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诸弟·劝宜力除牢骚
《致诸弟·劝宜力除牢骚》选自《曾国藩家书》。《曾国藩家书》是曾国藩的书信集,成书于清19世纪中叶[1]。该书信集记录了曾国藩在清道光30年至同治10年前后达30年的翰苑和从武生涯,近1500封。所涉及的内容极为广泛,是曾国藩一生的主要活动和其治政、治家、治学之道的生动反映。
《曾国藩家书》章节目录:《修身篇》、《劝学篇》、《治家篇》、《理财篇》、《交友篇》、《为政篇》、《用人篇》。
“ |
澄侯温甫子植季洪四弟足下: 日来京寓大小平安,癣疾又已微发,幸不为害,听之而已。湖南榜发,吾邑竟不中一人。沅弟书中,言温弟之文,典丽鹬皇,亦尔被抑,不知我诸弟中半来科名,究竟何如?以祖宗之积累,及父亲叔父之居心立行,则诸弟应可多食厥报。以诸弟之年华正盛,即稍迟一科,亦未遂为过时。特兄自近年以来,事务日多,精神日耗,常常望诸弟有继起者,长住京城,为我助一臂之力。且望诸弟分此重任,余亦欲稍稍息肩,乃不得一售,使我中心无倚。 盖植弟今年一病,百事荒废,场中之患目疾,自难见长。温弟天分,本甲于诸弟,惟牢骚太多,性情太懒,前在京华,不好看书,又不作文,余即心甚忧之。近闻还家后,亦复牢骚如常,或数月不搦管为文。吾家之无人继起,诸弟犹可稍宽其责,温弟则实自弃,不昨尽诿其咎于命运。 吾尝见朋友不中牢骚太甚者,其后必多抑塞,如吴(木云)台凌荻舟之流,指不胜屈。盖无故而怨天,则天必不许,无故而尤天,则天必不许,无故而尤人,则人必不服,感应之理,自然随之。温弟所处,乃读书人中最顺之境,乃动则怨尤满腹,百不如意,实我之所不解。以后务宜力除此病,以吴(木云)台凌荻舟为眼前之大戒。凡遇牢骚欲发之时,则反躬自思,吾果有何不足,而蓄此不平之气,猛然内省,决然去之。不惟平心谦抑,可以早得科名,亦一养此和气,可以稍减病患。万望温弟再三细想,勿以吾言为老生常谈,不直一哂也。 王晓林先生在江西为钦差,昨有旨命其署江西巡抚,余署刑部,恐须至明年乃能交卸。袁漱六昨又生一女,凡四女,已殇其二,又丧其兄,又丧其弟,又一差不得,甚矣穷翰林之难当也!黄麓西由江苏引入京,迥非昔日初中进士时气象,居然有经济才。 王衡臣于闰月初九引见,以知县用,后于月底搬寓下洼一庙中,竟于九月初二夜无故遽卒。先夕与同寓文任吾谈至二更,次早饭时,讶其不起,开门视之,则已死矣。死生之理,善人之报,竟不可解。 邑中劝捐,弥补亏空之事,余前己有信言之。万不可勉强勒派。我县之亏,亏于官者半,亏于书吏者半,而民则无辜也。向来书吏之中饱,上则吃官,下则吃民,名为包片包解。其实当征之时,是以百姓为鱼肉而吞噬之,当解之时,则以官为雉媒而播弄之。官索钱粮于书吏之手,犹索食于虎狼之口,再四求之,而终不肯吐,所以积成巨亏。并非实欠在民,亦非官之侵蚀人已也。今年父亲大人议定粮饷之事,一破从前包征包解之陋风,实为官民两利,所不利者,仅书吏耳。即见制台留朱公,亦造福一邑不小,诸弟皆宜极力助父大人办成此事。惟损银弥亏,则不宜操之太急,须人人愿捐乃可。若稍有勒派,则好义之事,反为厉民之举,将来或翻为书吏所借口,必且串通劣绅,仍还包征包解之故智,万不可不预防也。 梁侍御处银二百,月内必送去,凌宅之二百,亦已兑去。公车来,兑六七十金,为送亲族之用,亦必不可缓,但京寓近极艰窘,此外不可再兑也。书不详荆余俟续县。国藩手草。(咸丰元年九月初五日) |
” |
— [清]曾国藩《曾国藩家书》 |
目录
译文
澄侯、温甫、子植、季洪四弟足下:
近来京城家里大小平安,我的癣疾又已经开始发作,幸亏还不太厉害,顺其自然。湖南的榜已发,我们县里一个也没有中。沅弟信中,说温弟的文章典丽鹬皇,也被压抑,不知道各位弟弟将来的科名究竟如何?以祖宗的积德,父亲、叔父的居心立行,则各位弟弟应该可以少受些挫折。各位弟弟年华正盛,就是稍微迟考一科,也不晚。只是愚兄近年以来,事务日多,精神日耗,常常希望各位弟弟中有继之而起的人,常住京城,助我一臂之力。并且希望各位弟弟分些重任,我也想稍微休息一下,却不能实现,使我心里感到无倚靠。
