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肖步陽

來自 搜狗 的圖片

肖步陽,1914年2月9號生,小麥生態育種專家[1]。他首先在小麥上提出運用生態學觀點選育品種的一套做法,先後育成了適合黑龍江省內蒙古東部地區不同生態條件下種植的一大批「克字號」優良春小麥品種,其中「克豐3號」、「新克旱9號」最大種植面積均在1000萬畝以上,為發展我國春小麥生產和商品糧基地建設做出了重要貢獻。

目錄

基本信息

人物說明----黑龍江省農業科學院副院長

出生日期----1914年2月9號

出生地點----黑龍江省望奎縣

國 籍 ---- 中國

職 業 ---- 小麥生態育種專家

主要成就----堅持小麥雜交育種,育成幾批抗銹良種

人物簡介

  肖步陽1914年2月9日出生於黑龍江省望奎縣的一個中農家庭。 他是長子,有弟妹10人,父母省吃儉用勉強供他念私塾,小學和初中。其間因日本帝國主義侵占了東三省,一度輟學在家務農。讀完初中後,他考入望奎縣農業學校學習,於1937年畢業。因家境所迫曾在本縣農民訓練所任臨時教師以謀生計,後又考取長春農林技術養成所農科。畢業後回到望奎縣實業科任農產技士。

  1945年日本投降後,東北民主聯軍最早解放了黑龍江。那時東北行政委員會就設立在哈爾濱市,正在籌建東北科學院,並計劃對舊技術人員進行培訓。1948年春,肖步陽從望奎縣來到東北科學院農林系學習,當年8月結業後便被分配到北部麥產區日偽時期興辦的克山農事試驗場工作。這一年,小麥鏽病大流行,一路所見,麥田枯黃,幾乎顆粒不收,當地農民只好忍痛放火燒掉。其實,肖步陽小時候在家務農時早就嘗過「麥田起疸,農民遭殃」的苦頭。他在1937年望奎農業學校畢業時,小麥稈鏽病肆虐,給農民帶來嚴重損害,此時又目睹這種慘狀,不由得從內心裡萌發了日後要為小麥消除病害的意願,到克山農事試驗場後,正值清查日偽遺留下來的亂攤子。他看到倉庫里堆放着一包包沉睡了3年的小麥試驗種子和殘缺不全的調查資料,心急如焚地找到了場長,大膽地談出自己的想法。場領導對肖步陽的意見給予了充分的肯定。從此,他便與小麥育種結下了不解之緣。

簡歷

  1914年2月9日 生於黑龍江省望奎縣。

  1924—1929年 讀私塾。

  1929—1931年 望奎縣高小畢業。

  1931—1935年 望奎縣初級小學畢業。

  1936—1937年 望奎縣農業學校畢業。

  1937—1938年 任望奎縣農民訓練所臨時教師。

  1938—1939年 長春農林技術養成所農科畢業

  1939—1945年 任望奎縣實業科農產技士。

  1945—1948年 任望奎縣農業科科員。

  1948—1982年 歷任克山農業科學研究所小麥組組長、室主任、技師、研究員、副所長、所長等職務。

  1982—1988年 任黑龍江省農業科學院副院長、顧問[2]

  1988— 任黑龍江省農業科學院研究員[3]

研究成就

堅持小麥雜交育種,育成幾批抗銹良種

  稈鏽病是東北地區本世紀以來頻繁發生、為害最重的小麥病害,三五年流行一次,每次都給農民帶來很大損失,因而導致黑龍江省小麥面積銳減,一度下降到600萬畝上下,有些地方甚至多年不敢再種小麥。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黨和政府為了儘快恢復和發展小麥生產,十分重視品種改良工作。這種情況更加堅定了他搞抗稈鏽病為中心的小麥育種工作的決心。他一邊重新搜集農家品種和國外種質資源,一邊整理日偽遺留下來的雜種後代,並在場內建立起農家品種觀察圃、雜種後代篩選圃和引種鑑定試驗等。同時,在小麥生育期間到農村進行生產調查,了解品種分布情況、生產表現和存在問題,以便制定出切合實際的育種目標。他發現當地的農家品種和改良品種對本地區自然條件具有較強的適應性,即前期抗旱,耐瘠薄,後期耐溫,籽粒灌漿快等特點,但不抗稈鏽病。引進的材料,包括來自北美的抗鏽病春小麥材料,多不適應這裡的生態條件,存在着這樣或那樣的問題。因此,他選用北美抗銹材料中的Minn-2759等為抗源,與當地農家品種或具有當地農家品種血緣的改良品系(如「哈系3197」等)配製了一批雜交組合,試圖使北美品種的抗銹性和本地品種的豐產性及適應性結合起來,育成新的優良品種。

