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肿:zhǒng ㄓㄨㄥˇ。偏旁"重"简化为"中"。依据古人书法省笔简化 。《说文解字》:"肿,痈也。从肉、重声。 "。阳气动而物怀妊欲萌是重之范式。肉、重两范式叠加。肉如怀妊欲萌是肿中范式。

肿:从肉、中声。丨下上通于口指向于内(种子生根发芽)是中之范式。肉、中两范式叠加,肉如种子膨胀欲生根发芽是肿之范式。

本义:皮肉浮胀。 如:肿胀、肿瘤、肿痛、浮肿、红肿、脓肿、臃肿。

目录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肿

拼音; zhǒng

繁体; 肿

部首; 月(肉)

字码; 80BF

五笔; ekhh

仓颉; bl

郑码; qj

笔顺; 35112512

字级; 一级

平水韵; 上声二肿

外文名称; turgescence

注音; ㄓㄨㄥˇ

总笔画; 8

部外笔画; 4

四角码; 75206

基本字义; (肿)

皮肉浮胀:~胀。~瘤。~痛。浮~。红~。脓~。臃~。

详细解释

肿zhǒng

<名>

形声。正体从肉,从重,重亦声。"重"意为"下沉感"、"下坠感"。"肉"与"重"联合起来表示"全身,或身体某一部分因病而增加份量,带来下沉感、下坠感"。本义:身体全部或局部因病而增加份量。辨析:肿和痈不完全相同。痈是单指皮肤上隆起的坟包形肿块。肿则可以但不限于指局部隆起的块状物,它还能指整条腿或整条手臂的体积、份量变大,或整个身子因病理作用而增加份量和体积等等情况。同本义。

肿:因发炎而突起。

肿,痈也。--《说文》

肉暴长曰肿。--《论衡·状留》

肿疡。--《周礼·疡医》。注:"痈而上创者。"

郁处头,则为肿为风。--《吕氏春秋·尽数》

疡医掌肿疡。--《周礼·天官》。郑玄注:"肿疡,痈而上生疮者"

zhǒng

<动>

浮胀;肿胀 [swell]

看那店主人,打的半边脸都肿了,半日挣扎不起。--《水浒传》

又如:肿泄(病名。腹泻及手足浮肿);肿哙(虚肿);肿疡(痈;毒疮);肿病(病名。即水肿。通称浮肿)

肿大zhǒngdà

[swell] 指一种异常的扩展、肿胀或膨胀,或者指强度或体积的增大

肿块zhǒngkuài

[phyma] 皮肤表面的结节或肿胀;皮肤肿瘤

肿瘤zhǒngliú

[tumor] 在致病因素作用下,生物体组织细胞异常增生所形成的新生物。分良、恶性两类

肿痛zhǒngtòng

[gall] 由急、慢性刺激引起的组织肿胀疼痛

肿胀zhǒngzhàng

[swelling] 由于发炎、淤血或充血,身体某一部分体积增大

古籍解释

《康熙字典》

【未集下】【肉字部】肿

《唐韵》之陇切《集韵》《韵会》主勇切,$音种。《说文》痈也。《广韵》疾也。《周礼·天官·疡医》掌肿疡,溃疡,金疡折疡之祝药,劀杀之齐。《注》肿疡,㿈而上生创者。《尔雅·释训》肿足为尰。《疏》膝之下有疮肿,是涉水所为。

又肤肉浮满也。《史记·仓公传》后五日当案肿。《前汉·五行志》公闭门而泣之,目尽肿。《后汉·梁皇后纪》从闲以来,加以浮肿。

又《释名》肿,钟也。寒热气所钟聚也。

又《增韵》胀也。《管子·轻重篇》无盐则肿。

又瘣也。《周礼·冬官考工记·轮人》旁不肿。《注》瘣也。

说文解字

【卷四】【肉部】肿

痈也。从肉重声。之陇切

方言集汇

粤语:zung2

网络用语

肿是2010新增网络含义及用法和囧一词类似。

举例囧囧有神=肿肿有神。[1]

参考文献

  1. , 360国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