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煥庸
胡煥庸(1901年11月20日-1998年4月30日),字肖堂,江蘇宜興人,地理學家、地理教育家[1],華東師範大學教授[2],中國地理學會的發起人和首屆理事,中國現代人文地理學和自然地理學的重要奠基人[3]。
胡煥庸 | |
---|---|
地理學家、華東師範大學教授 | |
出生 |
1901年11月20日 江蘇宜興 |
逝世 | 1998年4月30日 |
國籍 | 中國 |
母校 | 南京高等師範學校、巴黎大學 |
職業 | 教育科研工作者 |
胡煥庸引進西方近代地理學理論和方法,從人地關係的角度研究我國人口問題和農業問題。他提出中國人口的地域分布以黑河-騰衝線為界而劃分為東南與西北兩大基本差異區,這條線也被稱為"胡煥庸線";並首次提出中國農業區劃方案。他在培養地理人才,創建研究機構、學術團體、學術刊物等方面都做出了重要貢獻。
目錄
人物經歷
胡煥庸(1901-1998),字肖堂,江蘇宜興人。地理學家、地理教育家。
1915年,考取江蘇省立第五中學(今常州中學)。
1919年,考取南京高等師範學校(後更名國立東南大學、中央大學、南京大學)文史地部。
1920年,竺可楨來校任教。
1921年,南高擴建成國立東南大學,並成立我國第一個地學系,竺可楨任主任。
1923年,胡煥庸在南高師畢業,即赴江蘇省立第八中學(今揚州中學)任史地教員。同年赴法國,在巴黎大學和法蘭西學院進修。
1928年9月,回國擔任中央大學地學系教授、氣象研究所研究員。
1930年,中央大學地學系分成地理系和地質系,胡煥庸任地理系主任。
1930年代,地理學界有"南胡北黃"之說,江南以胡煥庸教授為首,北方以黃國璋教授為首。中央大學地理系遷川後,缺乏中國地理和經濟地理的教師。為此,胡煥庸改教中國地理和經濟地理課程,並且結合教學工作完成一系列的中國地理和經濟地理的專著,並公開出版。
1940年代,和張其昀被遴選為全國地理學領域的兩位部聘教授。1941年中央大學研究院成立地理研究部,胡煥庸任主任。
1953年起,任教於華東師範大學地理系(今華東師範大學地球科學學部),兼任華東師範大學人口研究所所長。
1957年,胡煥庸在華東師範大學創辦人口地理研究室,這是全國大學中第一個有關人口的研究機構。
1998年4月30日,因病在上海華東醫院逝世,終年98歲[4]。
人物履歷
1901年11月20日,生於江蘇省宜興縣(今宜興市)。
1923年,畢業於南京高等師範學校(後更名國立東南大學、中央大學、南京大學)文史地部。
1923-1926年,在江蘇省立第八中學(今揚州中學)任教。
1926年,回到南京補讀國立東南大學學分,獲得理學學士學位。
1926-1928年,和凌純聲等幾個貧寒同學採用互助互濟的辦法,集資赴歐留學。在法國巴黎大學和法蘭西學院學習人文地理與自然地理,師從白呂納(Jean Brunhes)等名師。
1928年,任中央大學地學系教授兼中央研究院氣象研究所研究員[5]。
胡煥庸 | |
---|---|
中國人口地理學開創者 胡煥庸 |
1930年,任中央大學地理系主任。
1934年,被推舉為中國地理學會首屆理事。
抗日期間,隨中央大學西遷入川。
1941年,任中央大學研究院地理學部主任。
1943年,任中大教務長,同年被推舉為中國地理學會理事長。
1946年,應美國馬里蘭大學之聘,擔任地理系研究教授。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在華北革命大學政治研究院學習,後在治淮委員會技術委員會工作。
1953年,任華東師範大學地理系教授。
1957年,胡煥庸在華東師範大學創辦人口地理研究室,並任研究室主任。 這是全國大學中第一個有關人口的研究機構。
文革期間,被打成反革命,入獄多年。
1981年,任中國人口學會顧問,上海市人口學會會長,華東師範大學人口研究室主任。
1983年,人口地理研究室改為人口研究所,擔任所長,華東師大人口研究所是全國唯一的人口地理研究中心。
1984年,被國家教委批准為第一位人口地理學博士生導師,翌年又被批准為第一位人文地理學博士後導師。