  1952年夏,一位蘇聯專家來到克山農科所考察,當他看到肖步陽正全力以赴從事雜交育種時,便批評說,這是「掉進了雜交的海洋」。肖步陽頗不以為然地帶領這位專家到田間現場,讓他觀察以「Minn-2759/哈系3197」這個雜交組合為代表的後代表現,使其不得不正視眼下的現實,從而拯救了瀕臨下馬的育種攤子。肖步陽看到自己辛勤勞動正在閃爍着勝利的火花,更加如痴似醉地工作。從種到收整天泡在小麥試驗地里觀察、思考、調查、記載。他吃住的作業室里,除放下一張床外,牆上掛的、地上放的、桌上擺的都是小麥植株和種子。性格內向的肖步陽,經常把白天在試驗地里看到的情況和問題,利用晚間過一遍「電影」,以加深認識,並帶着問題學習遺傳學、良種學、進化論和生態學,從中獲取理論指導。1954年,他與同志們從Minn-2759/哈系3197這個組合中決選出克54—154及克54—156兩個新品系,後來在省區域試驗和生產試驗中表現苗期抗旱、後期較耐濕、適應性較強、高抗稈鏽病、穗大豐產,比對照品種增產15%以上。1958到1959年通過品種審定時分別被命名為「克強」和「克壯」,推廣後很快代替了不抗病的「大青芒」、耐銹的「合作4號」以及抗稈鏽病但不耐濕的引進品種「松花江1號」等,對控制小麥稈鏽病的流行和為害起到了重要作用。這兩個品種除在黑龍江省推廣外,吉林北部和內蒙古自治區東北部也有種植,最大推廣面積達750萬畝,約占當時小麥種植面積的1/2。

  隨着育種工作的深入開展,肖步陽更加重視各種「偏材」或「半成品」的創造和積累,並及時加以利用,開展多親本階梯雜交。1966年黑龍江省審定推廣的既豐產,又多抗,且稈強不倒,耐濕性強的「克全」、「克群」等新品種,就是從這一批階梯雜交組合中選育出來的。它們是在「克強」、「克壯」的基礎上,前後利用10個親本,花了9年時間,經過11次雜交才完成組合配製,然後又經過4年的連續個體選擇而育成的。「克群」很快成為黑龍江省北部地區的當家品種,最大推廣面積達200萬畝;其姊妹品種「克全」因耐濕性較「克群」好,主要在黑龍江中部及東部地區種植,面積亦在200萬畝左右。

  為了不斷提高品種的生產潛力和抗性水平,肖步陽又把目光瞄準在兼具小麥和黑麥特性的蘇聯小黑麥AD20上。該材料植株繁茂,根系發達,抗旱,耐瘠薄,抗多種病害,小穗數多,生產潛力大,不足之處是結實性和飽滿度都不夠好。如能把小黑麥的上述優良性狀導入小麥新品種中去,肯定能使產量潛力有所突破。1959年,肖步陽以(克53雜652/阿夫)F2為母本與「AD20」配製組合,通過克服遠緣雜交後當代不易結實,雜種一代不育和後代籽粒不飽滿等一道道難關,終於1962年在溫室加代時獲得了一個小麥類型的穩定品系,後來命名為「克珍」。但該品種莖葉特別繁茂,在密植條件下通風透光不好,穗子上下部不孕小穗較多,產量不十分穩定。1963年他又以「克珍」為母本與「克群」的一個姊妹系雜交,一舉育成了一批可在不同地區種植的「克旱2、4、5、6號」新品種,再一次更換了生產上使用的「克全」、「克群」等品種。其中「克旱6號」最大推廣面積達600萬畝,並榮獲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獎。以後育成具有「克珍」血緣的「克旱8號」,也獲得了黑龍江省科技優秀成果獎。

探索生態育種途徑,擴大良種覆蓋面積

  黑龍江省幅員遼闊,地貌多樣,氣候、土壤條件也很複雜。它的北部地區是小麥集中產區,屬半乾旱氣候。肖步陽所在的黑龍江省農業科學院克山地區農科所,在地區內其氣候、土壤條件等方面頗有代表性。由此育成的適合這種生態環境的抗旱類型品種大約覆蓋了全省麥田面積的70%。40多年來,肖步陽不僅為本區及相似的生態區提供了多達28個抗旱類型的豐產、多抗、適應性強的優良品種,並在生產上應用,而且成功地把育種學和生態學緊密結合起來,為東北及北部低洼地區選育出一些耐澇類型的品種,發展了生態育種的理論與實踐。

