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脉管炎脉管即血管,动脉和静脉都为血管,因此动脉和静脉阻塞不通引起的临床症状均为脉管炎。脉管炎是周围血管病的总称,其中包括的病种有: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动脉硬化闭塞症、深浅静脉炎、静脉瓣膜功能不全、静脉曲张、慢性小腿溃疡、糖尿病烂足、丹毒、雷诺氏症、大动脉炎等疾病。[1]

目录

疾病类型

血栓闭塞性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又称血栓闭塞性血管炎,是一种动脉和静脉都被侵犯,进行缓慢、周期性加剧的疾病,在我国的华北、东北一带较多见,祖国医学中称此病为脱骨疽或十趾零落.早在远古时期《皇帝内经?痈疽篇》中就已有记载"发于足趾名曰脱疽, 其状赤黑, 死不治; 不亦黑不死. "在唐代孙思邈《千金翼方》中载"毒在肉则割,毒在指则切"的治疗原则.由此可见,在那个时候就认识到了这种疾病是一种非常难以治愈的疾病,时至今日这种疾病依然是一种顽症,没有特效药可治,截肢率很高,经常在截肢术后伤口不合,二次或三次截肢也常有发生.[2]

动脉硬化闭塞症

早期由于动脉血管硬化,管腔变窄,血液循环障碍,供血及回流都不好。出现怕冷、麻木、足部皮肤干燥、趾端皮肤萎缩发硬或肌肉萎缩,进一步发展可出现小腿酸胀,易疲劳,行走时可出现间歇性跛行,患肢腓肠肌或足部胀痛。休息片刻后症状即能消失。再次行走后仍出现上述症状。

随着病情的进一步发展,患肢怕冷、发凉加重夜间出现疼痛、初为隐痛,后为持续性痛,以至剧痛,剧痛也是本病的主要临床症状之一.持续性剧痛常迫使病人屈膝抱足或垂足而坐,以减轻疼痛,病人彻夜难眠,表情痛苦,精神委靡食欲不振、面黄肌瘦呈慢性消耗性面容,如坏死期并发感染可伴有发烧、寒颤、惊厥、抽风、昏迷等菌血症或败血症.查体患肢足背动脉搏动消失、足凉、肌萎缩、肤色苍白、发绀或潮红、青紫变黑出现溃疡或干湿性坏死.

糖尿病坏疽

糖尿病坏疽,中医称消渴病,多由糖尿病合并动脉硬化闭塞症而发。临床表现:糖尿病患者中晚期合并了动脉硬化闭塞症,血管的管腔变窄、闭塞或血栓形成,出现足部发凉、麻木、足掌走路异常,严重时出现疼痛,青紫变黑、溃疡或干湿性坏死。

静脉炎

静脉炎包括血栓性浅静脉炎和深静脉血栓,是属于下肢静脉血液回流障碍性疾病。

静脉曲张

当人体站立下肢扩张的静脉形成迂曲,蜿蜒的静脉团,使皮肤隆起,严重时发硬、红肿疼痛,多发生在小腿内侧,为静脉曲张,严重时红肿疼痛,皮肤发黑或溃烂形成静脉炎或慢性小腿溃疡。[3]

慢性小腿溃疡

慢性小腿溃疡,中医称"臁疮",发生在小腿部。分内、外、前臁三种,俗称老烂腿。外臁属"三阳经"易治,内臁属"三阴经"湿兼血分虚热难治。

丹毒

丹毒是由链球菌引起的网状结构及浅层蜂窝组织的急性炎症,好发于小腿及面部,也可发于其他部位,反复发作。

雷诺氏症

雷诺氏病是指肢体远端的小动脉在寒冷的刺激和情绪激动等因素的影响下,产生的阵发性的末梢动脉痉挛、收缩和闭塞,肢体远端皮肤出现对称性,阵发性苍白-发绀-潮红的现象。属中医的脉痹和寒痹范畴。早在20年前专家研究发现患者的全血粘度、血浆粘度,血细胞聚集性均升高,血流度快。处于高粘、高凝状态。

大动脉炎

大动脉炎中医称“无脉症”。发病病因目前尚不清楚,有学者称“跟先天不足或后天营养不良有关”。还有说跟感染、中毒、药物等因素作用于肌体,引起的自身免疫力失调有关。另外有81%的患者结核菌素试验阳性,48%的人患过结核。日本学者有报导有80%患有上呼吸道感染,扁桃体炎。由此可见跟这些因素也有关。

