4間,總面積500多平方米。第四層殿頂上有六角亭式的天窗,牆壁上刻有古蘭經文。花市清真寺是北京穆斯林的主要宗教活動場所,區級文物保護單位。第四層殿頂開六角亭式天窗,牆壁上原有古蘭經文。禮拜殿正前面有一座方形碑亭,原置雍正御賜碑,現碑已遷出豎立牆邊。花市清真寺前廊的南北牆上刻有阿拉伯經文,組成巨大的圓形圖案。大殿寬約5間,進深約10間,南北各有一排耳房。進入大殿內,有八角亭用於採光,光照充足明亮。在它的下面是宣講台,一年一度的開齋節都要由有名望的阿訇登台朗誦經文,大殿兩旁各有5個小型拱門,可供單人禮拜。大殿內雕樑畫棟,彩漆鮮艷,顯得富麗堂皇。大殿前有重檐方形御碑亭,院南、北、東三面有講堂,男、女沐浴室,教長室,庫房等。後殿中原有望月樓,因年久失修作廢。民國初年,馬兆彬老人在殿西南角增建一座尋月台,並由當時的教育部次長馬鄰翼書題「尋月」二字篆刻在台上,在每年齋月時,望月之用。

風格特點

花市清真寺現存建築為清式建築,全寺占地面積約為2000平方米,建築面積1303.1平方米,各類房屋81間,主建築禮拜大殿位於寺院西面,大殿前廊寬闊,檐角微翹,再配以清石台階,使大殿顯得莊嚴肅穆[2]

主要建築

花市清真寺大殿前三間有兩柁,據寺里的人講:它是用極其珍貴的恐雀木製成,木頭材質很重,能發出一種幽香,可以阻擋一切飛蟲鳥類進入殿內。由此,數百年間沒有鳥在殿裡築巢。這兩柁被用鐵箍箍上,寺里的人對此進行了特殊的解釋:當時,乾隆皇帝聽說了該寺恐雀木的珍貴情形,想借重修寺廟的機會,換做其他木料,用以修建宮內建築。寺中的人聽到這個消息後,找來工匠將鐵箍圍釘在兩柁的前、後、中三個部位,表示此木頭並非完好的木料。後來,有宮中大臣被派來與寺中執事商談此事,並把這種殘舊不堪的現狀,回奏給皇帝,使得乾隆帝放棄了取恐雀木的想法。在我們現有的古建中,使用恐雀木為木料的已經寥寥無幾,這也是花市清真寺的珍貴之處。花市清真寺主要建築有禮拜大殿、碑亭、敬古堂、沐浴室、尋月台和經房、住房等,尋月台已被拆除。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