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軍
聯合國軍(英語:United Nations Command)、
是1950年根據聯合國安理會通過的美國以朝鮮戰爭為由提出「建議聯合國成員國向大韓民國提供為制止武裝進攻並恢復這一地區的國際和平與安全所必需的援助。」 並且提出以集體安全為理由制裁朝鮮的決議。
美國國務院和美國國防部共同起草一項提案,提出成立聯合國軍司令部,由美軍推薦一名司令統一指揮,麥克阿瑟、李奇微和馬克·韋恩·克拉克先後擔任司令。 聯合國軍總部設在東京。參加聯合國軍的有美國、英國、法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荷蘭、比利時、盧森堡、希臘、土耳其、哥倫比亞、泰國、菲律賓、南非、埃塞俄比亞共16個國家的軍隊。
中文名 聯合國軍
外文名 United Nations Command
建立时间 1950年7月7日
組成國家美國、英國、法國等16國
目錄
目錄
1 建立歷史
2 合法性質疑
3 軍隊組成
4 主要戰況
5 軍隊司令
建立歷史
聯合國軍儀仗隊
聯合國軍儀仗隊
被俘聯軍士兵
被俘聯軍士兵
1950年6月25日,朝鮮戰爭爆發。
根據聯合國安理會第84號決議,聯合國組建「聯合國軍」。
“联合国军”由美国、英国、法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希腊、土耳其、哥伦比亚、泰国、菲律宾、南非、埃塞俄比亚共16个国家的作战部队及意大利、挪威、瑞典、丹麦、印度5个国家的医疗队组成。
值得指出的是,當時不屬於聯合國會員國的韓國(南朝鮮)部隊也受「聯合國軍」指揮。
當時,台灣蔣介石政權(中華民國)亦參與了部分聯合國軍戰俘營管理工作。
朝鮮戰爭期間,「聯合國軍」援韓部隊最多時達到93.26萬人,其中包含受「聯合國軍」指揮的韓國部隊達59萬多人。其中美國出兵居第一位,兵力達30多萬人;英國居第二位,兵力達1.40萬多人;加拿大居第三位,兵力達6100多人;土耳其居第四位,兵力達5400多人;其餘出兵數量的排列順序是澳大利亞、菲律賓、新西蘭、泰國、埃塞俄比亞、法國、希臘、哥倫比亞、比利時、荷蘭、盧森堡、南非。
1950年6月25日朝鮮人民軍越過38線突襲韓國為開端,朝鮮與韓國戰爭爆發,消息傳到美國,艾奇遜立即指示美國駐聯合國代表奧斯汀要求安理會召開緊急會議,討論朝鮮半島局勢。6月26日,美國政府時任總統杜魯門命令駐日本的美國遠東空軍協助韓國作戰,27日再度命令美國第七艦隊駛入基隆、高雄兩個港口,在台灣海峽巡邏,阻止中國人民解放軍渡海攻占台灣。美國當局提出「建議聯合國成員國向大韓民國提供為制止武裝進攻並恢復這一地區的國際和平與安全所必需的援助。」並且提出以集體安全為理由制裁北朝鮮的提案。28日,在其時任總統杜魯門提議下,美國國務院和國防部共同起草一項提案,提出成立統一的「聯合國軍」司令部,由美軍推薦一名司令統一指揮各國軍隊,同時在朝鮮半島使用聯合國的藍色旗幟。
聯合國軍傳單
美國駐聯合國代表還向安理會提交了動議案,在蘇聯代表因自1950年1月起抗議聯合國安理會否決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取代中華民國的中國席位的決議而宣布抵制安理會會議的情況下,以13:1(中華民國和美國等四個常任理事國投贊成票,僅非常任理事國南斯拉夫投了反對票)的情況下動議得到通過。
但蘇聯解體後,隨着前蘇聯檔案的公開,6月25日朝鮮戰爭爆發時蘇聯駐聯合國大使曾向斯大林建議,蘇聯代表應於6月底前返回安理會,以便行使否決權,反對聯合國通過不利於朝鮮的決議,但被斯大林拒絕了。這是斯大林故意讓聯合國通過朝鮮戰爭決議,這就使聯合國順利通過了上述三個決議聯合國軍隊組成。『聯合國軍』實際上以美軍為主導,其他15個國家也派小部分軍隊參戰。五星上將麥克阿瑟為聯合國軍遠東軍司令。7月5日,聯合國軍參加了第一場對朝鮮的戰役。
1950年7月7日,聯合國安理會通過決議,組建「聯合國軍」支援大韓民國政府。(蘇聯未參加投票)
