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腸炎
 
腸炎:急性腸炎

慢性腸炎

腸炎是細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蟲等引起的小腸炎和結腸炎。臨床表現主要有腹痛、腹瀉、稀水便或黏液膿血便。部分病人可有發熱及里急後重感覺,故亦稱感染性腹瀉。腸炎按病程長短不同,分為急性和慢性兩類。慢性腸炎病程一般在兩個月以上,臨床常見的有慢性細菌性痢疾、慢性阿米巴痢疾、血吸蟲病、非特異性潰瘍性結腸炎和限局性腸炎等。

目錄

病因

病毒性腸炎

在病毒性腸炎中,輪狀病毒是嬰幼兒腹瀉的主要病因,而諾瓦克病毒是成人和大齡兒童流行性病毒性胃腸炎的主要病因。

細菌性腸炎

細菌性腸炎見大腸桿菌、沙門菌、耶爾森菌(引起小腸結腸炎)、毛樣產芽胞桿菌、空腸彎曲桿菌、梭菌(犬出血性胃腸炎)等引起的腸炎。 細菌性腸炎的致病菌以痢疾桿菌最常見,其次為空腸彎曲菌和沙門菌。

英文名稱 就診科室 常見病因 常見症狀
enteritis 消化內科 細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蟲等引起的感染等 噁心嘔吐、腹瀉或長期慢性、反覆發作的腹痛等

真菌性腸炎

 
腸炎病因
原圖鏈接

真菌性腸炎見組織胞漿菌、藻狀菌、麴黴菌、白念珠菌等引起的腸炎。   

寄生蟲性腸

寄生蟲性腸炎見鞭毛蟲、球蟲、弓形蟲、蛔蟲、鈎蟲等引起的腸炎。   

飲食導致的腸炎

污染或腐敗變質食物、刺激性化學物質、某些重金屬中毒,以及某些變態反應等都能引起腸炎。

抗生素導致的腸炎

濫用抗生素,導致腸道菌群失調,或出現耐抗生素菌株而引起的腸炎。

臨床表現

急性腸炎

 
腸炎症狀
原圖鏈接
 
腸炎病毒
原圖鏈接

在我國以夏、秋兩季發病率較高,無性別差異,一般潛伏期為12~36小時。噁心嘔吐腹瀉是急性腸炎的主要症狀。 [1]

慢性腸炎

臨床表現為長期慢性、或反覆發作的腹痛、腹瀉及消化不良等症,重者可有黏液便或水樣便。 腹瀉程度輕重不一,輕者每日排便3~4次,或腹瀉便秘交替出現;重者可每1~2小時一次,甚至出現大便失禁。部分患者可有夜間腹瀉和(或)餐後腹瀉。直腸嚴重受累時,可出現里急後重感。糞質多呈糊狀,混有大量黏液,常帶膿血。

部分患者便鮮血,其病變限於直腸,稱出血性直腸炎,血液或大便分開排出,或附着於正常或燥糞表面,常被誤認為是痔出血。直腸炎患者亦常排黏液血便,甚至出現大便失禁。病變若擴展至直腸以上,血液往往與糞便混合或出現血性腹瀉。

查體可見臍周或下腹部輕度壓痛、腸鳴音亢進、脫肛。

檢查==

X 線鋇劑檢查

急性期一般不宜作鋇劑檢查。而特別注意的是重度潰瘍性結腸炎在作鋇灌腸時,有誘發腸擴張與穿孔的可能性。鋇灌腸對本病的診斷和鑑別診斷有重要價值。臨床靜止期可作鋇灌腸檢查,以判斷近端結腸病變,需排除克隆病者宜再作全消化道鋇餐檢查,氣鋇雙重對比法更易發現黏膜淺表病變。

內鏡檢查

臨床上多數病變在直腸和乙狀結腸,採用乙狀結腸鏡檢查很有價值,對於慢性或疑為全結腸患者,宜行全結腸鏡檢查。一般不作清潔灌腸,急性期重型者應列為禁忌,以防穿孔。

診斷

因病原不同而異。一般應根據病史和臨床表現初步加以判斷。進一步確診需依賴實驗室檢查。細菌性腸炎可作嘔吐物及大便培養,獲得病原菌即可確診。有些病原菌如沙門菌感染可作血培養。病毒性腸炎可用電子顯微鏡、免疫電鏡、免疫熒光及血清學檢查如補體結合試驗、酶聯免疫吸附法及放射免疫法等檢查病毒的抗原和抗體。寄生蟲性腸炎可直接鏡檢,尋找病原體及其蟲卵。真菌性腸炎可從大便中直接塗片,在顯微鏡下檢查真菌或作大便真菌培養。

併發症

根據引起腸道炎症的病因不同,併發症也不同。主要併發症包括:出血穿孔毒性腸擴張息肉增生癌變等。 [2]

