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鐵曾文溪橋
臺鐵曾文溪橋位在臺灣臺南市曾文溪上,是臺灣鐵路管理局拔林車站與善化車站之間的鐵路橋樑。而實際上可稱為「臺鐵曾文溪橋」的鐵路橋樑在歷史上共有三座,分別是1901年臺灣日治時期興建的第一代曾文溪橋、1953年完工通行的第二代曾文溪橋、2002年12月開始動工興建的第三代曾文溪橋。
其中第一代曾文溪橋橋墩遺跡與第二代曾文溪橋已在2008年11月10日以「曾文溪鐵道舊橋遺蹟」名稱公告為臺南縣歷史建築,後因臺南縣市合併而改為臺南市歷史建築。
目錄
沿革
第一代曾文溪鐵道橋興建於臺灣日治時期的明治三十四年(1901年),最初為單線,長708.988公尺,載重力為古柏氏載重標準E30,共有21孔。後來因為曾文溪主流南移,令南邊橋墩傾斜,遂予以搶修補強;之後在昭和十一年(1936年)曾有計畫在該橋下游15公尺處建新橋,但因為戰爭因素並未動工。
二次大戰後,因為縱貫鐵路運量增加,臺鐵遂在民國四十年(1951年)4月著手探查興建新橋位址,最後決定於日治時期原定位址動工。新橋於民國四十一年(1952年)1月20日開工,施工期間雖在該年秋天遇到洪水,以及由行政院美援運用委員會向日本訂購的鋼樑並未如期(1953年3月)運達,但由於臺鐵鋼樑局在民國四十二年(1953年)3月2日運用舊存搶險用鋼樑開始架橋,3月6日橋墩全部建造完成後,4月5日已可單線通車。
而之後4月17日曾文溪暴漲造成舊橋墩受損,因新橋已可通車而未造成交通中斷。後來訂購的鋼樑在該年4月20日、5月12日分兩批運抵臺灣,拼裝後於5月29日開始架設,6月16日正式宣告完工。
這座第二代曾文溪鐵道橋全長711.81公尺,每孔跨度19.2公尺,共36孔,墩基平均深22.4公尺,載重力為古柏氏E40,其工期為1年4個月又27日,耗資576萬新臺幣、16萬美金,並用掉2100噸的水泥與207噸鋼筋。而這座新橋完工後,臺鐵還於該年7月於溪北立一紀念碑紀念。
到了民國九十一年(2002年)12月時,臺鐵開始進行官田拔子林到善化北子店的路線東移工程,該工程主要是將這段軌道高架化、減少平交道並改良線型,此外也包括興建鋼筋混凝土的第三代曾文溪鐵道橋。
期間地方上曾有拆除與保存的爭議,後來經臺南縣縣長蘇煥智及臺南縣文化局會勘並與臺鐵協商後,第一代鐵道橋遺跡與第二代鐵道橋在2008年11月10日公告為歷史建築。
2013年4月29日到4月30日進行東正線永久軌軌道切換[1],同年6月27日到28日辦理西正線永久軌軌道切換[2],之後臺鐵縱貫線列車便完全改走第三代曾文溪橋。
重建曾文溪複線大橋紀念碑
該紀念碑立於1953年7月,原位於曾文溪北岸鐵道旁,但因進行北門玉井線公路工程而遷移,目前位在官田拔子林的川文山上。
該紀念碑四面均有一面刻了字的大理石石碑,分別是當時臺鐵局局長莫衡所寫的〈重建曾文溪複線大橋記〉、行政院院長陳誠所題的「開物程功」四字、臺灣省政府主席俞鴻鈞所題的「永履康莊」四字、與行政院政務委員吳國楨所題的「利涉康衢」四字。
參考文獻
- ↑ 臺灣鐵路管理局. 曾文溪橋改善工程-土建部份永久軌軌道切換施工公告. 中華民國交通部. 2013-04-24.
- ↑ 臺灣鐵路管理局. 曾文溪橋改善工程-土建部份永久軌軌道切換施工公告. 中華民國交通部. 2013-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