聯合國軍傳單 而其他國家給予道義支持。美國經常保持7個師的地面部隊。作戰飛機1000多架,艦艇近300艘,占「聯合國軍」兵力的90%以上。英國派出兩個旅,加拿大和土耳其各派出一個旅,其他國家只是象徵性地派出一個排到一個營或一個空軍中隊。7月中旬,大韓民國總統李承晚把韓國國軍交給了「聯合國軍」指揮。美國軍隊在「聯合國軍」成立之前就已進入朝鮮半島,海軍和空軍於1950年6月27日到達朝鮮半島,同年陸軍於7月1日到達。 其他國家的軍隊從7月7日開始入朝,最遲的1951年6月15日才到達朝鮮半島。此外,還有瑞典、印度、丹麥、挪威、意大利為「聯合國軍」派出了醫院和醫療船。1950年7月13日,麥克阿瑟命令美國第8集團軍司令官沃爾頓·沃克中將負責指揮在朝鮮的「聯合國軍」地面部隊和韓國國軍。
合法性質疑
聯合國官方微博否認聯軍合法性
2013年7月27日,正值《朝鮮停戰協定》協定簽署、暨抗美援朝勝利60周年紀念日;在下午13時39分,新浪微博認證的「聯合國官方微博」發文稱,在朝鮮戰爭期間與中國人民志願軍廝殺近3年的所謂「聯合國軍」,並不是由該機構秘書長控制的、維持和平的國際部隊。
這條由「聯合國官方微博」發出的消息稱:「由安理會第84號決議授權成立的國際部隊並不是聯合國維持和平行動。這支部隊並不是在秘書長的權力之下,而是在美國的統一指揮下。關於其在戰鬥時期中行動的報告並未提交給聯合國的任何機構。
1975年,聯大通過第3390號決議,要求解散「聯合國軍司令部」。
文中特別指出,聯合國在當時無法對這隻部隊進行任何控制,其指揮權完全由美國操縱。消息最後提供了更加詳盡的資料,其中透露的信息表明,至今仍在朝鮮半島存在的「聯合國軍司令部」早已被聯合國要求解散,但這一決議在執行過程中遭到了美國的拖延和抵制。
軍隊組成
中國人民志願軍入朝前(1950年10月19日前)
聯合國軍傳單
美國:1個集團軍3個軍,7個師,1個團(183000人)
第八集團軍:第1軍、第9軍;
第10軍;
海軍陸戰隊第1師、騎兵第1師,步兵第2師、第7師、第24師、第25師;
空降第187團。
韓國:2個軍,8個師,1個團(135923人)
第1軍、第2軍;
首都師、第1師、第2師、第3師、第5師、第6師、第7師、第8師;
海軍陸戰隊第1團。
英國:1個旅(7000人)
步兵第27旅。
澳大利亞:1個營(1400人)
土耳其:1個旅(6000人)
菲律賓:1個營(1200人)
合計14個師,2個旅、2個團、2個營,計334523人。
第五次戰役結束後(1951年6月上旬)
聯合國軍傳單(9張)
美國:1個集團軍3個軍,7個師,1個團(253100人)
第八集團軍:第1軍、第9軍、第10軍;
海軍陸戰隊第1師、騎兵第1師,步兵第2師、第3師、第7師、第24師、第25師;
空降第187團。
韓國:3個軍,10個師,1個團(229600人)
第1軍、第2軍、第3軍;
首都師、第1師、第2師、第3師、第5師、第6師、第7師、第8師、第9師、第11師;
海軍陸戰隊第1團。
英國:2個旅(14000人)
步兵第28旅、第29旅。
加拿大:1個旅(7000人)
步兵第25旅。
澳大利亞:1個營(1400人)
新西蘭:1個團(1200人)
炮兵第16團。
土耳其:1個旅(6000人)
法國:1個營(1200人)
泰國:1個營(1400人)
菲律賓:1個營(1200人)
希臘:1個營(700人)
荷蘭:1個營(1000人)
比利時:1個營(700人)
盧森堡:1個排(50人)
哥倫比亞:1個營(1100人)
阿比西尼亞:1個營(1200人)
合計17個師,4個旅、3個團、9個營、1個排,計520850人。
朝鮮戰爭停戰協議簽訂時(1953年7月27日)
美國:1個集團軍3個軍,8個師,2個團(373500人)
第八集團軍:第1軍、第9軍、第10軍;
海軍陸戰隊第1師,步兵第2師、第3師、第7師、第24師、第25師、第40師、第45師;
步兵第5團;
空降第187團。
韓國:3個軍,16個師,3個團(491000人)
第1軍、第2軍、第3軍;
首都師、第1師、第2師、第3師、第5師、第6師、第7師、第8師、第9師、第11師、第12師、第15師、第20師、第21師、第22師、第25師;
第53團、第56團
海軍陸戰隊第1團。
英國:2個旅(14500人)
步兵第28旅、第29旅。
加拿大:1個旅(7000人)
步兵第25旅。