本病好发于青年女性,20-30岁为高发人群,病程可长达20年以上。 呈慢性进行性改变,偶有自行缓解者。

成因

  1. 脉管炎的发病原因较复杂,一般与下列因素有关:
  2. 吸烟可导致血管痉挛,本病有吸烟病史者占80%—95%;
  3. 寒冷、潮湿可引起血管舒张失调;
  4. 性激素、前列腺素缺乏,导致血液高凝状态而使血栓形成;
  5. 自身免疫功能低下而致病;
  6. 感染可致血管炎性增生;
  7. 高血脂、高血粘;
  8. 化学药品刺激;
  9. 疾病因素如糖尿病人的血液粘稠度升高,血管内易形成斑块,形成血栓
  10. 家族遗传。

脉管炎的病因具体主要有以下原因:

吸烟因素

由于吸烟而其中尼古丁过敏引起一系列免疫学变化,最终导致血管炎症的血栓形成。

尼古丁能使血管收缩,引起血管收缩的原因主要是:

  1. 通过植物神经调节作用,可直接使血管收缩;
  2. 促进肾上腺髓质分泌肾上腺素,可间接使血管收缩;
  3. 刺激兴奋中枢神经系统,尤其是延髓血管运动中枢;
  4. 由于吸烟所致的周围血管,尤其是四肢皮肤血管收缩,可引起指、趾温度下降;
  5. 吸烟可使肢体血流减慢,由于动脉的血氧结合力会因烟碱作用减退,从而使血液粘稠度增加,引起代谢的改变;
  6. 烟草中所含的一氧化碳,能通过肺部进入血液内部,并与血红蛋白结合成一氧化碳血红蛋白。由于这种结合远远超过氧和血红蛋白结合的能力,且分离又非常困难,所以既破坏了血液的带氧功能,又增加了血液粘稠度,从而使组织细胞严重缺氧而发生动脉痉挛、动脉壁损害.

内分泌因素

本病男性患者占总发病人数的95%左右,这从侧面提示了女性激素对血管具有保护作用。内分泌机能紊乱往往是通过神经系统起作用的。如果中枢神经系统受到刺激,就会引起植物神经系统机能失调和分泌活动异常,如性腺、甲状腺和肾上腺机能亢进等。

  1. 肾上腺机能亢进:肾上腺机能亢进能使血中肾上腺素含量增加,因而引起血管痉挛和血管壁损害。交感神经节和肾上腺部分切除对早期病例有一定的疗效。但对晚期病例疗效较差,因此有人认为,这种手术虽然能减少或消除周围血管痉挛的因素,但不能解除其主要病因。
  2. 前列腺内分泌功能失调:前列腺素能舒张动脉血管,抑制血小板的凝集和去甲肾上腺素的释放。但是,在性生活过于频繁的情况下,由于前列腺液大量耗损,前列腺素减少,导致了上述的功能丧失,而出现血管痉挛和血液凝集增加。
  3. 性激素:有关研究表明男性激素会促使血管病变发生,而女性激素对血管则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寒冷、潮湿、营养不良、外伤、细菌感染及毒素对本病的影响

  1. 寒冷潮湿:有关实验表明,寒冷潮湿可使患者肢体血管明显收缩和痉挛,而且持续时间比正常人长。这说明患者的肢体对寒冷特别敏感。
  2. 营养不良:研究表明维生素B和维生素C缺乏可使白鼠产生血管疾病,临床上应用大剂量维生素C,可促进创口愈合。但是,另有资料表明脂肪摄入过多,胆固醇摄入过剩,会使血管抵抗力降低,而且动脉粥样硬化发病率增高。
  3. 外伤、肢体外伤及长期使用震动性工具和挤压工具的人可使伤部和手部的血管抗病能力降低,而易患血管疾病。另外,打字员、钢琴家经常用手指叩击打字机及琴键,年长日久,累积间歇性损伤,也可促进血管易于痉挛而发生血管疾病。
  4. 细菌感染:有关统计说明,甲沟炎外伤感染脚癣等与本病的发生有密切的关系,这可能是由于感染因素,使局部血管抵抗力降低所造成。也有人认为,细菌和某些真菌,很可能是形成复合物的抗原的来源。细菌和其降解产物不断从咽、肺、肠、和皮肤进入体内。因此人类血清中常可发现抗多种细菌的抗体。由于这些抗体的量很少,故形成的复合物可无损害地从血液或其他组织中清除。如可溶性抗原进入血中与抗体结合形成复合物,沉积于血管,则引起血管炎。
  5. 病毒,病毒抗原,或病毒抗原--抗体复合物也可以沉积于血管而引起血管炎。一般多见于肝炎病毒单纯疱疹病毒、巨细胞病毒及其他一些病毒。