1986年,任華東師範大學人口研究所名譽所長。
1990年,被聘為中國行政區劃研究中心顧問。
1998年4月30日,因病在上海華東醫院逝世,終年98歲。
人物生平
學習時代
胡煥庸幼年喪父,家境清貧。1912年,他讀高小。當時的高小,已開英文課。英文教員路芹祥在課外幫助他閱讀供中學生閱讀的《泰西五十軼事》,從而使他為以後學習多種西方語文打下了基礎。1915年,胡煥庸考取江蘇省立第五中學(今常州中學)。在這裡,艱苦的生活激發了他勤奮好學的精神,而教師們誨人不倦的精神,也給他留下為人師表的榜樣,並且影響他的一生。
胡煥庸在中學畢業的時候,正值"五四"運動的高潮。這是一個社會劇烈動盪、國家前途未卜的時代,是呼喚青年人關心國家前途和世界形勢的時代。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之下,青年時代的胡煥庸決心走上地理學和地理教育的道路。
地理教育家
胡煥庸在地理學上有多方面的貢獻。所有這些貢獻都是在教師的崗位上完成的。因此,他首先是一位地理教育家。他長期的教師生涯,先是在中央大學地理系,以後是在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地理系度過的。
我國近代的地理教育是從國立東南大學地學系(以後是中央大學地理系)開始的。創辦這個系的是竺可楨。繼承竺可楨所開創事業的是胡煥庸。他於1919年考取南京高等師範學校文史地部。1923年,胡煥庸在南高畢業,即赴江蘇省立第八中學(今揚州中學)任史地教員。1926年春,他回到南京補讀東大的學分,取得東大理學士學位。當年,他乘船赴法國,在巴黎大學和法蘭西學院進修。
胡煥庸和竺可楨
當胡煥庸還在法國進修的時候(1927年),在竺可楨的肩上,有兩副重擔:中央研究院氣象研究所所長和中央大學(當時名為第四中山大學,1929年更名中央大學)地學系主任。1928年9月,胡煥庸從法國回國,既擔任中央大學地學系的教授,又擔任氣象研究所的研究員,成為竺可楨在這兩個單位的得力助手。
胡煥庸 | |
---|---|
胡煥庸 |
從1930年起,竺可楨不再擔任中央大學教授。竺可楨留下的自然地理學和氣候學的教學任務,幾乎全部由胡煥庸擔任。1930年,中央大學地學系分成地理系和地質系,由胡煥庸任地理系主任。這樣,當年由竺可楨承擔的培養地理人材的任務,全部轉移到胡煥庸的身上。
中央大學地理系
從1927年到1937年的10年,是中央大學地理系(包括此前的地學系)蓬勃發展的時期。在這10年中,特別是1930年以後的7年,胡煥庸在培養地理人材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他擔負起氣候學和自然地理的幾乎全部教學任務,包括地學通論、氣候學、天氣預報、地圖投影以及亞洲和歐洲自然地理。此外,他還從事地理教學基本建設,如編寫教材,編繪掛圖,組建中國地理教育研究會,創刊《地理教育》等等。
正當胡煥庸和中央大學地理系在工作上取得進展的時候,日本帝國主義者發動了"七七事變"。在戰火蔓延到上海後,學校當局決定把學校遷到重慶市。
在重慶辦學的困難是敵機的狂轟濫炸。1940年暑期的一個傍晚,敵機投彈,使地理系的幾間房子受到嚴重破壞。
1941年,中央大學研究院成立地理研究部,由胡煥庸任主任,當年就招收首屆研究生3名。以後,每年招收研究生,直到抗戰勝利後他去美國考察時為止。1947年他從美國回國時,正值解放戰爭節節勝利。在南京解放前夕,以拒收赴台飛機票的實際行動,表達了他在政治上追求進步的決心。
華東師範大學地理系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他曾在華北革命大學政治研究院學習1年,在治淮委員會技術委員會工作3年。1953年,他調到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地理系,開始他在上海的長達40多年的教學和科研生涯。從這時開始,直到華東師範大學人口研究所(室)成立為止,除了"文化大革命"時期以外,他主要從事世界地理的教學和研究。在教學方面,他擔任過各洲自然地理教研室主任,舉辦過各洲自然地理研究班,多次招收世界地理的碩士研究生。在1956年以前他親自擔任大學本科的亞洲自然地理和歐洲自然地理課程的教學工作。這段時間儘管不長,他仍然認真編寫出有關專著。
