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臺中林氏宗祠

臺中林氏宗祠,又稱臺灣林氏宗廟、尚親堂、林祿公祠、林祖厝,當地人俗稱林祖厝,為臺中市定古蹟。中部地區舉足輕重的林氏祠堂,原創建於清嘉慶年間,初名「林祿公祠」,建於內新莊(即今臺中市大里區內新里)。後經數次遷移,終於日治時期昭和5年(西元1930年)於現址竣工。 林氏宗祠建築構造基本上以閩南傳統建築的營建方式為範疇,其中木構架部分,因係由漳籍名匠陳應彬師傳親自督造,力求造型美學與結構力學的完美組合,致成為林氏宗祠最具代表者。 [1]  

目錄

歷史脈絡

原創建於清嘉慶年間,初名「林祿公祠」,建於內新莊今臺中市大里區內新里;台灣日治時期昭和5年(1930年)遷於現址(臺中市南區長榮里國光路55號)。

  • 林氏宗祠年表
年份 事蹟
1919年(大正8年) 選定台中市老松町(現址),正式動工
1922年(大正11年) 三川殿動工
1924年(大正13年) 三川殿完工,增建西室下山五間
1928年(昭和3年) 增建東室九間、西室頂山四間
1930年(昭和5年) 全部竣工,佔地約0.287公頃
1985年 經中華民國內政部評定為三級古蹟
2001年 精省後改為市定古蹟

建築特色

建築以為閩南式傳統建築,為二進雙龍的合院式配置,屋面造形有硬山、歇山、捲棚及「升庵假四垂」等式樣。前後座落山門及正殿,而兩側則以過水連接護龍。宗祠只有祭祀功能,故未建後殿,改以橫向面九開間(五開間的山門及左右過水與護龍)的立面效果。除外埕廣場,林氏宗祠二進雙護龍的格局中藉由過水的空間安排,形成七個院落(內埕、天井)。從其建築平面中,可看見為順應風水觀念而形成前窄後寬的「畚箕厝」特殊造型。

木構架由漳籍名匠陳應彬打造,裝飾以雕刻、彩繪、文字、剪黏與泥塑為主。以木雕為重,其中山門及正殿的木構架為主要的表演場所,其精巧雕飾的巧工不可多見。石構由辛阿救打造。

正殿:奉祀林姓開山祖師比干和林姓祖宗牌位,配祀建廟有功人員的長生祿位

左護龍:供奉湄洲媽祖

右護龍:管理辦公室[2]

詳細資訊

  • 文化資產所在地:臺中市南區民主里國光路55號
  • 所有歸屬:財團法人臺灣臺中林氏宗廟
  • 連絡電話:(04)2224-6928
  • 開放時間:

週一至五 上午9:00至下午5:00

每月第一、三、五週六 上午9:00至中午12:00

  • 交通資訊:臺中客運33、60、102、10路;仁友客運89、125、636、666路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