遗传因素

有关本病是遗传因素的关系,国外早有报道,国内学者也有些类观点,但现有资料还不能肯定本病与遗传因素有关。

免疫因素

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归纳起来有两种看法:一种认为本病与第Ⅲ型变态反应相符;另一种看法认为本病的发病机理除Ⅲ型变态反应外,尚有Ⅳ型迟发变态反应参与的可能。

血液凝固倾向

在正常人的血液中存在着两大物质,即抗凝物质和促凝物质,以维护血液保持流体状态。如抗凝物质减少、促凝物质增多就会使血液凝固性增加而发生血液凝固。血液凝固性增加就会促使血栓形成。其主要原因有:

  1. 促凝物质进入血循环,如恶性肿瘤细胞进入血液后可激活体内的凝血系统;
  2. 血液内凝血因子增多,如妇女妊娠期、肾病综合病人、口服避孕药物以后、各种手术期间和其些先天性疾病,均可使体内凝血因子被激活而使血液内凝血因子增多造成血液凝固性增高;
  3. 抗凝作用减弱,在妊娠、手术后、恶性肿瘤肥胖症患者体内抗凝物质均减少。在肝脏有病时,由于有些抗凝物质是由肝脏合成的,所以抗凝物质也会减少,使血液凝固性增高。

另外血小板的活性增强,以及在缺氧脱水酸中毒时都可以使血粘稠度增加,均可发生血流改变而发生血管病变。

疾病

高血压病:高血压的造成,主要与大动脉弹性和小血管的阻力有关。如血管弹性下降,小血管阻力增强均可使血压升高。血管弹性下降,小血管阻力增高不但可以造成血压的升高,同样也会使血管本身的功能受损,此时对外界的抵抗力也就大为下降。血管弹性的下降并且逐渐形成血管硬化。[4]

糖尿病:一般认为患糖尿病时,病人的血液粘稠度升高,血小板的功能亢进,前列腺素代谢失衡,从而使血管易发生斑块状变化,有利血栓的形成。

还有一些疾病可使血管的抵抗力下降,而易发生血管病,如神经炎性疾病过敏性疾病,这些疾病均可使小血管不同程度的损害,使其局部营养不良、缺血。

主要症状

脉管炎的主要症状是 间歇性跛行,患肢酸、胀、麻、木、发凉或发热、静息痛、足趾或连同足部出现坏疽、小腿或足部反复出现游走性血栓浅静脉炎、中、小动脉(最常见是足背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舌质常为淡紫、青紫,可有瘀点或瘀斑,舌苔白润。脉象多见弦紧或沉涩。

临床上将本病的发展过程分三期:

初期

为病变的初级阶段。主要表现为患肢麻木、发凉、怕冷、酸胀、易疲劳、沉重和轻度间歇性跛行。后者为西藏典型征象。当患者行走1-2里路程后,小腿或足部肌肉出现胀痛或抽痛,如果继续行走,则疼痛加重,最后被迫止步。休息后,疼痛立即缓解。再行走后症状又出现,被称为间歇性跛行。随着病情的发展,行走距离逐渐缩短。此乃因行走后肌肉需氧量增加所致。检查患肢皮温降低,皮色较苍白足背动脉或(和)胫后动脉搏动减弱。常有游走性血栓性静脉炎。

中期

患肢麻木、发凉、怕冷、酸胀等症状加重,间歇性跛行日益明显,行走距离缩短,休息时间延长,疼痛转为持续性。在肢体处于休息状态下,疼痛仍不止,称为静息痛。夜间更为明显。患肢皮温明显降低,皮色更加苍白,或出现紫斑、潮红、皮肤干燥,汗毛脱落。趾(指)甲增厚变形,小腿肌肉萎缩,足背动脉、胫后动脉搏动消失,腘动脉、股动脉搏动亦可减弱。

