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航天技術是一個科技名詞。

世界三大漢語詞典分別是中國大陸的《 漢語大詞典[1]》(共13冊,5.6萬詞條,37萬單詞)、中國台灣的《 中文大辭典 》(共10冊,5萬詞條,40萬單詞)以及日本的《 大漢和辭典 》(共13冊,4.9萬詞條,40萬單詞)。漢字是記錄漢語的文字[2],它已有六千年左右的歷史,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

目錄

名詞解釋

航天技術(航天技術)一般指空間技術

空間技術(Space technology),是探索、開發和利用太空以及地球以外天體的綜合性工程技術,亦稱航天技術。1957年10月4日,蘇聯成功發射了世界上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標誌着人類跨入了航天時代。

由此興起的航天技術在以後的近半個世紀裡獲得了迅速發展。航天技術的發展使人類掙脫地球引力的羈絆進入廣袤無垠的外層空間成為現實,同時,也為軍事活動提供了新的場所。外層空間已成為一個新戰場。

天的定義

空間技術就是探索、開發和利用宇宙空間的技術,又稱太空技術和航天技術。討論航天,那什麼是天?有兩種定義。一種定義認為,天是指地球大氣層以外無限遙遠的空間。另一種定義認為,天是指地球大氣層以外至太陽系內的空間。按後一種定義,大氣層以外太陽系以內的航行活動則稱之為航天,而太陽系以外的航行活動稱之為航宇。相當長的歷史階段內,人類只能實現航天活動。

因為任何一種航行活動都是與其推進技術密切聯繫的,只有當推進技術進步到一定程度,使運動物體速度提高到一定水平,才具有某種特定的航行活動。當飛行器達到第一宇宙速度(7.9公里/秒)才能克服地球引力而環繞地球飛行,不落回地球表面;提高到第二宇宙速度(11.2公里/秒)可以脫離地球飛向太陽系的其他行星;提高到第三宇宙速度(16.7公里/秒)就可以飛離太陽系。雖然第三宇宙速度理論上可以實現太陽系以外的航行活動,但是太陽系太大,現代航天器以第三宇宙速度來飛行,需飛行萬年以上才能離開太陽系。

進行太陽系之外的通訊,信號來回一次需要一年以上時間。所以討論太陽系以外的航行活動,為時尚早,當今技術遠遠做不到。發展空間技術,最終目的就是要實現空間轉移。所以,把航天定義為地球大氣層以外至太陽系之內的航行活動更為確切。當代研究的空間技術所涉及的範圍也是指太陽系之內。

空間資源

相當長的時期內,人類主要開展以地球為中心的航天活動。要實現航天活動,就要建立龐大的以航天器為核心的航天系統。它由特定的航天器(衛星、空間站、探測器),運載工具(火箭、航天飛機),航天發射場,地面測控網(地面站、船),地面應用站網及其他有關系統組成,它是一個大系統工程。

1.運載工具將航天器加速至宇宙速度,並送入預定的運行軌道。現代航天運載工具分運載火箭和航天飛機兩種,前者為一次性使用,後者可多次使用。運載火箭最早發展,已普遍使用。各航天大國均擁有自己的運載火箭及發射場。運載火箭一般由2—3級組成,每級火箭均有推進系統,末級內裝有火箭的制導與控制、跟蹤、遙測、電源等系統。同時,末級頂部安裝被運送的航天器。

2.航天器指的是在地球大氣層以外按天體力學規律運行的飛行器,包括各種人造衛星、載人飛船、空間站、行星探測器等。其中人造衛星發射數量最多,並已廣泛應用,產生了巨大的效益。人造衛星種類很多,有通信衛星、遙感衛星、導航定位衛星、科學衛星等。

通信衛星是作為無線電通信中繼站的人造衛星,衛星上有通信轉發器和天線。經過通信衛星可以實現遠距離的電話通訊、數據交換,也可以轉播電視節目。

遙感衛星在空間對地球表面進行拍照,獲取氣象、海洋、環境、資源、軍事目標等各種信息,為經濟建設、科學研究和軍事活動服務。遙感衛星視用途不同,又分為氣象衛星、海洋衛星、資源衛星、軍事偵察衛星等。

導航定位衛星是為地面、海洋、空中和空間用戶提供導航定位的衛星。它由若干顆衛星組成,分布在不同軌道上運行。每顆衛星在空間的坐標位置是嚴格確定的,它發射特定的無線電信號,用戶接收該信號,加以處理,確定自己所在的位置。

3.航天地面站包括跟蹤測控站(網)和衛星應用業務站。前者對航天器發射和運行的軌道進行跟蹤,監測航天器的工作狀態,發送各種工作指令。後者接收處理衛星的遙感圖像,傳遞、轉發、接收各種信息,如氣象雲圖接收站,地球資源接收站,通信站,電視接收站等等。

技術特點

空間技術屬於高技術,但技術更新進步極快,所以也是一門新技術。那麼空間技術有什麼特點?

近40年來,空間技術發展很快,它有許多特點,這裡強調三個突出特點。

其一,空間技術是高度綜合的現代科學技術,它是許多科技最新成就的集成,其中包括噴氣技術、電子技術、自動化技術、遙感技術、材料科學、計算科學、數學、物理、化學等等。

其二,空間技術是對國家現代化、社會進步具有宏觀作用的科學技術。由於航天器飛行速度快,運行高度高,所以可快速地大範圍覆蓋地球表面。例如,通過衛星使電視網絡覆蓋全國及至全球;氣象衛星可以進行全球天氣預報,包括長期天氣預報;偵察衛星可以及時發現世界各個地區的軍事活動等。這許多都是常規手段無法做到的。

其三,空間活動是高投入、高效益、高風險的事業。儘管風險很大,但是空間技術的發展對人類的貢獻是巨大的,因此它必將持續發展。

意義

概括說有四個方面:

在經濟上,太空活動具有很高的經濟和社會效益。多種應用衛星在通信廣播、資源調查、環境監視、氣象預報、導航定位等方面,已為人類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根據一些國家研究分析,空間技術投資效益比達1:10以上。更為深遠的意義是太空活動將為人類提供無限寶貴的種種資源。

在軍事上,許多軍事專家認為誰占有空間優勢,誰就具有軍事戰略優勢。多年來,超級大國都在發展戰略核武器,為選擇打擊目標,提高命中精度及了解敵方軍事部署,競相發展偵察衛星,它是洲際導彈的耳目,並已成為戰略核武器的配套項目。通訊、導航等衛星的發展,同樣大大增強了國家的軍事力量。航天技術的繼續發展,對軍事的影響將是革命性的。

在科學技術上,空間活動帶動和促進了眾多學科的發展。首先,空間活動帶動了技術發展,如電子技術,遙感技術,噴氣技術,自動控制技術等;其次,對基礎科學將有很大推動,包括對生命科學、宇宙的形成和發展等都將有重要的新發現;第三是形成了許多邊緣學科,如空間工藝學、空間材料學、空間生物學、衛星測地學、衛星氣象學、衛星海洋學等等。

在政治上,空間技術極大地提高國家在綜合國力及其在國際活動中的地位,國際上討論的許多重大問題都與空間有關,世界大國首腦會談也離不開這個問題。由於空間技術有如此重要的意義,當今參加開發空間的國家越來越多,已達60多個,而應用空間技術成果的國家幾乎遍及世界各個角落。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