腐蝕性
簡介
腐蝕是一種物理電化學變化,腐蝕分很多情況,如硫酸的是將被腐蝕物體中的氫原子和氧原子以2:1的比例脫出,因H₂O的分子中H、O的比例也為2:1,故硫酸的腐蝕性又稱脫水性;又如NaOH的腐蝕,它會破壞被腐蝕物體的蛋白質,從而產生腐蝕效果。實驗室中常見的腐蝕品有硫酸、硝酸、氫氯酸、氫溴酸、氫碘酸、高氯酸,還有由1體積的濃硝酸和3體積的濃鹽酸混合而成的王水等酸性腐蝕,還有NaOH等鹼性腐蝕品,這些物質都十分危險,在做相關實驗室都必須注意保護措施!
評價
金屬在水溶液中的腐蝕是一種電化學反應。在金屬表面形成一個陽極區和陰極區隔離的腐蝕電池,金屬在溶液中失去電子,變成帶正電的離子,這是一個氧化過程即陽極過程。與此同時在接觸水溶液的金屬表面,電子有大量機會被溶液中的某種物質中和,中和電子的過程是還原過程,即陰極過程。常見的陰極過程有氧被還原、氫氣釋放、氧化劑被還原和貴金屬沉積等一般指在高溫氣體中發生的腐蝕,常見的是高溫氧化。在高溫氣體中,金屬表面產生一層氧化膜,膜的性質和生長規律決定金屬的耐腐蝕性。膜的生長規律可分為直線規律、拋物線規律和對數規律。直線規律的氧化最危險,因為金屬失重隨時間以恆速上升。拋物線和對數的規律是氧化速度隨膜厚增長而下降,較安全,如鋁在常溫氧化遵循對數規律,幾天後膜的生長就停止,因此它有良好的耐大氣氧化性。[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