  早在50年代初,當肖步陽參加東北大區推廣「合作」號和「松花江」號小麥品種時,對不同類型品種的地區適應性就有所了解。例如,「合作4號」抗旱類型在北部地區平川或平崗地上表現很好;但在趙光,九三墾區則不如「合作6號」(耐濕類型)稈強,耐濕性好,因為後者多為新墾地和低洼地。他曾把抗旱性好的「克華」,「合作4號」,耐濕性強的「松花江1號」、「合作6號」和不抗旱的「麥粒多」等品種種在一起進行比較。發現在分櫱期,抗旱品種「克華」地上部生長緩慢,呈半匍匐狀,根系向下伸延,根容量大;不抗旱的「麥粒多」葉姿直立,「肥頭大耳」,根系短,多向水平方向延伸;耐濕品種「松花江1號」、「合作6號」的長相則介於兩者之間。到拔節期,正值乾旱少雨的五月,俗稱「掐脖旱」。「克華」由於根系長,扎得深,能吸收深層土壤的水分,長相仍屬正常;而不耐旱的「麥粒多」、「松花江1號」則底層葉片全變黃了。

  1953年,克拜地區出現了罕見的春澇。出圃的材料中有一批株高葉茂,穗大粒多的抗銹品系表現很有希望,沒想到1954年參加產量鑑定時,由於是正常的春旱年頭,這批品系植株變矮,不孕小穗增多,幾乎全都減產。次年,他對這些品系做了春旱、春澇和灌水三個處理的試驗。結果表明,它們的產量和抗旱性與對照品種「合作4號」相比,在前期乾旱條件下減產10%左右,在春澇條件下增產10%以上,而在灌水條件下則增產達30%。對此,肖步陽深感滿足,因為,他意識到由自己的心血和汗水凝聚形成的體現小麥品種特性與其環境條件相統一的生態育種觀點已初步成熟了。回想到前幾年對於一些好的雜交後代,只憑一時一地的表現而輕易加以淘汰,未免太草率了。於是,他在選種圃中採用耐濕的「松花江1號」和抗旱的「合作4號」作為不同類型的對照,這樣就可以在同一地點為不同生態條件地區選育出相適應的生態類型品種。採取這種辦法,肖步陽從前述的多親本階梯雜交組合中篩選出在低洼地區增產顯著的「克雜59—13」和「克雜59—14」。兩個姊妹系,1962年分別被命名為「克鋼」和「克光」。這兩個品種具有稈強、耐濕、穩產性好的特點,適於北部和東部新開墾的低洼地區種植,很快在生產上取替了「合作6號」、「松花江1號」等老品種。接着,他又在克山所試驗地上以不同時期的耐濕品種為對照,以抗旱類型品種為參考,先後又選育出適於低洼地種植的「克澇1、2、3、4號」和「克69—701」等7個耐濕類型品種,對促進黑龍江省北部及東部低洼地區小麥生產穩步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其中,「克69—701」於1983年獲得黑龍江省農牧漁業廳技術改進三等獎。

深化生態育種,推出抗旱喜肥品種

  肖步陽是一位富有戰略眼光的生態育種專家,眼睛始終盯着生產的發展和生態環境的改變。早在50年代致力於抗旱類型品種選育時,他就預料到隨着施肥量的增加和先進技術的應用,生產上肯定需要喜肥水類型的新品種。但考慮到黑龍江省十年九春旱的實際情況,喜肥水類型的品種還得具備一定的耐旱性,才能保證對這個特定的生態條件的適應性。因此,在配製組合時,他刻意選用具有當地品種「滿溝」血統的抗旱性強的雜種後代做親本,與意大利喜肥品種「阿夫」進行雜交。然而,克山所地處半乾旱地區,要想就地選育出喜肥水類型的品種,就得充分注意該類型品種在當地的生態變異模式,並以喜肥水類型品種「麥粒多」做對照,在雜種後代中注意選擇苗期半直立,植株比抗旱、耐濕類型品種矮,株型較收斂,莖稈較堅強,不易倒伏,小穗排列較抗旱類型密,籽粒碩大的材料。通過幾年的選擇,發現「克60繁47」這個品系,在肥水條件較好的產量試驗圃中,比「麥粒多」增產10%以上,它在1964—1967年53個區域試驗點次平均畝產225.1公斤,比對照品種「克壯」增產12%,受到生產水平較高的農場歡迎。1967年被命名為「克堅」,確定在北部土質肥沃,透水性良好的麥田推廣。

