腋花蓼
生長分布
除西藏外,分布幾遍全國。日本、印度、大洋洲、歐洲及非洲也有。生田邊、荒地、路旁、水邊濕地,海拔30-2200米。
形態特徵
1年生草本。
根:主根粗狀,側根細小。
莖:平臥,基部分枝,小枝節間較葉片短。株高40~70cm。
葉:窄橢圓形或倒披針形,長0.5~1.5cm,寬2~4mm,基部窄楔形,無毛,側脈不明顯。柄極短。托葉鞘膜質,白色,透明,長2.5~3mm,頂端撕裂。
花:3~6朵簇生葉腋,遍布全植株。苞片膜質。花梗中部具關節。花被5片,深裂。花被片長橢圓形,綠色,背部稍隆起,邊緣白或淡紅色,長1~1.5mm。雄蕊5枚,花絲基部稍寬。花柱2~3個,極短。
果實:瘦果寬卵形,具3棱或扁平雙凸,長1.5~2mm,黑褐色,平滑,有光澤,包於宿存花被內。
種子:裼色,有光澤。[1]
藥用價值
藥名:小扁蓄【出處】《高原中草藥治療手冊》
來源:為蓼科植物腋花蓼的全株。開花時採收。
原形態:一年生草本。莖匍伏狀,多分枝,長15~30厘米;枝披散,柔弱,平滑或具白色略粗糙的線條,節間通常短於葉,葉小,互生,線形、狹矩圓形或稍匙形,長6~18毫米,寬2~5毫米,先端鈍,基部漸狹成一短柄;托葉鞘膜質透明,邊緣撕裂狀。花極小,具短柄,1~3朵簇生於托葉鞘內;花被長不及2毫米,5深裂,裂片綠色,邊緣白色;雄蕊8;花柱3。瘦果卵形,有3棱。花期5~6月。
性味:苦,平。
歸經:入肝、牌、胃、大腸經。
功能主治:利屎通淋,化濕殺蟲。治惡瘡疥癬,陰蝕,蛔蟲病。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5錢。
附方
治蛔蟲上攻:小扁蓄配醋蒸服。
治黃疸:小扁蓄配桂枝或苦蕎葉煎服。
採收與儲藏
開花時採收,曬乾。[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