膽囊
膽囊,為一肌性膜性囊,大多數脊椎動物有膽囊,可以貯存和濃縮膽汁,並將膽汁排入十二指腸。各種動物的肝分泌膽汁速率不同,其膽囊濃縮膽汁能力也不同。人、狗、貓、小鼠、雞和鴨等具有濃縮能力強的膽囊,但肝分泌膽汁速率較低,故進入腸腔的膽汁量較少;牛、豬、羊的膽囊濃縮能力雖低,但肝分泌膽汁的量也較少;兔、豚鼠的膽囊濃縮能力也低,但肝持續分泌大量膽汁;馬、大鼠和鴿沒有膽囊,肝分泌大量膽汁,而它們的膽管進入腸腔處的肝胰壺腹括約肌幾無阻力,故進入腸的膽汁很多。
膽囊 | |
---|---|
目錄
基本簡介
膽囊位於肝臟下面,正常膽囊長約8~12cm,寬3~5cm,容量約為30~60ml。有人說膽與膽量有關,膽切除後,膽量就變小,這是完全無科學依據的,膽囊通過膽管與總膽管相連,膽囊有什麼功能呢?(1)儲存膽汁:一個飢餓的人(即非消化期間),膽汁儲存在膽囊內,當消化需要的時候,再由膽囊排出,所以膽囊被稱為「膽汁倉庫」。同時又起到緩衝膽道壓力的作用。
(2)濃縮膽汁:金黃色鹼性肝膽汁中的大部分水和電解質,由膽囊黏膜吸收返回到血液,留下膽汁中有效成分儲存在膽囊內,變成棕黃色或墨綠色呈弱酸性的膽囊膽汁。
(3)分泌粘液:膽囊黏膜每天能分泌稠厚的黏液20ml,保護膽道黏膜,不受濃縮膽汁的侵蝕和溶解。
(4)排空:進食3~5min後,食物經十二指腸,刺激十二指腸黏膜,產生一種激素叫縮膽囊素,使膽囊收縮,將膽囊內膽汁立即排入十二指腸,以助脂肪的消化和吸收,在排出膽汁同時,也將膽道內的細菌與膽汁一起排出體外。一般講,進食脂肪半小時,膽囊即可排空。
生理功能
膽汁的作用主要是膽鹽或膽汁酸的作用。膽鹽或膽汁酸可作為乳化劑乳化脂肪,降低脂肪的表面張力,使脂肪乳化成微滴,分散於水溶液中,這樣便增加了胰脂肪酶的作用面積;膽汁酸還可與脂肪酸結合,形成水溶性複合物,促進脂肪酸的吸收,總之,膽汁對於脂肪的消化和吸收具有重要意義。
摺疊編輯本段結構特點
膽囊粘膜上皮由高柱狀上皮細胞襯裡,粘膜有許多皺襞,皺襞間有粘膜上皮深入至固有膜甚至肌層內,形成許多竇狀的凹陷,稱Aschoff竇,在該處易發生炎症或形成結石;固有層內含豐富的毛細血管;肌層和漿膜層之間有一層較厚的結締組織,內含豐富的淋巴管、小血管和內在神經叢。[1]
膽囊粘膜細胞具有典型的吸收型細胞的特徵,具有較強的吸收和濃縮功能,同時,膽囊粘膜亦有分泌功能,分泌粘液。在有慢性炎症時膽囊粘液的分泌增加。膽囊粘膜層中,除了一般的細胞外,尚有屬於神經內分泌系統分泌肽類激素(APUD系統)的內分泌細胞,其生理學上的意義尚未確定。[2]
膽囊管的層次與膽囊壁相同,但有以下兩個特點:①膽囊管近膽囊頸的一端,粘膜呈螺旋瓣樣皺襞,而近膽總管的一段則內壁平滑。②膽囊管的肌纖維構成環狀帶,稱為膽囊頸括約肌。這些特點有助於規律性地控制膽汁進入與排出。
膽囊疾病
膽道結石
膽石症是膽囊、膽管內晶體的集中沉澱,如結石位於膽囊,叫做膽囊石病。如結石位於膽總管,叫做膽總管石病。
膽石症在特定人群中的婦女最常見,如美國土著人。膽石形成的危險因素包括高齡、肥胖、西方飲食和遺傳素質。美國,20%超過65歲的人患有膽石病,但大多數無症狀。每一年,大約超過50萬的人作外科手術取石,其中大多數因為出現症狀而行手術。
多數膽石的主要成分是膽固醇,儘管部分是由鈣鹽構成。膽汁含有大量膽固醇,通常狀態下以液體形式存在,當膽汁中膽固醇過飽和時,膽固醇成為不溶性的,由膽汁中析出沉澱成石。
