脆弱类杆菌
脆弱类杆菌(Bacteroides fragilis,Bf)为革兰阴性短杆菌有荚膜,无芽胞,部分有菌毛,专性厌氧,近年来发现产肠毒素脆弱类杆菌(Enterotoxigenic Bacteroides fragilis,ETBF)能够引起家畜、儿童和成人腹泻,资料表明腹泻患者ETBF分离率达9。2%~26。8%,从而引起了研究人员的重视,并对其致病物质—脆弱类杆菌毒素(Bacteroides fragilis toxin,BFT)和生物学特性,编码基因、致病机理、及检验方法等进行了深入研究。
目录
简介
BFT为一种类似于真核生物胶原酶的细胞外锌-金属蛋白酶(Zinc-metalloproteinase),分子量约(20000),不耐热,具有蛋白水解活性。ETBF首先合成一个分子量约为(44 000)的BFT前体物质,前体物质包含三个连续的多肽片段,即前信号肽序列,由18个氨基酸残基组成,为典型的脂蛋白;193个氨基酸残基构成的多肽原以及186个氨基酸残基构成的成熟蛋白质(BFT)。成熟蛋白质从前体物质解离后,被分泌到培养上清液中,多肽原可能与BFT的释放有关。Rokosz等报道亚抑制浓度(MIC浓度以下)的克林霉素可延缓和减少BFT的合成和释放[1] 。 1983年Myers等在调查羊羔流行性腹泻的过程中发现,腹泻羊羔的粪便可以刺激正常羊羔结扎肠段的分泌反映,经过一系列的实验,最后确定该分泌反应是由Bf分泌一种能够刺激羊羔结扎肠段分泌反应的毒素引起,命名为Bf毒素(BFT)。依据能否合成、分泌BFT可将Bf分为产肠毒素脆弱类杆菌(ETBF)和非产肠毒素脆弱类杆菌(Nontoxigenic Bacteroids fragills,NTBF)。
评价
一般认为BFT改变微纤维肌动蛋白的结构,并裂解粘着小带蛋白,即E-钙粘素,导致肠上皮细胞间紧密连接的破坏从而增加肠道通透性。Francea等经体外单层人类肠上皮细胞(T84)实验表明,当BFT作用于T84细胞基底外侧时,可出现短暂的、BFT浓度依赖性的Lsc电流(短回路电流)增强,提示C1-分泌增加。Sanfilippo等报道BFT可刺激结肠肠上皮细胞分泌IL-8,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肠上皮细胞分泌IL-8和TGF-β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肠黏膜损伤程度和预后。除引起羊羔腹泻疾病外ETBF亦可使牛渎、马驹和小猪等家畜致病。1987年Myers首先报道从诊断不明确的的散发性儿童和成人腹泻患者的粪便中分离出ETBF,随后发现从1岁以下的婴儿粪便中分离出的ETBF与腹泻无明显关系,但ETBF与1至5岁的幼儿腹泻疾病关系密切。Durmaz 报道BFT可触发原癌基因表达而与结肠癌的发病相关。
视频
脆弱拟杆菌BF839提高人体免疫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