在1981年以後,胡煥庸作為華東師範大學人口研究所所長,主要從事人口地理學碩士研究生的培養。從1984年起,他招收攻讀博士學位的研究生;從1985年起,他擔任博士後研究站的指導教授。他在1989年3月退休以後,仍返聘任教並擔任人口研究所的名譽所長。
胡煥庸在地理教育戰線上馳騁了60多年,從而形成他自己的教學風格。他的講課不落俗套而是先提出中心問題,然後進行細緻的分析,娓娓動聽,引人入勝。他的一堂課的內容,集中要點雖只是三言兩語,配合一幅地圖或者一張表格,而分析起來卻是豐富多彩滿滿的一堂課,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今天我國地理學界人才濟濟,他的功勞是不可磨滅的。
主要貢獻
治學廣博的地理學家
在地理教師的工作中,胡煥庸一方面以"誨人不倦"的精神對待學生的學習,另一方面又以"學而不厭"的精神對待自身的提高。為此,他十分重視搜集和閱讀國外文獻,注意地理科學上的新學說、新理論和新資料,從而積累豐富的科學知識。在此基礎上,他根據客觀需要,從一個教學領域轉入另一個教學領域,並且從一個研究領域轉入另一個研究領域,他撰寫出多種大學教材和專著。
胡煥庸從竺可楨手中接過的教學任務,最主要的是氣候學。他所著《氣候學》就是他在中央大學的教材。此書主要參考德國學者J.漢恩(Hann)和W.柯本(Koppen)的著作,第一次把柯本的氣候分類法介紹給中國地理學界,認為這種分類法綱舉目張,簡明扼要,是最完善的氣候分類法。
1980年,胡煥庸為研究生講授世界氣候課程,並編著《世界氣候的地帶性和非地帶性》一書。此書論證南北半球、不同緯度、大陸東中西區的氣候差異,認為:"緯度地帶性產生氣溫的地帶性,而大陸東中西區的非地帶特性,更多地表現 在降水量方面的差別。由於水熱狀況的差異,各地才有不同的土壤和植被,因而有不同的人口密度和社會經濟。"
胡煥庸認為,我國水利地理的重點,在於黃河和淮河流域。他在30年代所寫的《黃河志·氣象篇》屬於黃河流域。其他工作均屬淮河流域。為了研究淮河,1934年他率領學生前往蘇北淮河南北地區進行實地考察,並且出版《兩淮水利鹽墾實錄》一書,及《兩淮水利》一書。此書一針見血地指出,當時的導淮委員會提出的以淤黃河為淮河出海口的計劃,是完全行不通的。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不久,即成立治淮委員會。水利部特邀他參加治淮委員會技術委員會的工作。在這期間,他先後完成《淮河》、《祖國的水利》、《淮河的改造》等著作。
在抗日戰爭時期,胡煥庸比較集中於經濟地理的研究。他在講課的基礎上,先後完成一系列的經濟地理著作,包括《中國經濟地理》、《美國經濟地理》、《蘇聯經濟地理》和《世界經濟地理》。它們都以商品為經,以地區為緯,強調各地各類自然資源的分布狀況,重視供需關係,並且通過進出口貿易的分析,說明其有餘和不足的狀況。同這些著作相配合的,是《世界經濟統計》一書。
1964年,華東師範大學成立西歐北美洲研究所。胡煥庸根據主客觀條件,着手《法國地理圖志》、《英國地理圖志》和《西德地理圖志》的系列著作。它們都以經濟地理為重點。"文化大革命"後,出版了《法國經濟地理》一書。
區域地理是地理學的核心。胡煥庸在區域地理研究方面,強調人地關係的闡明,認為,研究人地關係,就是研究人口、資源、環境的相互關係的總體。除了單篇論文外,他的區域地理著作有3個方面:即分省地理、分洲地理和分國地理。
胡煥庸 | |
---|---|
胡煥庸 |
在分省地理方面,主要有《江蘇圖志》和《四川地理》。前者是在蘇北里下河和蘇南東壩等實地考察的基礎上完成的,此書以圖為主,以文為輔,在著作形式上獨創一格。後者是在中央大學遷川之初完成的,是第一本關於四川省的地理專著。
