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志异·鬼哭
聊斋志异·鬼哭出自《聊斋志异》,简称《聊斋》,俗名《鬼狐传》,是中国清代著名小说家蒲松龄创作的短篇小说集。全书共有短篇小说491篇。题材广泛,内容丰富,艺术成就很高。作品成功地塑造了众多的艺术典型,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故事情节曲折离奇,结构布局严谨巧妙,文笔简练,描写细腻,堪称中国古典文言短篇小说之巅峰。聊斋,是蒲松龄的书屋名;志异,有记录奇异事件的意思。 [1]
目录
原文
谢迁之变[1],宦第皆为贼窟。王学使七襄之宅[2],盗聚尤众。城破兵入,扫荡群丑,尸填墀,血至充门而流。公入城,扛尸涤血而居。往往白昼见鬼;夜则床下燐飞[3],墙角鬼哭。
一日,王生皞迪[4],寄宿公家,闻床底小声连呼:“皞迪!皞迪!”已而声渐大,曰:“我死得苦!”因哭,满庭皆哭。公闻,仗剑而入,大言曰:“汝不识我王学院耶[5]?”但闻百声嗤嗤,笑之以鼻。公于是设水陆道场[6],命释道忏度之。夜抛鬼饭,则见燐火营营[7],随地皆出。 先是,阍人王姓者,疾笃[8],昏不知人者数日矣。是夕,忽欠伸若醒。妇以食进。王曰:“适主人不知何事,施饭于庭,我亦随众啖啖[9]。食已方归,故不讥耳。”由此鬼怪遂绝。岂钹饶钟鼓[10],焰口瑜伽[11],果有益耶?
异史氏曰:“邪怪之物,唯德可以已之[12]。当陷城之时,王公势正烜赫,闻声者皆股栗[13];而鬼且揶揄之。想鬼物逆知其不令终耶?普告天下大人先生:出人面犹不可以吓鬼,愿无出鬼面以吓人也!”
译文
谢迁起义时,所有官老爷的住宅,都变成"贼窝"。有个叫王七襄的学使的家里的"贼"聚集更多。官兵破城后,扫荡群贼,死尸都填满了台阶,血顺门而流。 王学使进了城,回到家里,命人将尸首抬出去,把血迹洗刷干净,这才住下。但是大白天就往往见到鬼,夜晚床下磷火乱飞,墙角还时常有鬼哭,很不安宁。 一天,有个叫王皞迪的书生,借住在王公家。夜里听到床下有小声连连叫:“皞迪!皞迪!”过了一会儿,声音渐大,并说:“我死得好苦呀!”随后就哭起来,接着满院子里都有哭声。王公听见后,手持宝剑到王生屋里,大声说:“你们不知道我是王学院吗?”只听见众鬼嗤嗤冷笑。 王公不得已,于是设了水陆道场,命和尚、道士念经超度,夜里做了饭抛到院子里让群鬼吃。这时就见院子里磷火点点,到处都是。 先前一个为王公看大门的姓王的人,病得很厉害,已经昏迷几天不知人事了。闹鬼的这天,他忽然伸了伸身子,像是醒过来了。他老婆见这情形就给他端来饭,他却说:“刚才主人不知为什么在院子里施饭,我也跟大伙一块吃,这不才吃饱了回来,所以不觉得饿。” 自此以后,鬼都绝迹了。难道道士奏乐,和尚超度,施舍饭食,果然灵验吗? 异史氏说:“一切鬼怪,只有凭借崇高的德行才能使之消除。当攻城时,王学使威风凛凛,别人都怕他。可是,鬼却嘲弄侮辱他。想必这些鬼早已预料到他不会有好下场么?我在此劝告大人先生们:用对待“人”的态度出现,尚且吓不着“鬼”,请不要做出一副“鬼相”吓人吧!”