植弟今年一病,百事荒废,考场中又患眼疾,自难见长。温弟的天分,在弟弟中算第一,只是牢骚太多,性情太懒,以前在京城不喜欢看书,又不习作文章,我非常担心他。近来听说回家后,还是经常发牢骚,或者几个月不拿笔。我家之所以无人继起,各位弟弟的责任较轻,温弟实在是自暴自弃,不能把责任全部归咎到命运。
我常常看见朋友中牢骚太多的人,后来一定抑郁。如吴檀台、凌荻舟之流,数也数不清。因为无缘无故而怨天,天也不会答应;无缘无故而尤人,人也不会服。感应之理,自然随之。温弟所处的环境,是读书人中最顺遂的境遇。动不动就怨尤满腹,百般不如意,实在使我不理解。以后一定要努力去掉这个毛病,以吴檀台、凌荻舟为眼前的大戒。凡遇到牢骚要发之时,就反躬自省,我有哪些不足,而积蓄了这不平之气,猛然内省,决然去掉。不仅平心谦抑,可以早得科名,况且养此和气,也可以消解减少病痛。万望温弟再三细想,不要认为我的话是老生常谈,不值得理会。
王晓林先生为钦差,昨天有圣旨,命他署理江西巡抚,我署理刑部,恐怕要到明年才能交卸。袁漱六昨天又生一女,共四女,已死了两个,又丧了兄长,又丧了弟弟,又不得一个差事,唉!翰林真是太难当了。黄麓西由江苏引见入京,与过去初中进士时的气象迥然不同,他居然有经济才能。
王衡臣在闰月初九被引见,并任命为知县,后来在月底搬到下洼一个庙里住,竟在九月初二日晚无缘无故死了。前一天晚上,还和同住的文任吾谈到二更。第二天早饭时,文任吾奇怪他不起床,打开门一看,已经死了。生与死的道理,好人的这种报应,真不可解。
家乡劝捐,弥补亏空的事,我前不久有信说到。万万不可以勉强勒派。我县的亏空,亏于官员的占一半,亏于书吏的占一半,老百姓是无辜的。从来书吏都是中间得利,上面吃官,下面吃民,名义上是包征包解,其实当征的时候,便把百姓做鱼肉而吞吃。当解送的时候,又以官为招引的雉而从中拨弄。官员索取钱粮于书吏手上,好比从虎狼口里讨食,多次请求,还是不肯吐,所以积累成大亏。并不是百姓有所亏欠,也不是官员自己侵吞了。今年父亲议定粮饷的事,一破从前包征包解的陋习,实在是官民两利,所不利的,只是书吏。就是见制台留朱公,对小县邑造福也不小,各位弟弟应该都帮父亲大人办成这件事。只是捐钱补亏空,不要操之过急,一定要人人自愿捐才行。如果稍微有勒派,那么一件好义的事,反而成了胁迫百姓的举动,将来可能反而被书吏找到借口,并且必然串通劣绅,闹着要恢复包征收包解送的旧律,千万不可不早加防备。
梁侍御处银二百两,月内一定要送去。凌宅的二百两,也已经兑去。官车来,兑六七十两为送亲族用,也一定不能缓了。但京城家里近来非常窘迫,除上述几处不可再兑。
县令既然已经和我们家商办公事,自然不能不往还,然而弟弟们如果可以的话,最好不要经常去县署。陶、李二人那,应该去信。我县也难保没有假借请托的人,澄弟应该预先告诉他们。
国藩手草。
咸丰元年九月初五日。
作者简介
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汉族,初名子城,字伯函,号涤生,宗圣曾子七十世孙。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与胡林翼并称曾胡,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四大名臣”。官至两江总督[2]、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曰文正。
视频
致诸弟·劝宜力除牢骚 相关视频
参考文献
- ↑ 【名著选读】曾国藩《曾国藩家书》,搜狐,2018-05-07
- ↑ “两江总督”到底是哪“两江”?今天才终于明白 ,搜狐,2018-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