后期

除上述症状继续加重外,患肢严重缺血,静息痛更为加重,疼痛剧烈,经久不息,患者日夜屈膝抱足而坐,整夜不眠。食量减小,体力日衰,明显消瘦。若并发局部感染,可出现发烧、畏寒、烦躁等全身毒血症状。肢端组织缺血更为严重,产生溃疡或坏疽。大多为干性坏疽,趾(指)端干枯发黑,可向近端延伸。坏死组织脱落后,形成经久不愈的溃疡。若继发感染,可变为湿性坏疽。根据坏疽的范围,可分为三级:I级,坏疽局限于趾(指)部;II级,坏疽延及趾蹠(指掌)关节及蹠(掌)部;III级,坏疽延及足跟、踝关节或踝关节以上。

危害

脉管炎在医学上被称为“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是发生于血管的变态反应性炎症,会导致中小动脉节段性狭窄、闭塞,使肢端失去营养、出现溃疡、坏死,是一种较顽固、截肢率高的周围血管疾病。脉管炎已成为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正在严重威胁着老百姓的健康。

脉管炎——下肢健康头号杀手静脉曲张脉管炎老烂腿是目前最为高发的周围血管疾病。在部分地区,脉管炎是“头号杀手”。根据市疾控中心所作的死因分析,多年来,心血管疾病一直是危害居民健康的“头号杀手”。,常见脉管炎疾病症状有:下肢皮肤感觉异常,如皮肤麻木、针刺样不适等;间歇性跛行,病人在行走一定距离后出现臀部或小腿酸胀疼痛,迫使病人止步休息,休息片刻后疼痛缓解,又可以行走一定距离;缺血性溃疡,常见于肢体远端及受压部位。

注意事项

病人服药后可能产生不适

  1. 可出现针刺、闪电或走窜样疼痛,个别还可出现疼痛加重或虫爬的感觉(不定期出现)。
  2. 疼痛减轻,各种临床症状都明显好转,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约15~30天左右,才开始出现上述疼 痛的症状。
  3. 血管阻塞严重的症状明显,持续时间长,阻塞轻的次之,也有服药后没有感觉的。
  4. 可出现局部热感,冷感或者痒感。
  5. 对于长期卧床的病人,服药后有排便增多,无痛性腹泻,在清理肠道废物。

以上5种现象是服药后的正常药物反应,随着病情的好转,这些现象会逐渐消失。

治疗方法

  1. 血管转流手术,即血管搭桥手术。其实跟心脏搭桥是一个意思,只不过这个病变出现在肢体上,而且以下肢为主,比如说这个病变仅仅局限在几公分,十几公分,我们可以废弃这一段路,再新开一条道。有两种可能,一个是我们修它需要花很大的工程,不如再来一个,另外一种可能就是根本没法修复了,那么再来一条人工血管。我们要保证膝关节以下血液供应的营养。
  2. 药物核物理治疗。药物治疗主要是说对胸腔产生的脉管炎病变,或者进一步恶化的病变我们通过药物把它抑制住。
  3. 介入治疗。介入治疗就相当于一个血管腔内的手术,不需要开刀完成了手术的效果。介入技术这里面最据代表性的就是血管内超声消融技术,通过一种波长的超声波把已经堵塞的血管复通。

适当保暖

大家知道在温暖的环境中血管会扩张,皮肤色泽变得红润;反之皮肤便显得苍白。因此,在寒冷季节和在有空调的房间中适当保暖,这对于脉管炎患者来说十分重要。寒冷将使血管收缩,血流量更加减少,缺血引起的症状愈加严重。

防止创伤

及时治疗创伤不仅加重血管损伤和痉挛,而且使已处于缺血状态的肢体抗感染力下降,造成伤口不易愈合。即使是通常不予重视的霉菌感染,如足癣等,也会对患肢造成威胁,因此,避免足部碰撞、压伤,一旦发生外伤或足部霉菌感染应及时治疗。患肢锻炼功能锻炼不仅可以防止肌肉萎缩,而且使肢体的血流量增加,促使血管侧支开放,保持肢体活动能力。但是,患肢锻炼不能操之过急,活动量要适当。因为患肢本身处于缺血状态,过度活动时必然加重症状。这里所说的活动适当,就是以不引起肢体疼痛为度。降低血液黏稠度血液流动速度缓慢,血液黏稠度增加,可引起血栓形成,使原已狭窄的动脉完全阻塞。治疗上可多饮水,平时多食黑木耳,并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