  肖步陽開拓的小麥生態育種又一次取得了成功。正當他忘我地工作着,「克字」號品種開始在生產上嶄露頭角時,文化大革命開始了,他因莫須有的「反動學術權威」罪名被調離了研究室,到農場監督勞動。為了能夠接近堆放在倉庫中無人過問的小麥材料,他主動要求看管溫室。接着他又說服小麥室的一位忠厚老實的老工人,請他設法利用晚上時間,偷偷地把一萬多份小麥材料從倉庫搬到溫室來。這樣,在夜深人靜時,肖步陽又可以悄悄地工作了。然而,這些已整理就緒的材料又被造反派收走了。真是無巧不成書,竟然有一小批被肖步陽視為最珍貴的材料逃脫了搜查人員的眼目,被保留下來了。這使肖步陽喜出望外,他立即按原定計劃,用這些材料配置了一個重點組合,即利用多年雜交聚合起來的兩個不同類型的中間材料進行最後一次聚合雜交。後來,就是從這個含有多個親本、分別具有抗旱、耐濕、且喜肥水的雙梯式雜交組合選育出了前期抗旱、後期耐濕,抗多種病害,對肥水要求不嚴的新品種「克豐2號」。這個品種1979年獲農牧漁業部農業技術改進一等獎。80年代,該品種在北部地區推廣種植每年達400萬畝,1987年又獲得國家發明二等獎。

  1978年,肖步陽被邀參加全國科學大會,並光榮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從此,他又以只爭朝夕的精神,奮戰在小麥育種工作第一線。1982年黑龍江省又審定推廣了他新選育的喜肥水品種「克豐3號」。該品種喜肥耐水,株高80厘米左右,稈強不倒,苗期有一定的耐旱性,後期抗多種病害,適應性強。據1986年統計,很快在東部地區推廣開來,省內外合計推廣面積達1020萬畝,是黑龍江省第一個年種植面積超過1000萬畝的品種,並獲得省技術進步一等獎。80年代後期,他又育成和推廣了在生產上取代「克豐2號」的新品種「克旱9號」及其姊妹系「新克旱9號」,它們對肥水反應比「克豐2號」更有彈性,適合密植,1989年曾在克山一農戶創造了畝產412.2公斤的高產紀錄。由於「克旱9號」及其姊妹系的推廣,促進了黑龍江省北部麥區小麥高產栽培技術的廣泛應用。1990年「新克旱9號」在省內種植面積已達1058萬畝,成為黑龍江省第二個突破1000萬畝面積的品種。

總結生態育種理論,撰寫出版學術專著

  肖步陽把小麥生態育種的概念分為狹義和廣義兩個方面。狹義的生態育種是指在特定的生態環境條件下,選育出最適合該生態條件的生態類型品種。就地育種或選育什麼生態類型品種就在什麼生態環境條件下選育,均屬這一範疇。例如,克山所從50年代以來為本地區,選育出28個品種,雖然在植株高度、莖稈強度、抗性水平、豐產潛力等性狀上均有改進和提高,但從生態類型上看都屬抗旱類型品種。狹義的生態育種因自然選擇和人工選擇基本一致,入選的雜種後代由基因型所決定的各種性狀表現得比較充分,所以選擇難度較小,國內外育種家多採用此種育種方法。廣義的生態育種,是指在決定某一生態類型品種的主要生態特性及其優良伴隨性狀的基因型的反應規範之內,於一種生態環境條件下為不同的生態條件地區選育出分別比較適應各該生態條件的生態類型品種。過去和現在,國內外育種家多不主張採用這種做法,因為它的選擇難度較大,不易掌握。肖步陽認為這實際上涉及品種性狀形成與生態環境的對應關係在不同條件下的表達問題。在這方面,他經歷了由不認識、不自覺到有所認識,有所自覺的過程。50年代初期,稈鏽病對小麥危害嚴重,為了儘快解決這個問題,曾引進多種生態類型的抗、耐稈鏽病的品種,經過廣泛試驗、試種、示範,結果確定在乾旱、半乾旱地區推廣耐旱性較好的「合作4號」,「合作7號」等抗旱類型品種,在新開墾的低濕地區,推廣「合作6號」、「松花江1號」等耐濕類型品種。隨着耕作栽培水平、施肥量和土壤肥力的提高,抗旱類型品種「合作4、7號」等因稈軟易倒而減產;耐濕類型品種「合作6號」、「松花江1」等因穗小,單產不高,也難繼續應用。為此,採用喜肥水類型品種「麥粒多」為對照,研究喜肥水類型品種的個體發育特點。及其對生態條件的要求。經幾年努力,育成了適合北部半乾旱地區種植的以「克堅」為代表的喜肥水類型品種,該品種於1967年審定推廣。幾乎在同一時期,仍以「麥粒多」為對照,運用生態變異模式規律,強化喜肥水生態性狀的選擇,為東部地區國營農場系統選育出喜肥耐水的「克豐1號」該品種比「克堅」稈矮、抗倒、多抗、豐產,其旗葉及旗葉下一葉短而寬,適於密植。此後,他又為不同生態區育成了旱肥型的「克豐2號」,水肥型的「克豐3號」,密肥型品種「克豐4號」等,都已在生產上推廣應用。這些品種都是由喜肥水生態類型衍生出來的。