注释
[1]谢迁之变:指顺治初年谢迁领导的一次农民起义。谢迁,山东高苑(今 属高青县)人,顺治三年(1646)冬率众起事,曾攻陷高苑、长山、新城、 淄川诸县。其据淄川县城,在顺治四年六月。旋遭官兵围剿,血战两月,最后失败。事见乾隆《高苑县志•灾祥》、乾隆《淄川县志•兵事》、光绪《山 东通志•兵防志•国朝兵事》。 [2]王七襄,王昌胤(清代避雍正讳,改书昌、昌印、昌允),字七襄, 一字雪园,山东淄川人。明崇祯九年丙子(1636)科举人,十年丁丑科进士 清初官至提督北直学政。传见乾隆《淄川县志》。又,后文谓其“不令终”, 所指事状待考。 [3]燐飞,燐火飘动。《淮南子•氾论训》:“久血为燐。”《说文解字》:“兵死及牛马之血为燐(燐)。”燐火,俗称鬼火。 [4]王生皞迪:事迹未详。 [5]“汝不识”句,据记载,王昌胤曾两任学政。第一次,以福建道御史 差顺天学政在顺治四年二月,次年罢,见《清代职官年表•学政年表》。第 二次,以监察御史提督北直学政在顺治七年,亦于次年离任,见《清秘述闻•学 政类》。上文既说“公入城,扛尸涤血而居”,应是初罢顺天学政家居时事。 [6]水陆道场,原为佛教举行的一种时间较长、规模较大的法会;诵经设 斋,礼佛拜忏,以饮食供品追荐亡灵。为超度一切水陆亡魂而设,故称水陆 道场。相传始自梁武帝萧衍。后世民间举行此类法会常设僧道两部,故下文 云“命僧道忏度之”。 [7]营营:往来飞动的样子。 [8]疾笃:病重。 [9]啖啖(dàn—dàn 但但):二字音义并同,吃。 [10]钹(bō拨)铙(náo 挠)钟鼓:法会上僧众所用的四种法器。钹、 铙是铜制打击乐,各两片,圆形,中间隆起有孔,穿以革带,对击作响;大 的叫铙,小的叫钹。 [11]焰口瑜伽(qié 茄):指招僧众作佛事,以超度亡魂。焰口,佛经中饿鬼名。密宗对饿鬼施食超度的仪式,称为“放焰口”。瑜伽,指瑜伽僧, 即密宗僧侣。密宗僧侣常受请为人念经作法事,故又被称为应赴僧。瑜伽, 梵语,与物相应之义。相应之义有五(境、行、理、果、机),密宗取行相 应之义,认为手结密印、口诵真言、心观佛尊,这能身口意“三业”清净, 与佛的身口意“三密”相应,即身成佛。 [12]“惟德”句:只有凭借崇高的德行,才能消除邪怪之物。已,去, 消除。 [13]股栗,双腿抖战,极端畏惧。栗,通栗。
道理、赏析
《鬼哭》出自《聊斋志异》卷一第二十八篇。本文讲述了谢迁之变时,贼人占据了王七襄的房子 ,官兵入城平定贼患,剿灭了盗贼,王学使派人处理掉家里的尸体。从此,宅子里总是出现鬼哭,直到他作道场超度它们,这才灭除鬼患。 鬼哭亦是个体生命意识之幻觉,当人强盛之时则听不到此种鬼哭也。正如蒲松龄所说,邪怪之物,惟有德行可以使之泯灭。蒲松龄对于官员之类的大人先生出鬼面以吓人甚为厌恶。本篇还反映了当时社会盗贼残害人民的情况,而盗贼之所以盛行,乃是因为官匪太多。一旦老百姓暴动起来,则官宦之家残破,富贵之梦灭矣! 《鬼哭》告诉了我们:为人凶狠残暴,鬼也不会怕他,公道正直,鬼也会感化。[2]
作者简介
蒲松龄(1640~1715)清代小说家,字留仙,一字剑臣,号柳泉居士,淄川(今山东淄博)人。出身于一个逐渐败落的地主家庭,书香世家,但功名不显。父蒲弃学经商,然广读经史,学识渊博。 蒲松龄19岁时,以县、府、道三个第一考取秀才,颇有文名,但以后屡试不中。20岁时,与同乡学友王鹿瞻、李希梅、张笃庆等人结“郢中诗社”。后家贫,应邀到李希梅家读书。31~32岁时,应同邑进士新任宝应知县、好友孙蕙邀请,到江苏扬州府宝应县做幕宾。这是他一生中唯一的一次离乡南游,对其创作具有重要意义。南方的自然山水、风俗民情、官场的腐败、人民的痛苦,他都深有体验。还结交了一些南方下层歌女。北归后,以到缙绅家设馆为生,主人家藏书丰富,使他得以广泛涉猎。71岁撤帐归家,过了一段饮酒作诗、闲暇自娱的生活。一生热衷科举,却不得志,72岁时才补了一个岁贡生,因此对科举制度的不合理深有体验。
加之自幼喜欢民间文学,广泛搜集精怪鬼魅的奇闻异事,吸取创作营养,熔铸进自己的生活体验,创作出杰出的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以花妖狐魅的幻想故事,反映现实生活,寄托了作者的理想。除《聊斋志异》外,还有文集4卷,诗集6卷;杂著《省身语录》、《怀刑录》等多种;戏曲3种,通俗俚曲14种。今人搜集编定为《蒲松龄集》。[3]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