大多數膽石在膽囊內形成,大多數膽管結石系由膽囊移動而來。膽管內結石形成系由於膽汁流速變慢、淤滯而致,如膽管有狹窄或膽囊切除術後。
膽總管結石能導致嚴重的、危及生命的膽總管感染(膽管炎),胰腺炎或肝臟炎症。當膽道系統梗阻時,細菌繁殖迅速形成膽管炎症,細菌可擴散至血流引起身體其他部位感染。
如果膽囊內結石引起反覆疼痛,調整飲食也不能減少發作,醫生可建議作膽囊切除術。膽囊切除不會引起營養缺乏,手術後沒有飲食限制,手術死亡率約為0.1%~0.5%。手術中,醫生可查明膽總管內有無結石。
膽管結石可引起一系列嚴重問題,因此,應採用外科手術或通過內鏡逆行胰膽管造影檢查(ERCP)取出結石。採用ERCP,內鏡(帶有外科附件的可彎曲可視性管道)經口插入,通過食管、胃進入小腸,經置入奧迪括約肌的小管注入造影劑。用一種叫括約肌切開術的方法,切開括約肌的肌肉,開口增大足以使堵塞膽管的結石通過並進入小腸。90%的病人ERCP檢查和括約肌切除手術是成功的,死亡率小於0.4%。3%~7%的病人出現併發症,較腹部手術安全性高。術後近期併發症包括出血、胰腺炎、膽管穿孔或感染,2%~6%的病人,膽管再次狹窄,結石復發。膽囊結石不能經ERCP取出。
60歲以下、已行ERCP和括約肌切開的病人,反覆發作膽管和膽囊問題者,應選擇性切除膽囊,否則,在今後數年內,它們有可能發生急性膽囊疾患。ERCP方法能去除大多數結石,如有結石殘留,這些殘石能隨後經已作永久性括約肌切開術的開口排出。任何殘存結石均能在經外科手術插入膽管中的引流管拔除之前用內鏡取出。
急性膽囊炎是膽囊壁的炎症,通常由膽囊頸管結石引起,同時引起突然發作的劇烈的疼痛。
至少95%的急性膽囊炎病人伴有結石,少數情況下,細菌感染可引起炎症。
沒有結石的急性膽囊炎是一種嚴重疾病,易發生在創傷、手術、骨折、廣泛感染(敗血症)和一些嚴重疾病(特別是一些長期接受靜脈營養的病人)之後。這些病人通常在出現突然的、劇烈的疼痛前沒有膽囊疾病的記錄。一般而言,病情非常嚴重,能導致膽囊壞死或穿孔。需立即行外科手術切除膽囊。
慢性膽囊炎是膽囊長時期的炎症,表現為反覆發作的尖銳腹痛。
損傷的膽囊壁厚,收縮,變小,膽囊壁大部分由纖維成分構成,膽囊內壁出現潰瘍和瘢痕,膽囊內含有膽汁液,後者常常阻塞膽囊頸管。這種情況一般由結石引起的急性膽囊炎反覆發作引起損害與修復交替進行所造成。
除膽石外,癌症是膽管梗阻最常見的原因。大多數癌症起源於胰腺頭部,而膽總管穿行其中,其次是起源於位於膽總管和胰腺管聯接部位膽管本身,膽囊或肝內膽管。相當少見的情況下,膽管由身體其他部位轉移而來的腫瘤壓迫導致梗阻,或者被因淋巴肉瘤而腫大的淋巴結壓迫引起,膽管的良性腫瘤也可引起梗阻。
切除後果
切除膽囊後,膽總管會出現代償性擴張。如此功能喪失,將出現類似膽絞痛和不適感。切除人的膽囊後果表現為:①厭食脂肪性食物,由於沒有濃縮的膽囊膽汁進入小腸,腸內的膽汁酸量達不到臨界微膠粒濃度(見吸收),所以攝入較多脂肪時,將出現脂肪消化不良,從而引起厭食脂肪性食物;②膽汁酸池減少,膽汁酸的腸肝循環次數增加,結果腸內膽汁酸量下降不致過多;③膽汁內次級膽汁酸含量增多,這是由於切除膽囊後,初級膽汁酸進入腸腔的量增多,腸內細菌作用所產生的次級膽汁酸量也增多並被吸收再進入膽汁的緣故;④膽汁中膽固醇減少,膽固醇由飽和變成不飽和狀態,這對於防止膽固醇結石再生成是有利的。
膽道術後應作哪些處理
(1)術後體位:除休克病人以外,膽道術後的病人均應採取半臥位,既有利於小網膜囊孔附近的腹腔引流,又有利於病人呼吸;對預防術後併發症有意義。
