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舒婷詩歌《北京深秋的晚上》

舒婷的詩,有明麗雋美的意象,縝密流暢的思維邏輯,從這方面說,她的詩並不「朦朧」。只是多數詩的手法採用隱喻、局部或整體象徵,很少以直抒告白的方式,表達的意象有一定的多義性。

目錄

原文

  一

  夜,漫過路燈的警戒線

  去撲滅群星

  風跟蹤而來,震動了每一片楊樹

  發出潮水般的喧響

  我們也去吧

  去爭奪天空

  或者做一片小葉子

  回應森林的歌唱

  二

  我不怕在你面前顯得弱小

  讓高速的車陣

  把城市的莊嚴擠垮吧

  世界在你的肩後

  有一個安全的空隙

  車燈戳穿的夜

  桔紅色的地平線上

  我們很孤寂

  然而正是我單薄的影子

  和你站在一起

  三

  當你僅僅是你

  我僅僅是我的時候

  我們爭吵

  我們和好

  一對古怪的朋友

  當你不再是你

  我不再是我的時候

  我們的手臂之間

  沒有熔點

  沒有缺口

  四

  假如沒有你

  假如不是異鄉

  微雨、落葉、足響

  假如不必解釋

  假如不用設防

  路柱、橫線、交通棒

  假如不見面

  假如見面能遺忘

  寂靜、陰影、悠長

  五

  我感覺到:這一刻

  正在慢慢消逝

  成為往事

  成為記憶

  你閃耀不定的微笑

  浮動在

  一層層的淚水裡

  我感覺到:今夜和明夜

  隔着長長的一生

  心和心,要跋涉多少歲月

  才能在世界那頭相聚

  我想請求你

  站一站。路燈下

  我只默默背過臉去

  六

  夜色在你身後合攏

  你走向夜空

  成為一個無解的迷

  一顆冰涼的淚點

  掛在「永恆」的臉上

  躲在我殘存的夢中

賞析

舒婷這一類贈答送別之作,具有特殊的藝術魅力和美學價值,對於經歷浩劫的人們那痛苦多於歡樂的生活,憂愁多於喜悅的心情,這些詩是嚴寒中的篝火,是暗夜中的星光,是雲隙泄漏的晨曦,是溫暖親切的笑顏。冷酷的時代逼得人人自危,人與人互相戒備,諱莫如深,喪失了人際間應有的友愛和信任,心與心之間築起了無形而高大的壁障。舒婷呼喚着「障礙必須拆除,面具應該解下。人與人是能夠互相理解的,因為通往心靈的道路總可以找到」(《人呵,請理解我吧》)。舒婷正是用她的贈答送別詩所包蘊的人性內涵釋放出的能量,打通了不正常時代在人心之間築起的戒備森嚴的壁壘,找到了那條通往心靈的人性之路。

從舒婷詩與唐宋婉約詞之間關係的角度審視,兩者的取材路徑基本相似。唐宋婉約詞的題材內容多為傷離恨別、男歡女愛,這是人性覺醒的表現,其實質是人對時間的珍惜,對生命的摯戀,對生活的熱愛。宋代理學盛行,封建宗法制度與倫理道德觀念被視為同「自然規律」(天道)一樣天經地義的東西。「存天理,去人慾」,「餓死事極小,失節事極大」等理學家口號,正說明對人性壓抑之嚴重。由於時代思潮、文體分工等原因,宋詩言理,宋文載道,宋詞抒情,久遭壓抑的人性終於找到了適合自己的宣洩載體,那些「文不能達,詩不能道」的個人性情感,終於可以在長短句中一抒為快了。宋代婉約詞也因此而與正統的言志載道的詩文劃開了界限。它所抒寫的較為純粹的個人之情,因其具有以情反理、以情抗理的社會進步意義,而被擯棄於正統意識和正統文學之外,作者或見斥於科名(吳曾《能改齋漫錄》卷十六記柳永事),或被視為「才有餘而德不足」(邵博《邵氏聞見後錄》記韓維評晏幾道語);作品被歧視為「艷科」、「末技小道」;婉約詞在宋代文壇上成了不入主流、不受尊重的一種文體。[1]

舒婷簡介

舒婷(1952- ),原名龔佩瑜,出版的詩集有《雙桅船》(1982)、《舒婷顧城抒情詩選》(1982)、《會唱歌的鳶尾花》(1986)、《始祖鳥》(1992)、《舒婷的詩》(1994)。

舒婷,原名龔佩瑜,1952年出生於福建廈門石碼鎮朦朧詩派的代表作家之一,[[<<致橡樹>>]]是朦朧詩潮的代表作之一,與北島顧城齊名。1969年下鄉插隊,1972年返城當工人。1979年開始發表詩歌作品。1980年至福建省文聯工作,從事專業寫作。著有詩集《雙桅船》、《會唱歌的鳶尾花》、《始祖鳥》,散文集《心煙》《秋天的情緒》《硬骨凌霄》《露珠里的「詩想」》、《舒婷文集》(3卷)等。詩歌《《祖國呵,我親愛的祖國》獲1980年全國中青年優秀詩歌作品獎,《雙桅船》獲全國首屆新詩優秀詩集獎、1993年莊重文文學獎。

舒婷長於自我情感律動的內省、在把捉複雜細緻的情感體驗方面特別表現出女性獨有的敏感。情感的複雜、豐富性常常通過假設、讓步等特殊句式表現得曲折盡致。舒婷又能在一些常常被人們漠視的常規現象中發現尖銳深刻的詩化哲理(《神女峰》、《惠安女子》),並把這種發現寫得既富有思辯力量,又楚楚動人。[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