澳大利亞:2個營(2800人)
步兵第2、第3營。
新西蘭:1個團(1200人)
炮兵第16團。
土耳其:1個旅(6000人)
法國:1個營(1200人)
泰國:1個營(1400人)
菲律賓:1個營(1200人)
希臘:1個營(700人)
荷蘭:1個營(1000人)
比利時:1個營(700人)
盧森堡:1個排(50人)
哥倫比亞:1個營(1100人)
阿比西尼亞:1個營(1200人)
合計25個師,4個旅、6個團、10個營、1個排(904550人)
1951年5月下旬英步兵第28旅抵朝鮮接替原來的第27旅,第27旅返回香港;
1951年12月,英、加、澳、新4國軍隊編成英聯邦師;
1952年5月,美國陸軍第1騎兵師和步兵第24師與駐日本的美步兵第40師、第45師進行了輪換,停戰前第24師抵朝,所以仍統計在內;
參加朝鮮戰爭的聯合國部隊還有南非聯邦,因為它只派遣1個空軍中隊參戰,所以在地面作戰部隊的兵力中沒有統計。
非戰鬥部隊的參加 朝鮮戰爭期間,除16個國家派出作戰部隊加入「聯合國軍」外,還有印度、丹麥、意大利、挪威、瑞典等5個國家派遣了非戰鬥部隊參加「聯合國軍」在朝鮮的行動。
1951年1月23日至1953年10月16日期間,丹麥累計派遣醫務人員636人,治療人數15000人。
1950年11月20日至1954年2月23日,印度向朝鮮累計派遣醫務人員627人,診察19萬人,實施外科手術2324人,在院治療2萬人。
意大利在朝鮮戰爭爆發時,尚未加入聯合國,但也派遣了以紅十字醫院為名義的戰地醫療隊,在1951年11月16日至1955年1月2日期間,其累計派出醫務人員128人,診察22萬人,實施外科手術3297人,在院治療7250人。
1951年6月22日,挪威派遣的陸軍移動外科醫院抵達釜山,至1954年10月18日,其累計派出醫務人員623人,治療人數9萬人。 瑞典派遣的紅十字野戰醫院是最早抵達朝鮮的外國醫療隊,其於1950年9月23日抵達釜山後,一直在朝鮮留駐至1957年4月10日。
主要戰況
被俘聯軍士兵
1950年6月25日,朝鮮半島內戰爆發,歷時3年零32天。
在聯合國的授權下美國陸、海、空三軍大規模捲入了朝鮮戰爭,美國動用了其陸軍兵力的三分之一,戰場兵力最多時達到302483人;
海軍兵力的二分之一,出動各種艦艇210艘,海軍航空兵的作戰飛機383架;空軍兵力的五分之一,先後出動各種飛機數萬架,戰場上飛機最多時達1700多架。 美軍動用大量的精銳部隊,有「開國元勛師」騎兵第一師,「美利堅之劍」陸戰第一師,「滴漏器師」美軍第七師,「王牌飛行隊」航空兵第四聯隊等大量「王牌」。
美軍使用了除原子彈以外的所有現代化武器,許多戰役、戰鬥的炮火密度、戰場兵力密度、空襲轟炸密度,都超過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水平。
整個朝鮮戰爭期間,美軍損失兵力162708人,其中戰死54246人,傷病103284人,失蹤、被俘5178人.
其死亡人數占侵朝「聯合國軍」死亡總數的94.16%。聯合國在《紐約公報》上公布的數字是美軍傷亡14萬多人,日平均傷亡數遠遠超過第二次世界大戰。 歷時三年多的朝鮮戰爭,使「聯合國軍」付出了慘重的代價。
「聯合國軍」共死亡57606人,傷病115183人,
失蹤及被俘6973人,總計179762人。 其中,美軍死亡54246人,占外國軍隊死亡總數的94.16%;傷病103284人,占89.67%;失蹤及被俘5178人,占74.26%。在美軍死亡人數中,陸軍占68.44%,空軍占13.06%,海軍占8.30%,海軍陸戰隊占10.20%。
此外,受「聯合國軍」指揮的韓國軍隊傷亡393435人。
軍隊司令
道格拉斯·麥克阿瑟(1949年6月26日—1951年4月11日)
道格拉斯·麥克阿瑟 1950年7月7日,美國操縱聯合國安理會通過關於組成侵朝「聯合國軍」的決議後,很快,美國總統杜魯門任命美國五星上將、美國遠東軍總司令麥克阿瑟為「聯合國軍」總司令。
麥克阿瑟在太平洋戰場上聲名顯赫,1944年晉升為五星上將。日本投降後兼任美國駐日占領軍總司令。
1950年7月任侵朝「聯合國軍」總司令後,為扭轉美軍在朝鮮戰場上的敗局,他在幾無成功的情況下,冒險賭博,組織指揮美軍在朝鮮西海岸仁川登陸,取得成功,被美國人稱為「軍事奇蹟」和「軍事天才」。