(2)術後禁食:禁食至術後3天腸蠕動恢復時為止。肛門有排氣後即可進流食。如系膽腸內引流手術,則依據病情禁食時間亦可適當延長。
(3)靜脈補液:一般成人每天補液總量可按3000ml左右計算,外加胃腸減壓的吸引量及膽汁引流量。如有高熱,液體總量還需適當增加。
(4)維持血壓平穩:施行廣泛的肝膽管手術時,術後的引流滲出較多,應注意避免發生循環血容量不足。在重度梗阻性黃疸的病人,脈率慢,故脈率對低血容量的反應不如無黃疸的
病人那樣靈敏。
(5)保持足夠的尿量:保持尿量在有梗阻性黃疸的病人特別重要,尿量一般應保持在每小時60ml左右,若尿量不足,可使用甘露醇溶液,當液體量已補充足夠量後,亦可給予速尿10~20mg。避免當病人因低血容量少尿時大量用速尿維持尿量。
(6)全身使用廣譜抗生素:膽道感染時厭氧菌感染常見,手術後抗生素宜與滅滴靈聯用。膽道感染時的厭氧菌多為類桿菌屬的細菌。
(7)對於複雜的大的肝膽管手術,術後每天可用地塞米松5~10mg,3天內停用。
(8)營養支持:對手術後1周以上不能進食的病人,可行深靜脈補充營養,最常用的是經鎖骨下靜脈置管至上腔靜脈。手術時亦可作穿刺腸造瘺,以補充營養。
(9)腹腔引流的管理:小網膜囊孔附近的煙捲或膠管引流,術後如無大量膽汁樣滲出液流出,可在2~3天後拔除。
(10)各種膽道引流管的管理:對膽道引流管宜妥加保護,以防移位、脫出或更嚴重的併發症,特別是在高位膽管狹窄修復手術後的病人,過早的支撐引流管脫出,可導致手術的失敗。
膽胃治療
在人體內胃和膽是相連的,膽是為胃服務的,當胃裡有需要用膽汁分解的物質時(油,高蛋白等),膽就分泌膽汁,分泌出的膽汁流進胃裡參與胃的消化工作,所以膽的活動是受胃的引導,如果胃
不好,膽汁的分泌就會受到影響。反過來,膽汁分泌的不正常也會影響胃的消化,時間久了自然會產生不適症狀。
切除膽囊會影響消化功能嗎?
膽囊的主要功能是儲存膽汁。進食後,膽囊發生收縮,使儲藏的膽汁排入十二指腸,幫助食物的消化和吸收。那麼,一旦因膽囊病變而切除其膽囊者,會不會影響人體的消化功能和身體健康呢?
其實,這種憂慮雖有一定道理,但並不完全正確,因為膽囊並不是身體中不可缺少的臟器,不少高等動物,如馬、鹿、象、鯨等,天生就沒有膽囊,他們的生活與一些有膽囊的動物沒有很大區別。有少數人,由於膽囊的胚胎髮育異常,生下來就沒有膽囊,但他們照樣過着與正常人一樣的生活。做了膽囊切除術,病人原來的症狀隨即消失,雖然失去了膽囊濃縮和貯存膽汁的功能,但對病人的消化和吸收功能並無較大影響。
科學實驗研究表明,膽囊切除後病人的消化吸收功能與正常人相比,差別不大。膽固醇結石的病人在切除膽囊後,膽汁中膽汁酸的含量會慢慢增加,這樣就能使手術前的過飽和膽汁逐步變成正常膽汁。因此,只要在切除膽囊時已將膽管結石完全取出,膽固醇結石就不會再復發。所以,膽囊切除後,對身體健康和消化吸收不會帶來不利影響,沒有必要擔心顧慮。
再者,膽囊切除後,膽管壁會增厚,膽管的粘液腺會增多,膽管經常將膽汁排入十二指腸,以補償因失去膽囊儲存濃縮膽汁功能,同時也不致於影響脂肪的消化和吸收,所以,手術後不必忌食葷油。如果人體攝入脂肪過少,對身體並無益處,反而對人體健康不利。當然,手術後身體的恢復及補償功能的建立要有一個過程,動物脂肪和雞蛋的攝入量不宜太多,食物中脂肪含量也應逐漸增加,使身體有一個逐漸適應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