常用的扩血管药物如下

  1. 妥拉苏林:25毫克,口服。每日4至6次或25毫克肌肉注射或动脉内注射,每日1至2次,根据病情,剂量每次可增至50毫克。
  2. 烟酸:50至100毫克,口服,每日3至4次。
  3. 罂粟碱:30至60毫克,每日3至4次,口服或皮下注射。此药有成瘾性,不宜长期使用或病情重者短期使用。
  4. 2.5%硫酸镁:用新配制的溶液100毫升,静脉滴注,每日一次,15次为一疗程,2周后可重复。

抗血小板聚集药物

  1. 主要能够防止狭窄血管形成血栓,以免进一步阻塞血流。
  2. 前列腺素E:10毫克,加10毫升生理盐水静脉滴注,每日一次。该药有扩血管及抗血小板凝集的双重作用。
  3. 肠溶阿司匹林:100毫克,口服,每日三次。
  4. 低分子右旋糖酐:500毫克,静脉滴注,每日一次。另外,用传统中医药治疗脉管炎有一定效果。组方时以活血化瘀为主,结合兼证不同配以温里、补气或清热类药物。当脉管炎患者局部有溃疡或坏疽时,常继发感染,应使用抗生素治疗。

单纯用药物治疗脉管炎的效果并不十分理想时,宜选用手术治疗。对于单纯的小动脉闭塞,我们采用的是骨性血管再生术,使新生大量血管网和小动脉延伸到肌肉和皮肤中,缺血症状得到改善。对于较大血管闭塞的患者如何治疗呢?对于合并髂动脉、股动脉等大血管闭塞的患者,我们先期以血管内超声消融术来打通在血管,待病人病情稳定后,再施以骨性血管再生术,效果较好。对于一般状态较差,重要脏器有器质性病变,不能耐受手术的病人,采用药物血管搭桥术能够改善患病肢体的血供。药物血管搭桥就是用一根制的导管,用持续高压方法把血管扩张剂、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等药物直接注射到血管阻塞、供血不足的部位,通过药物局部渗透作用,扩张缺血部位的小血管。

复查

复查的主要项目包括:

  1. 皮肤颜色、温度
  2. 踝动脉压测定
  3. 彩超
  4. CT、MRI
  5. 动脉造影

预防

避免外伤

患者应避免外伤,特别是患肢。因脉管炎病人肢体血液循环不畅,抗病能力差,受到外伤后伤口极易感染,创口不易愈合。所以必须要患者保护好缺血的肢体,病人必须穿宽大、舒适的鞋袜,避免因局部摩擦引起擦伤;趾甲应及时修剪,以免过长撕裂损及皮肉,亦不得在修剪时损及皮肉;嵌甲、鸡眼、胼胝等足部疾患在处理时亦不可伤及内部组织和血管,伤后不可擅自涂抹刺激性较大的药物,以防引起化学性损伤。因为这些强烈的化学药品(如碘酒)涂抹后,不但收不到预期的效果,反而会使局部组织受到更大的损害。

不要吸烟

患肢锻炼

功能锻炼不仅可以防止肌肉萎缩,而且使肢体的血流量增加,促使血管侧支开放,保持肢体活动能力。但是,患肢锻炼不能操之过急,活动量要适当。因为患肢本身处于缺血状态,过度活动时必然加重症状。这里所说的活动适当,就是以不引起肢体疼痛为度。

注意饮食调养

饮食宜清淡、富有营养的食物,多吃蔬菜水果,多饮水,多食黑木耳,少吃或不吃黏性食物,如年黍米面、年糕芝麻糖之类,这些食物可使血液黏稠度增加,血液流动速度缓慢,而引起血栓形成,使原已狭窄的动脉完全阻塞。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保持心情舒畅,以饱满的激情、充沛的精力去生活、学习和工作。发现初期症患者要及时到医院诊断,并积极治疗,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避免寒冷刺激

在寒冷季节要适当保暖。寒冷将使血管收缩,血流量更加减少,缺血引起的症状愈加严重。这说明肢体的保暖的重要性。脉管炎病人在家中调养措施有:

  1. 病人衣服宜宽大、保暖,不得过小、过紧,影响血液运行,更不可使患肢受寒。
  2. 冬季病人应准备特制的棉衣、棉袜、棉鞋以保护患肢,这些防寒衣物以穿脱方便、保暖性强为原则。
  3. 除患肢局部坏死外,均应每日用温热水泡洗患肢一次,如用对症的洗药则更好。
  4. 局部可用热水袋或中药敷。

视频

脉管炎如何治疗?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