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舌 - 人體器官

舌 - 人體器官

來自搜狐網的圖片

舌是人體品嘗食物的器官,舌的感覺叫"味覺",在人的口中。中醫學中,舌又名靈根、心竅。舌之尖部稱為舌尖,中部稱舌中,根部稱舌本,兩側稱舌旁。

舌的上面有一向前開放的"V"型溝叫界溝,將舌分為前2/3的舌體和後1/3的舌根。舌體的前端叫舌尖。舌的下面正中有一粘膜皺襞,稱為舌系帶。在舌系帶根部的兩側有一對小的隆起,稱為舌下阜,阜頂上有下頜下腺管和舌下腺管的共同開口。由舌下阜向後外側延伸的粘膜隆起,稱為舌下襞,此襞深面藏有舌下腺。

目錄

基本信息

中文名; 舌

外文名; tongue

拼音; she

類型; 人體器官

作用; 味覺

人體器官

結構 舌的上面有一向前開放的"V"型溝叫界溝,將舌分為前2/3的舌體和後1/3的舌根。舌體的前端叫舌尖。舌的下面正中有一粘膜皺襞,稱為舌系帶。在舌系帶根部的兩側有一對小的隆起,稱為舌下阜,阜頂上有下頜下腺管和舌下腺管的共同開口。由舌下阜向後外側延伸的粘膜隆起,稱為舌下襞,此襞深面藏有舌下腺。

舌面上的粘膜表面有許多小的突起,稱舌乳頭。按其形狀可分為絲狀乳頭、菌狀乳頭、輪廓乳頭等。絲狀乳頭數量最多,呈白色絲絨狀,具有一般感覺的功能。菌狀乳頭數量較少,為紅色鈍圓形的小突起,散在於絲狀乳頭之間,內含有味蕾,司味覺。輪廓乳頭最大,有7~11個,排列在界溝的前方,乳頭中央隆起,周圍有環狀溝,溝壁內含有味蕾司味覺。

味覺

每個味蕾由若干個味細胞組成,味細胞通過頂端的纖毛伸出味蕾小孔,感覺出溶解在水中的化學物質是什麼味道。固體或氣體物質,也要先溶解在唾液中,味蕾才能嘗出味道。味細胞末端連接着進入神經。當味細胞興奮時,衝動就沿着傳入神經傳入大腦的味覺中樞,產生味覺。

基本味覺只有酸、甜、苦、咸四種,其餘都是混合味覺,是基本味覺的不同組合。四種基本味覺由四種不同的味細胞感受,它們在舌面上的分布是不均勻的。感受甜味和味覺細胞多集中在舌尖,所以舌尖對甜味最敏感。同樣的道理,舌的兩側中部對酸味最敏感,舌的兩側前部對鹹味最敏感,對苦味最敏感的是舌根(有研究表明事實可能[1] 並不是如此)。味覺同其他感覺,特別是同嗅覺、皮膚覺相聯繫。如辣覺是熱覺、痛覺和基本味覺的混合。

臨床意義

中醫學中,舌又名靈根、心竅。位於口腔。舌之尖部稱為舌尖,中部稱舌中,根部稱舌本,兩側稱舌旁。舌內應於心,故《景岳全書》卷二十八認為:"舌為心之苗,心病則舌不能轉。"舌又司味覺,故《靈樞·脈度》認為:"心氣通於舌,心和則舌能知五味也"。舌又與發音有密切關係,故《靈樞·憂恚無言篇》:"舌者,音聲之機也。"舌的色、質、形態及舌苔的色澤厚薄等是中醫診斷學中重要的診查內容。

臨床常見舌病變

(1)乾燥舌:輕度乾燥不伴外形的改變;明顯乾燥見於鼻部疾患(可伴有張口呼吸、唾液缺乏)、大量吸煙、阿托品作用、放射治療後等;嚴重的乾燥舌可見舌體縮小,並有縱溝,見於嚴重脫水,可伴有皮膚彈性減退。

(2)舌體增大:暫時性腫大見於舌炎、口腔炎、舌的蜂窩組織炎、膿腫、血腫、血管神經性水腫等。長時間的增大見於黏液性水腫、呆小病和先天愚型(Down病)、舌腫瘤等。

(3)地圖舌(graphic tongue):舌面上出現黃色上皮細胞堆積而成的隆起部分,狀如地圖。舌面的上皮隆起部分邊緣不規則,存在時間不長,數日即可剝脫恢復正常,如再形成新的黃色隆起部分,稱移行性舌炎(migratoty glossitis),這種舌炎多不伴隨其他病變,發生原因尚不明確,也可由核黃素缺乏引起。

(4)裂紋舌(wrikled tongtle):舌面上出現橫向裂紋,見於Down病與核黃素缺乏,

後者有舌痛,縱向裂紋見於梅毒性舌炎。

(5)草莓舌(strawberry tongtle):舌乳頭腫脹、發紅類似草莓,見於猩紅熱或長期發熱病人。

(6)牛肉舌(beefy tongue):舌面絳紅如生牛肉狀,見於糙皮病(煙酸缺乏)。

(7)鏡面舌:亦稱光滑舌(smoth tongue),舌頭萎縮,舌體較小,舌面光滑呈粉紅色或紅色,見於缺鐵性貧血、惡性貧血及慢性萎縮性胃炎。

(8)毛舌:也稱黑舌,舌面敷有黑色或黃褐色毛,故稱毛舌(hairy tongue),此為絲狀乳頭纏繞了真菌絲以及其上皮細胞角化所形成。見於久病衰弱或長期使用廣譜抗生素引起真菌生長)的病人。

(9)舌的運動異常:震顫見於甲狀腺功能亢進症;偏斜見於舌下神經麻痹。[1]

參考文獻

  1. , 360國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