在分洲地理方面,主要有《各洲自然地理講義》的亞洲部分和歐洲部分。二者本來都是華東師範大學的教材。其中的《歐洲自然地理講義》,經金祖孟和嚴正元、康淞萬補充修改後,以《歐洲自然地理》名義重版發行。
在分國地理方面,最重要的是《法國地理圖志》,此書充分發揮地圖的作用,做到了圖文並用,在形式上類似《江蘇圖志》。此外,他在抗日戰爭之前,就出版《英國地誌》、《法國地誌》、《德國地誌》、《蘇俄地誌》和《南歐地誌》,在抗日戰爭後期又出版《日本地誌》、《朝鮮地誌》和《台灣與琉球》。
在抗日戰爭後期,胡煥庸受有關部門委託,在余俊生的協助下,在重慶進行戰後重劃省區的研究工作,最後提出一個包括新的省區和省會的完整的方案。這是中國行政區劃研究的先聲。
在1962年和1963年,胡煥庸曾兩次為研究生講授《古地理學》課程,並且寫出《古地理學教程》的專著。此書引用大量外國文獻,論述全球海陸分布的演化過程,包括地球及其圈層的形成和演變問題,第四紀的冰川和冰期、氣象氣候、海陸變遷和新構造運動以及生物和人類的古地理學。
當"文化大革命"風浪初步平息,人們發現,西方已經完成一次地學大革命,大陸漂移、洋底擴張、板塊構造和世界大地構造的新學說,已經確立。為了趕上時代,胡煥庸在《古地理學教程》的基礎上,寫出《世界海陸演化》一書,重新探討全世界的海陸演化問題。
此書是從地理學的角度研究海陸演化,認為:東非大裂谷處于海洋的胚胎期,紅海處於幼年期,大西洋處於壯年期,而太平洋處於晚年期。太平洋周圍的海溝、地震、火山和造山運動帶,是地表的活動帶。一方面,板塊在此俯衝、下沉和消亡;另一方面,大陸在此造山和增長。
上述著作覆蓋地理科學的廣泛領域,都是西方地理科學思想和中國地理實際的結合,在引進西方地理科學的基礎上,對推動我國地理科學的發展,起着積極的作用。
開創中國人口地理學
胡煥庸於1926年到1928年在法國進修時,不僅進修地理學的科學知識,而且進修地理學派的科學思想。回國後,胡煥庸大力介紹法國學派的地理思想。根據法國學派的觀點,人類社會和地理環境之間的關係,既有天定勝人的一面,又有人定勝天的一面。具體體現這種關係的,首先是人口地理和農業地理。因此,他一直把這兩門學科看成是自己的主要科研方向,強調從人地關係的角度研究中國人口地理,而把人口地理和農業地理密切結合起來。
早在30年代,胡煥庸就在《地理學報》上發表了我國人口地理和農業地理方面第一批論文。其中,最重要的論文,是《中國人口之分布》與《中國的農業區域》。前者是第一次用等值線的方法,繪製《中國人口密度圖》;後者是我國最早的農業區域研究。
《中國人口之分布》一文着重分析我國不同地區的人口密度,特別是我國東南部和西北部在人口密度方面的鮮明對比。我國東南部地狹人稠,而西北部地廣人稀。這是人所共見的。文章通過分析對比,找出一條可以顯示兩側人口稀密懸殊的明確界線,那就是自黑龍江之璦琿(即愛輝,今黑河)向西南直到雲南之騰衝的直線。
根據作者當時的分析,在此線之東南,全國36%的土地,養活全國96%的人口。反之,在此線之西北,在全國64%的土地上,只有全國4%的人口。這就是說,同全國平均密度相比,東南部高出2.67倍,而西北部僅及其1/16。在二者之間,平均人口密度成42.6與1之比。很明顯,愛輝-騰衝一線,在中國人口地理上起着畫龍點睛的作用,一直為國內外人口學者所承認和引用,並且被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田心源教授稱為"胡煥庸線"。
抗日戰爭爆發以後,胡煥庸的人口地理研究只能停頓下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不久,我國進行了人口普查。1957年,華東師範大學地理系成立了以他為主任的人口地理研究室,並且很快拿出關於江蘇省以及南通、常熟、宜興等縣的人口地理和農業地理的論文。遺憾的是,由於馬寅初的新人口論受到不公正的批判,本來可以大有作為的研究室,在僅僅取得初步成果的時候,很快就陷於癱瘓狀態。
粉碎"四人幫"以後,我國的人口問題日益受到人們的關注,馬寅初的新人口論也得到人們的肯定,許多大學成立了人口問題的研究機構。在這樣的大好形勢下,我國最早成立的華東師範大學人口研究機構,在1981年就得到了恢復。現已擴大為人口研究所,而且是國內唯一的以人口地理為研究重點的人口研究所。[3]