執行美國當局的決定,他指揮「聯合國軍」地面部隊於10月上旬越過三八線北進,並確信在11月感恩節前可完成對全朝鮮的軍事占領。
然而,他高興得太早了。就在他取得仁川登陸成功兩個多月後,他指揮的裝備現代化、陸海空軍聯合作戰的「聯合國軍」,被彭德懷指揮的僅僅比小米加步槍裝備略有改善的中國人民志願軍打得落花流水,從中朝邊境的鴨綠江邊一直敗退到三八線,成了美軍歷史上最丟臉的失敗。他神奇的「軍事天才」的面子也一掃無餘。
為了給自己找回點面子,1951年3月24日,他狂妄地宣稱,不惜把戰爭擴大到中國境內,遭到中國政府和人民的強烈抗議,也遭到了「聯合國軍」集團內部許多國家以及美國統治集團的譴責。因為他在朝鮮的失敗給美國這個資本主義世界的「領袖」丟了臉,恰好為美國軍政當局拿他作為戰爭失敗的替罪羊提供了契機。1951年4月,杜魯門解除了他的一切軍事職務,71歲的麥克阿瑟從此退休。
馬修·李奇微(1951年4月11日——1952年4月28日)
在朝鮮指揮「聯合國軍」地面部隊作戰的美國第八集團軍司令官李奇微成了第二任「聯合國軍」總司令。
李奇微曾率部參加了1943年西西里島登陸戰役和1944年諾曼底登陸戰役,在西西里島登陸戰役中實施了美軍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夜間空降作戰。
他到朝鮮上任時,正是美軍丟盔卸甲、狼狽敗退之際。他對在朝鮮的美軍地面部隊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整頓,撤換了7個師中的5個師長,穩定了美軍情緒,從1951年1月下旬至4月中旬,指揮「聯合國軍」地面部隊在空軍支援下連續發動攻勢,將戰線推回到三八線以北地區。他接替麥克阿瑟出任「聯合國軍」總司令後,晉升為上將。4月下旬以後,戰爭在三八線南北地區形成相持局面。他執行美國當局決定,派出代表於1951年7月10日在戰場上與中國人民志願軍和朝鮮人民軍開始了停戰談判。為以軍事壓力迫使朝中方面在談判中接受其無理條件,「聯合國軍」於8月中旬至10月下旬,以地面部隊在空軍支援下連續發動了夏季和秋季局部攻勢,並以空軍和海軍航空兵部隊發動了以摧毀朝鮮北方鐵路系統為目標的空中戰役「絞殺戰」。
1952年4月,杜魯門任命李奇微接替即將參與美國總統競選的艾森豪威爾為美國駐歐洲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武裝部隊最高司令官職務。
馬克·韋恩·克拉克(1952年4月28日—1953年7月7日)
克拉克是「聯合國軍」第三任司令官。克拉克曾在1942年8月任美軍北非遠征軍副總司令,翌年1月調任美國第五集團軍司令.
1945年3月晉升為陸軍上將。1949年任美國陸軍野戰部隊司令。他1952年5月接任「聯合國軍」總司令時,「聯合國軍」地面部隊在朝鮮戰場處于越來越不利的地位,停戰談判也在戰俘問題上因美方頑固堅持企圖強迫扣留戰俘的所謂「自願遣返」原則而陷入僵局。
克拉克根據美國當局給他的使命,一方面在軍事上以其優勢的空中力量對朝鮮北方水電設施和平壤市進行了大規模轟炸,以地面部隊發動了一次丟臉的「金化攻勢」; 另一方面在停戰談判中指示其談判代表,只要朝中方面拒絕他們強迫扣留戰俘的所謂「自願遣返」原則,就單方面宣布休會,並在發動「金化攻勢」前宣布了無限期休會。
金化攻勢」失敗後,直至1953年7月《朝鮮停戰協定》簽字, 「聯合國軍」在地面戰場上一直處於被動挨打和無所作為狀態。1953年7月27日,克拉克作為「聯合國軍」總司令在朝鮮停戰協定上簽字。
他在後來回憶朝鮮戰爭的情況時說:「1952年5月,我受命為聯合國軍統帥,代表17個國家在韓國抵抗共產黨侵略。15個月以後,我簽訂了一項停戰協定,這協定暫時停止了……那個不幸半島上的戰爭。對我來說這亦是表示我40年戎馬生涯的結束。這是我軍事經歷中最高的一個職位,但是沒有光榮。在執行我政府的訓令中:我獲得了一項不值得羨慕的榮譽,那就是我成了歷史上簽訂沒有勝利的停戰條約的第一位美國陸軍司令官……」朝鮮停戰後,1954年初克拉克不光彩地退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