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聚酯纖維

聚酯纖維,俗稱「滌綸」。是由有機二元酸和二元醇縮聚而成的聚酯經紡絲所得的合成纖維,簡稱PET纖維,屬於高分子化合物。於1941年發明,是當前合成纖維的第一大品種。聚酯纖維最大的優點是抗皺性和保形性很好,具有較高的強度與彈性恢復能力。其堅牢耐用、抗皺免燙、不粘毛。

目錄

簡介

聚酯(PET)纖維是由大分子鏈中的各鏈節通過酯基連成成纖聚合物紡制的合成纖維。我國將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含量大於85%以上的纖維簡稱為滌綸,國外的商品名稱很多,如美國的達克綸(Dacron)、日本的特托綸(Tetoron)、英國的特恩卡(Terlenka)、前蘇聯的拉烏珊(Lavsan)等。早在1894年沃爾蘭德(Vorlander)用丁二酰氯和乙二醇製得低相對分子質量的聚酯;1898年恩克恩(Einkorn)合成聚碳酸酯;卡洛澤斯(Carothers)合成脂肪族聚酯:早年合成的聚酯大多為脂肪族化合物,其相對分子質量和熔點都較低,易溶於水,故不具有紡織纖維的使用價值。1941年英國的溫菲爾德(Whinfield)和迪克松(Dickson)用對苯二甲酸二甲酯(DMT)和乙二醇(EG)合成了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PET),這種聚合物可通過熔體紡絲製得性能優良的纖維。1953年美國首先建廠生產PET纖維,可以說PET纖維是大品種合成纖維中發展較晚的一種纖維。隨着有機合成、高分子科學和工業的發展,近年研製開發出多種具有不同特性的實用性PET纖維。如具有高伸縮彈性的聚對苯二甲酸丁二酯(PBT)纖維及聚對苯二甲酸丙二酯(PTT)纖維,具有超高強度、高模量的全芳香族聚酯纖維等:所謂的「聚酯纖維」通常是指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纖維。聚酯纖維具有一系列優良性能,如斷裂強度和彈性模量高,回彈性適中,熱定型效果優異,耐熱和耐光性好。聚酯纖維的熔點為255℃左右,玻璃化溫度約70℃,在廣泛的最終用途條件下形狀穩定,織物具有洗可穿性,另外,還具有優秀的阻抗性(諸如抗有機溶劑、肥皂、洗滌劑、漂白液、氧化劑)以及較好的耐腐蝕性,對弱酸、鹼等穩定,故有着廣泛的服用和產業用途。石油工業的飛速發展,也為聚酯纖維的生產提供了更加豐富而廉價的原料,加之近年化工、機械、電子自控技術等技術的發展,使其原料生產、纖維成形和加工等過程逐步實現短程化、連續化、自動化和高速化,聚酯纖維已成為發展速度最快、產量最高的合成纖維品種。2010年,全球聚酯纖維的產量達到3730萬噸,占到世界合成纖維總量的74%。

評價

滌綸的生產過程包括聚酯熔體合成和熔體紡絲兩部分。合成聚酯的原料為聚對苯二甲酸和乙二醇,主要從石油裂解獲得,也可從煤和天然氣取得。石油加熱裂解得到甲苯、二甲苯和乙烯等,經化學加工後可得到對苯二甲酸或對苯二甲酸二甲酯及乙二醇。在早期滌綸生產中由於對苯二甲酸不易精製,曾用對苯二甲酸二甲酯和乙二醇為原料。1965年對苯二甲酸的精製獲得成功,使滌綸生產工序減少,成本降低。用對苯二甲酸和乙二醇為原料生產的滌綸逐年都有增加。縮聚:將對苯二甲酸二甲酯和乙二醇進行酯交換,生成的對苯二甲酸二乙二醇酯低聚物,在280~290℃和真空條件下縮聚而得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或將對苯二甲酸與乙二醇直接酯化,然後對苯二甲酸乙二酯進行縮聚獲得聚酯熔體。聚酯熔體可以用於製備聚酯切片和熔體直接紡絲。聚酯切片是將聚酯熔體經鑄帶、切粒而得到切片。1、紡絲。聚酯切片經過乾燥、熔融可以用於紡絲、製備聚酯膜、聚酯瓶等。熔融過程中,切片所含的水分能使聚酯發生水解而影響紡絲性能和纖維質量,因此在紡絲前必須經過乾燥,使切片含水率降低到0.01%以下。切片紡絲則將乾燥後的聚酯切片在螺杆中加熱熔融,擠壓送入紡絲箱體的各個紡絲部位,由計量泵精確計量和過濾後,從噴絲板的噴絲孔中噴出。噴絲孔的直徑一般為0.15~0.30毫米。噴出的熔體細流,被冷卻氣流冷卻凝固成絲條。冷卻後的絲條根據不同的加工工藝分為聚酯長絲和聚酯短纖維(或聚酯短絲)。2、聚酯短絲。紡制短纖維時,多根線條集合在一起,經給濕上油後落入盛絲桶。再經集束、拉伸、捲曲、熱定形、切斷等工序得到成品。 如在拉伸後經過一次180℃左右的緊張熱定形,則可得到強度達到6cN/dtex以上、伸長率在30%以下的高強度、低伸長率短纖維。滌綸短纖維分為棉型短纖維(長度38mm)和毛型短纖維(長度56mm),分別用於跟棉花纖維和羊毛混紡。 [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