建立中國地理學會
胡煥庸是中國地理學會的發起人和首屆理事,曾任理事長多年,現任名譽理事,是我國地理學70多年來從發生、發展到壯大的唯一健在的見證人。1990年,正值中國地理學會和華東師範大學在上海祝賀他的90歲生日,也正是在這個時候,他自選的《胡煥庸人口地理選集》出版了。這是一部以人口地理為主,旁及自然地理,還有一個包括182個條目的《著述目錄》的論文集,是他60多年來從事地理教育和地理研究,特別是人口地理研究的詳盡記錄。
今天,胡煥庸和他的研究所的研究課題,已不再限於人口分布及其同農業生產的關係,而是跨入人口經濟和人口預測的領域。根據他的研究,世界各國人口都曾有過盲目增長的過程。如今有些西方國家已經出現人口的零增長值。只要我們認真做好工作,我國也將會有這一天。因此,問題在於認真工作,而憂心忡忡是不必要的。
主要論著
華東師範大學人口研究所成立後,全所人員在胡煥庸的率領之下,在人口地理學、人口經濟學和人口社會學以及實際應用方面,取得重要成果。其中有胡煥庸獨力完成的著作,如《中國8大區人口密度與人口政策》和《中國8大區人口增長、經濟發展的過去和未來》兩書;還有全所共同完成的論文集,如,在《中國東部、中部、西部3帶的人口、經濟和生態環境》一書的15篇論文中,他個人有10篇。可以想見,年逾八旬的胡煥庸,仍然處于思維活躍狀態,因而在人口地理研究中一馬當先。
胡煥庸的一些工作成果是同年輕人合作的。其中特別重要的有,他和張善余合作的《世界人口地理》和《中國人口地理》(上下兩冊);和伍理合作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人口分布圖》及《中華人民共和國人口密度圖》。前2種是全新的著作,而且材料豐富,分析詳明,篇幅巨大,深受國內外學者的重視。後2種是他在30年代發表的《中國人口分布圖》和《中國人口密度圖》的更新和重繪。它們都是老一輩的經驗及熱情同新一代的智慧和勤奮的結合,是兩代人各盡所能、通力合作的結果。
胡煥庸 | |
---|---|
胡煥庸 |
胡煥庸的人口地理著作,有很多特點。他十分重視人口地理的區域差異。根據這樣的差異,他把全國分成8大人口區,即黃河下游區,遼吉黑區,長江中下游區,東南沿海區,晉陝甘寧區,川黔滇區,蒙新區和青藏區。而且,在一區甚至一省以內,也有不同的情況。例如,他把甘肅省稱為"人口生態類型最多的"省份。
關於人口密度的地區差異的問題,他十分強調人口密度和地理環境的關係,尤其是人口和糧食生產的關係。在中國8大人口區之中,青藏區和蒙新區在表面上都是地廣人稀的地區。但是,如果把人口數量同當地負載能力結合起來,情況就大不相同了。
在人口地理中,胡煥庸還注意到人口變遷的問題。我國西北半壁人口對全國人口的比重,同1933年相比,有1.6%的提高,即從4%提高到5.6%。這顯然是我國40年來重視開發西北的結果。東北三省的人口總數,在近百年中增加了20倍。這裡既有經濟發展的因素,也有人口遷移的因素。
研究人口地理是為了提供國家制訂人口政策的參考。在這方面,胡煥庸設想,青藏區人口不宜超過1000萬,蒙新區不宜超出6000萬。因此,他認為"少數民族地區急需推行計劃生育工作,其迫切性更大於人口稠密的漢族居民地區"。所有這一些,都體現科學的人地關係的原理。
1921-1930
1 胡煥庸等譯.戰後新世界.上海:商務印書館,1924.
2 胡煥庸.約翰白呂納的人生地理學.地理雜誌,1928,1(1).
1931-1940
3 胡煥庸.法國之地理學.載《新地學》(南京:鐘山書局,1933).
4 胡煥庸.東壩考察記.方志月刊,1933,6(12).
5 胡煥庸.法國地誌.南京:鐘山書局,1933.
6 胡煥庸.中國人口之分布.地理學報,1935,3(2).
7 胡煥庸.白呂納人地學原理譯本序.方志月刊,1935,8(1、2).
8 胡煥庸.英國地誌.南京:鐘山書局,1935.
9 胡煥庸.德國地誌.南京:鐘山書局,1935.
10 胡煥庸.俄國地誌.南京:鐘山書局,1935.
11 胡煥庸.江蘇圖志.中央大學地理系,1935.