  總之,小麥生態育種是因生態環境的改變而變化,是隨生產的發展而發展的,在小麥生態條件不斷改變的情況下,必然要求培育和種植更符合各個生態區特點,並與耕作栽培水平相適應的生態類型品種。正因為如此,肖步陽制定並實行其生態育種方案的指導思想是:在確定全省小麥生態區劃的基礎上,深入研究各個生態區所種植的小麥品種的主要生態性狀的差異及其相互關係,利用具有抗、耐多種病害性能的各種類型品種和豐產潛力大的品種或材料,有目的地配製雜交組合,經過多次雜交和基因重組,以及不斷地對各種病害抗性和豐產性進行定向選擇和特性鑑定,採取多點、多年試驗,篩選出分別適合不同生態區和不同生產水平種植的高產、多抗、適應性強的優良品種。

  40年來,肖步陽在克山小麥所,採用生態育種的理論和方法,為黑龍江、吉林和內蒙古東北部地區相繼培育出不同生態類型的小麥優良品種41個,其中抗旱類型28個,耐濕類型7個,喜肥水類型6個,先後4次更換了上述各地區的生產用種。自60年代以來,「克字」號小麥品種的種植面積一直占黑龍江省小麥面積的80%以上,累計推廣面積近5.1億畝,增產糧食為179.5億公斤。他和課題組的同志們為我國特別是黑龍江省春小麥生產的發展和小麥育種技術水平的提高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早在60年代初,農業部和中國農業科學院就派人專訪總結肖步陽的生態育種經驗。後來曾擔任中國農業科學院院長,原農業部第一副部長的王連靜同志,在任黑龍江省農業科學院院長及副省長時,曾一再督促肖步陽著書立說,而他則謙虛地說:我只不過是把生態學與育種學結合起來先走一步。當王院長把這個問題提高到弘揚我國民族科學文化的高度時,肖步陽只好接受了這一任務。為了系統總結這方面的工作,他又先後進行了5年實驗,收集到上萬個數據,作為補充分析的資料。經過3年的努力,他和編寫組成員順利完成了《春小麥生態育種》一書的撰寫工作。該書於1990年由農業出版社出版。

  黨和人民早就注意到他的出色工作並充分肯定他的功績。他被選為全國第三、五、六屆人大代表,全國第五屆政協委員,擔任農牧漁業部全國小麥專家組顧問,黑龍江省農學會副理事長,省種子協會理事、顧問等職務,並多次被評為黑龍江省勞動模範和全國勞動模範。他所倡導的生態育種的路子,正指引或啟發着作物育種工作者沿着生物及其環境條件的統一性的方向在更深的層次上探索前進。

主要論著

  1 肖步陽等.春小麥多抗性育種的研究.黑龍江農業科學,1979(1).

  2 肖步陽,祁適雨等.東北春麥區小麥品種及其主要育種經驗.黑龍江農業科學,1981(6)及1982(1).

  3 肖步陽.春小麥生態育種三十年.黑龍江農業科學,1982,21(3):1—7.

  4 肖步陽.黑龍江省春小麥各種生態類型品種演變及發展趨勢.北大荒農業,1985,3.

  5 肖步陽等.黑龍江抗旱類型小麥品種特點.中國農業科學,1987,20(6):28—33.

  6 肖步陽.春小麥生態育種.農業出版社,1990,第一版.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