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致戎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是zhì róng,是指用兵征讨。[1]

[]

兵(拼音:bīng)是汉语一级通用规范汉字(常用字) 。此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 ,其古字形像双手握着武器的样子。本义就是指作战用的武器,也称兵器,如:短兵相接、兵不血刃。手握兵器的人是参与作战的,所以"兵"又引申为战士、士兵,如:兵强马壮、当兵。又进一步引申为军队、军事、军种,如:兵不厌诈、兵荒马乱、兵临城下。

"兵"最早见于商代甲骨文。金文形体,斧头转向右边,双手未变。小篆形体斧头已经变形,其来源比较复杂,需要深入研究。三晋和秦文字"兵"字都与《说文》籀文相同,秦、汉简牍与此也是同一个系列。《说文》小篆与秦、汉文字都不甚相合,却与西周、战国楚文字相合。隶书形体"斤"形渐变为"丘"形,至楷书完全变为"丘"。

"兵"的本义就是一种兵器。作为兵器讲的"兵"在古文中是常见的,例如"甲兵""短兵相接"等说法。至于"士兵",是来自于使用兵器的人,把使用兵器的人称为"兵",这是一种引申用法。由"士兵"所组成的一个庞大的编制可以称之为"军队",这是进一步的引申,例如曹操《置屯田令》中所说的:"夫定国之术,在于强兵足食。"这里的"强兵"就是强大的军队、军事力量。

目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