12 胡煥庸,李旭旦等.兩淮水利鹽墾實錄.中央大學地理系,1935.
13 胡煥庸.黃河志氣象篇.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
14 胡煥庸.中國商業地理大綱.地理學報,1936,3(1).
15 胡煥庸.中國之農業區域.地理學報,1936,3(2).
16 胡煥庸.國內交通與等時線圖.地理學報,1936,3(4).
17 胡煥庸.南歐地誌.南京:鐘山書局,1936.
18 胡煥庸.氣候學.香港:商務印書館,1938.
19 胡煥庸.四川地理.重慶:正中書局,1939.
20 胡煥庸.世界經濟地理.重慶:青年書店,1940.
1941-1950
21 胡煥庸.蘇聯經濟地理.重慶:青年書店,1941.
22 胡煥庸.美國經濟地理.重慶:青年書店,1942.
23 胡煥庸.中國經濟地理.重慶:青年書店,1943.
胡煥庸 | |
---|---|
「胡煥庸線」即「黑河——騰衝線」 |
24 胡煥庸.日本地誌.重慶:京華印書館,1944.
25 胡煥庸.朝鮮地誌.重慶:京華印書館,1945.
26 胡煥庸.台灣和琉球.重慶:京華印書館,1945.
27 胡煥庸.兩淮水利.南京:正中書局,1949.
1951-1960
28 胡煥庸.淮河.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51.
29 胡煥庸.淮河的改造.上海:新知識出版社,1954.
30 胡煥庸.蘇聯自然地理概論.上海:新知識出版社,1955.
31 胡煥庸.各洲自然地理講義〔亞洲部分〕.上海:華東師大出版社,1959.
32 胡煥庸.各洲自然地理講義〔歐洲部分〕.上海:華東師大出版社,1959.
1961-1970
33 胡煥庸.古地理學教程.上海:華東師大講義,1963.
1981-1990
34 胡煥庸,康淞萬,蔡吉.世界氣候的地帶性和非地帶性.北京:科學出版社,1981.
35 胡煥庸,陳業裕.世界海陸演化.北京:商務印書館,1981.
36 胡煥庸等.人口研究論文集(第一輯).上海:華東師大出版社,1981.
37 胡煥庸,周之桐.法國經濟地理.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
38 胡煥庸,嚴正元,康淞萬.歐洲自然地理.北京:商務印書館,1982.
39 胡煥庸,張善余.世界人口地理.上海:華東師大出版社,1982.
40 胡煥庸等.人口研究論文集(第二輯).上海:華東師大出版社,1983.
41 胡煥庸.中國八大區人口密度與人口政策(中英文版).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83.
42 胡煥庸.論中國的人口分布.上海:華東師大出版社,1983.
43 胡煥庸,張善余.中國人口地理(上冊).上海:華東師大出版社,1985.
44 胡煥庸等.人口研究論文集(第三輯).上海:華東師大出版社,1985.
45 胡煥庸.中國八大區人口增長、經濟發展的過去與未來.上海:華東師大出版社,1986.
46 胡煥庸.淮河水道志.蚌埠:淮河志編纂辦公室,1986.
47 胡煥庸.中國人口地理簡編.重慶:重慶出版社,1986.
48 胡煥庸,張善余.中國人口地理(下冊).上海:華東師大出版社,1986.
49 胡煥庸等.中國東部、中部、西部三帶的人口、經濟和生態環境.上海:華東師大出版社,1989.
50 胡煥庸,伍理.中華人民共和國人口分布圖.北京:中國地圖出版社,1989.
51 胡煥庸,伍理.中華人民共和國人口密度圖.北京:中國地圖出版社,1989.
52 胡煥庸.中國人口的分布、區劃和展望.地理學報,1990,45(2).
53 胡煥庸自選.胡煥庸人口地理選集.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90.
視頻
胡煥庸教授:在1935年畫出來「愛輝騰衝一線」也叫「胡煥庸線」!2020-12-29
胡煥庸線究竟是什麼?為何影響我國發展,卻沒辦法破局?2021年02月27日發布
參考來源
- ↑ 胡煥庸 ,答案解析網
- ↑ 胡煥庸 ,百度貼吧
- ↑ 【獨家·24小時——人物篇】一條神奇的分界線 ,搜狐, 2019-08-16
- ↑ 著名地理學家胡煥庸逝世 ,光明網, 1998-05-19
- ↑ 胡煥庸 ,東南大學, 2002-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