艋舺公园
命名
艋舺公园位于万华区,原名万华十二号公园,取万华原地名“艋舺”为名。艋舺亦作“文甲”、“蟒甲”、“蚊甲”、“莽葛”,意为独木舟或独木舟聚集处,为台湾原住民语“Moungar”之音译。古代万华为原住民乘独木舟于万华一带贸易运输,汉人遂以艋舺为地名。
历史
1740年(乾隆五年)艋舺龙山寺完工,由于风水上地形为“美人穴”,遂于寺前开凿一莲花池,形成所谓“美人照镜”。1924年(大正十三年)艋舺龙山寺整修,并于此地兴建公园,以龙身喷水池作为镜池;1927年(昭和二年)开园,称为龙山寺公园,为众多台北市战前规划的大型都会公园之一。1992年(民国八十一年),台北市政府回复该用地为民俗公园。1995年(民国八十四年),市府委托罗墀璜建筑师事务所规划本公园。1999年(民国八十八年)二月十四日开工动土,由马英九市长主持。费时六年,2005年(民国九十四年)一月二十二日启用。
地理位置
空间使用
地下一、二楼为地下街,地下三、四楼为停车场。北侧为星象志,南侧为捷运龙山寺站、台北市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捷运龙山寺站(1号出口)租借站;西侧为地下停车场车道出入口;侧其馀三面由ㄩ字型的回廊。中央为公园树木绿地区;取艋舺龙山寺之龙字,作为设计要素;并设有龙型船雕塑(位于回廊)、美人照镜池(位于星象志旁,又名佛祖之镜)等艺术作品。
三大广场
本公园有三大广场─庙埕广场、西三水街广场、南侧广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