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脾梗塞(splenic infarction)是指脾內動脈分支的阻塞,造成脾局部組織缺血缺氧而發生壞死。本病臨床少見,又缺乏特異性表現,少數病例可無明顯症狀,故易被忽視。[1]

目錄

病因

脾梗塞多有原發病因,最常見的有下列幾種。

臨床表現

約半數患者可無症狀。少數小範圍脾梗塞亦可有低熱、白細胞增多而無疼痛等症狀;較大範圍急性脾梗塞可出現突發性左上腹疼痛,或全腹痛向左肩、背部放射,彎腰或深呼吸時加重,伴噁心、嘔吐,或呼吸困難、高熱等表現,症狀可持續一周。常伴左膈抬高和左側胸腔積液。嚴重者查體可觸及腫大脾臟,左上腹乃至全腹有壓痛、反跳痛。伴纖維性脾周圍炎,聽診可聞脾區摩擦音。重者甚至腹穿可抽出血性液體。[2]

檢查

實驗室檢查

外周血白細胞計數及中性粒細胞百分比均升高。

影像學檢查

  1. X線檢查:X線平片可見脾梗塞的鈣化灶多呈三角形,較小的多發性脾梗塞鈣化可以類似多發性靜脈石。
  2. B型超聲:聲像圖表現為典型的尖端朝向脾門部的楔形或不規則形回聲異常區,邊界清楚。梗塞早期為均質性低回聲或弱回聲,周邊為回聲更低的暈環。
  3. CT檢查:脾梗塞後2小時 CT即有陽性表現,急性期典型表現為脾周邊部單個或多個楔形、境界清楚的低密度灶,病變處腫脹,脾表面飽滿隆起。
  4. MRI檢查:MRI對脾梗塞的診斷較敏感。
  5. 血管造影檢查:脾動脈造影典型表現為血管中斷,呈「殘根征」。

診斷

有栓塞及栓子形成的來源,突然出現的左上腹劇痛伴脾腫大或呼吸困難,或發熱;B超、CT檢查均有助於診斷;脾動脈造影能確定阻塞血管部位及範圍,是診斷本病的金標準。[3]

鑑別診斷

脾破裂

多有外傷史,臨床有突然左上腹痛,伴明顯內出血和休克徵象。真性破裂者腹穿可抽出大量血液。

脾膿腫

有引起感染的原發病;臨床表現畏寒、高熱,左上腹痛伴脾大。

治療

內科治療

包括治療原發病、吸氧止痛抗感染抗休克等一般治療和解除脾血管痙攣的擴血管治療以及溶栓、抗凝治療。擴血管藥常用罌粟鹼靜脈滴注。起病6小時以內者,可選用尿激酶、鏈激酶或重組組織型纖維蛋白溶酶原激活劑,在溶解血栓療法後再用肝素抗凝,或口服雙香豆素、華法林抗凝。再配合阿司匹林口服抗血小板凝集。[4]

外科治療

脾梗塞面積大,並發脾內大血腫脾破裂繼發脾膿腫者則應行脾切除術。

視頻

調脾通腑的兩大經方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