臟腑經絡之氣
臟腑經絡之氣 |
目錄
簡介
臟腑經絡之氣:和全身的氣一樣。是精氣清氣、水谷之氣經肺、脾、腎共同作用而化生。可轉化為推動和維持臟腑經絡進行生理活動的能量;並可更新充實髒府經絡的組織結構、並生成五臟六府之精而貯存。
中醫、道家、佛家在評價人的身體狀態時有三個字衡量我們的身體狀況、精神狀態它就是「精、氣、神」,這三個字是永遠無法用科學儀器測知和量化的,但我們每天都能感受到,從我們中醫的角度來說,精氣神飽滿,身體就健康,反之就不健康了。上一期我們講解了「精」,本期就來說說「氣」。
從中醫的角度來講氣的生成主要來源於三個方面:一是先天之精;二是後天水谷之精;三是自然界的清氣。三者結合,便構成了人體之氣。先天之精氣:這種精氣先身而生,稟受於父母生殖之精,是構成胚胎,形成生命的原始物質。因其稟受於父母,與生俱來,故稱之為先天之精氣。先天之精氣既是生命的萌芽,也是構成人體的物質基礎,是人體氣的重要組成部分。
後天之精氣:後天之精氣指飲食物中的營養物質,是人出生以後,後天獲得的,故稱之為後天之精氣。習慣上又稱之為水谷之精氣或水谷精微,是飲食物中的營養物質,是人賴以生存的基本要素。胃為水谷之海,人攝取食物,經過脾胃的消化吸收,飲食物中的營養成分化生為能被人體利用的水谷精微,輸布於全身,滋養臟腑,化生氣血,成為人體生命活動的主要物質基礎。
自然界的清氣:又稱天氣,它依賴肺的呼吸功能而進入人體,並同體內之氣由肺不斷地交換,實行吐故納新,參與人體氣的生成。氣的三大來源,先天之精受於父母,藏之於腎,基本上是一個恆量,且也有賴水谷精氣的充養;自然界的清氣須臾不可離,一般情況下不存在缺乏或不足;所以,人體氣的盛衰狀況主要取決於後天脾胃水谷之氣。水谷精氣充足,則氣盛,水谷精氣不足,則氣衰。可以說,人有此身,必資谷氣,水谷入胃,脾氣散精,以生氣血,灑陳於六腑,和調於五臟,而人以之為生。所以《黃帝內經·靈樞·五味篇》中說:「故谷不入半日則氣衰,一日則氣少矣。人一日不再食則飢,七日不食則氣竭而死矣。」
氣充於全身而無處不到,由其組成成分、分布部位和功能特點不同,而又有不同的名稱和類屬。全身之氣有元氣、宗氣、營氣和衛氣,各臟腑經絡還有臟腑經絡之氣。元氣:又稱原氣。基本上是哲學概念的元氣的移植,認為是人體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根源於腎的氣,包括元陰、元陽之氣。元氣稟受於先天,又賴後天水谷之氣的培育,根於腎,亦藏於腎,賴三焦通道循行全身。有推動人體生長發育和生殖,激發和調節各臟腑經絡等組織器官生理功能的作用,為人體生命活動的原動力。
宗氣:由肺吸入的自然界清氣於脾胃化生的水谷精氣結合而成,聚於胸中,稱為宗氣。宗氣在胸中積聚之處,稱為「上氣海」(又名膻中)。宗氣積聚於胸中,貫注於心肺,上處於喉嚨而走息道;下注于丹田而下行於足;並經心臟入血脈,推動血氣運行。所以,宗氣主要生理功能有兩點:走息道而司呼吸;貫心脈而行氣血。
營氣:行於脈中、富於營養,故名營氣。營氣是水谷精氣所化生,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化生血液和營養全身。營氣通過十二經脈和任督二脈循行於全身,貫注於五臟六腑。
衛氣:來自脾胃運化而生的水谷精微,行於脈外,流動迅速,衛氣能溫養皮膚腠理,主管汗竅開闔,具有保衛肌表抗拒外邪的作用。
臟腑經絡之氣:在形成了臟腑經絡等形體結構之後,人身之氣藏於其中而為臟腑經絡之氣。這是構成臟腑經絡的最基本物質,也是維持臟腑經絡生理活動的物質基礎,能促進臟腑代謝、活動、興奮與溫煦。各臟腑經絡之氣具有各自的特異性,如脾氣升清,胃氣順降,肺氣宣發肅降,肝氣疏泄,心氣推動血液流行。[1]
參考文獻
- ↑ 「臟腑之氣」、「經絡之氣」, 豆丁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