治療

病原治療

病毒性腸炎一般不需病原治療,可自愈。細菌性腸炎,最好根據細菌藥物敏感試驗結果選用抗菌藥。患細菌性痢疾時,因痢疾桿菌對常用抗菌藥廣泛耐藥,一般可選用複方磺胺甲基異唑(複方新諾明)、吡哌酸、慶大黴素、丁胺卡那黴素等。空腸彎曲菌腸炎可用紅黴素、慶大黴素、氯黴素等治療。耶爾森小腸結腸炎桿菌腸炎一般應用慶大黴素、卡那黴素、複方磺胺甲基異唑、四環素、氯黴素等。沙門菌腸炎輕型病人可不用抗菌藥,重型病人可用氯黴素或複方磺胺甲基異唑。侵襲性大腸桿菌性腸炎用新黴素、粘菌素和慶大黴素等治療,可獲良好效果。阿米巴痢疾、雅爾氏鞭毛蟲和滴蟲引起的腸炎,可用甲硝噠唑(滅滴靈)治療。血吸蟲病可用吡喹酮治療。白色念珠菌腸炎以制黴菌素口服,療效較好。伴有全身性真菌感染者,則需應用二性黴素B治療。

對症治療

補充液體及糾正電解質和酸中毒。輕度脫水而且嘔吐不重者,可口服補液,WHO推薦的口服液配方為氯化鈉,碳酸氫鈉,氯化鉀,葡萄糖或蔗糖,加水。脫水或嘔吐較重者,可靜脈輸入生理鹽水、等滲碳酸氫鈉和氯化鉀溶液以及葡萄糖。 減少腸道蠕動和分泌性藥物。可小量應用阿托品、顛茄、普魯本辛以減輕腸道蠕動,可止痛及止瀉。也可應用氯丙嗪,有鎮靜作用,並可抑制腸毒素引起的腸黏膜過度分泌,使大便次數及便量減少。 [3]

預後

急性腸炎一般預後良好。慢性腸炎經過及時適當的治療,預後良好。

預防

要加強鍛煉,增強體質。勿進食病死牲畜的肉和內臟。肉類、禽類、蛋類等要煮熟後方可食用。不吃腐敗變質的食物,不喝生水,生吃瓜果要燙洗,要養成飯前便後洗手的良好習慣。加強食品衛生管理,變質及被沙門菌屬污染食品不准出售。認真注意食品製作衛生,防止食品被污染。做好水源保護,飲水管理和消毒。 [4]

患者的生活調養

1、休息:休息對病人康復有很大的好處,特別對活動期病人要強調充分休息,因為安靜、舒適的休息環境可使病人減少精神和體力負擔,尤其睡前要精神放鬆,保證睡眠效果,必要時要服用鎮靜劑。病人可在病情好轉後逐漸增加活動量,但一般應減免重體力活動。

飲食和營養:由於腹瀉便血,長期過少和吸收營養不良等因素,患者可能有缺鐵,葉酸缺乏或貧血,應給予適量補充。一般可經口服或注射補充,運用益氣健脾、養血補腎中藥也可達增加體質和補充營養的目的,但不要濫補,要辯證用藥。長期腹瀉者,要補充鈣及鎂,鋅等微量元素。

2、在補充營養的同時也要注意有些食物對消化系統帶來的損害:

(1)、注意飲食衛生。

(2)、忌吃油膩食物。

(3)、忌吃牛奶、羊奶和大量的蔗糖。

(4)、忌生吃大蒜。

(5)、忌盲目使用止瀉藥。

(6)、忌吃高纖維的食物。

3、糾正水電解質平衡紊亂:重度患者由於大量腹瀉、發熱、容易有脫水,水鹽代謝紊亂和低鉀的症狀出現,尤其是用大量激素治療時,尿鉀排除增加,更容易導致低血鉀,而低血鉀可誘發中毒性腸擴張。因此,患者要在醫生指導下用藥,更要注意藥後反應。門診患者如因病情加重,出現水電解質平衡紊亂,要及時住院治療,以便及時靜脈補水、氯化納和鉀鹽,糾正水和酸鹼平衡紊亂。

4、注意肛門周圍皮膚的護理:保護肛門及其周圍和乾燥,手紙要柔軟,擦拭動作宜輕柔,以減少機械性刺激。便後用鹼性肥皂與溫水沖洗肛門及周圍皮膚,減少酸性排泄物、減少酸性排泄物、消化酶與皮膚接觸從而減少局部的刺激和不適,必要時塗抗生素軟膏以保護皮膚的完整。

視頻

腸炎是一種什麼病?

腸炎患者需知生活作息飲食應注意

參考來源

  • 王皓,歐陽欽,胡仁偉. 三硝基苯磺酸結腸炎動物模型的建立. 《 CNKI 》 , 年
  • 張聲生. 潰瘍性結腸炎中醫診療共識意見. 《 VIP 》 , 年
  • 陳治水. 慢性非特異性潰瘍性結腸炎中西醫結合診斷、辨證和療效標準(試行方案). 《 中國中西醫結合雜誌 》 , 1994
  • 桑力軒,劉漢立,姜敏. 潰瘍性結腸炎發病機制研究進展. 《 世界胃腸病學雜誌社 》 , 2007
  • 王新月,田德祿等. 潰瘍性結腸炎病因病理特點與中醫辨治思路對策. 《 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 》 , 2007

文獻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