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聊齋志異·斫蟒

聊齋志異·斫蟒出自《聊齋志異》,簡稱《聊齋》,俗名《鬼狐傳》,是中國清代著名小說家蒲松齡創作的短篇小說集。全書共有短篇小說491篇。題材廣泛內容豐富,藝術成就很高。作品成功地塑造了眾多的藝術典型,人物形象鮮明生動,故事情節曲折離奇,結構布局嚴謹巧妙,文筆簡練,描寫細膩,堪稱中國古典文言短篇小說之巔峰。聊齋,是蒲松齡的書屋名;誌異,有記錄奇異事件的意思。 [1]

目錄

原文

胡田村胡姓者[1],兄弟采樵,深入幽谷。遇巨蟒,兄在前,為所吞。弟初駭欲奔;見兄被噬,遂奮怒出樵斧,斫蟒首。首傷而吞不已。然頭雖已沒,幸肩際不能下。弟急極無計,乃兩手持兄足,力與蟒爭,竟曳兄出。蟒亦負痛去。視兄,則鼻耳俱化,奄將氣盡[2]。肩負以行,途中凡十餘息,始至家。 醫養半年,方愈。至今面目皆瘢痕,鼻耳惟孔存焉。噫!農人中,乃有弟弟如此者哉[3]!或言:「蟒不為害,乃德義所感。」信然!

譯文

胡田村有家姓胡的,兄弟二人到山上砍柴,無意中走到深山峽谷中。突然遇到一條大蟒,長兄走在前邊,被大蟒咬住。弟弟在後面見了,最初驚嚇得想逃跑,見到哥哥被蟒咬住向下吞,就奮不顧身地抽出砍柴的斧頭,向大蟒的頭砍去。大蟒雖然受了傷,但仍然咬住不放。長兄的頭雖說被吞進去,幸而肩膀吞不下去。弟弟在緊急中,沒有別的辦法可施,就用兩隻手攥住兄的兩隻腳,用力與蟒爭奪,竟然把兄從蟒的口中拖了出來。大蟒也因受傷負痛走了。細細一看長兄,鼻子耳朵都已經化掉,氣息奄奄,很是危險。他用肩扛起長兄往回走,一路上歇息了十幾次,才背回家。請醫生給醫治,在家養了半年才好。到現在,滿臉上全是瘢痕,長鼻子耳朵的地方,只有窟窿了。哎,在農人中,竟有這樣的弟弟!有的說:「大蟒沒有殺死他的長兄,那是被他弟弟的德行與義氣所感化。」的確是這樣!

注釋

[1]胡田村:在今淄博市張店區。今作湖田。 [2]奄(yan 淹)將氣盡:氣息微弱,將要斷氣。奄,氣息奄奄。 [3]「乃有」句:竟有這樣好弟弟。乃,竟。弟弟,讀作「悌弟」。悌, 敬事兄長。

賞析及寓意

《斫蟒》是清代小說家蒲松齡創作的文言短篇小說。全文簡短,只講述了一個小故事,但作者的點評卻很重要。本文講述了一個兄弟倆砍柴遇到了巨蟒,哥哥遭難,弟弟卻勇於施救而與巨蟒搏鬥,並最終取得成功的故事。 《斫蟒》這個故事告訴我們,親人之間血濃於水,親人有難,不能袖手旁觀。[2]

作者簡介

蒲松齡(1640~1715)清代小說家,字留仙,一字劍臣,號柳泉居士,淄川(今山東淄博)人。出身於一個逐漸敗落的地主家庭,書香世家,但功名不顯。父蒲棄學經商,然廣讀經史,學識淵博。 蒲松齡19歲時,以縣、府、道三個第一考取秀才,頗有文名,但以後屢試不中。20歲時,與同鄉學友王鹿瞻、李希梅、張篤慶等人結「郢中詩社」。後家貧,應邀到李希梅家讀書。31~32歲時,應同邑進士新任寶應知縣、好友孫蕙邀請,到江蘇揚州府寶應縣做幕賓。這是他一生中唯一的一次離鄉南遊,對其創作具有重要意義。南方的自然山水風俗民情官場的腐敗、人民的痛苦,他都深有體驗。還結交了一些南方下層歌女。北歸後,以到縉紳家設館為生,主人家藏書豐富,使他得以廣泛涉獵。71歲撤帳歸家,過了一段飲酒作詩、閒暇自娛的生活。一生熱衷科舉,卻不得志,72歲時才補了一個歲貢生,因此對科舉制度的不合理深有體驗。

加之自幼喜歡民間文學,廣泛搜集精怪鬼魅奇聞異事,吸取創作營養,熔鑄進自己的生活體驗,創作出傑出的文言短篇小說集《聊齋志異》。以花妖狐魅的幻想故事,反映現實生活,寄託了作者的理想。除《聊齋志異》外,還有文集4卷,詩集6卷;雜著《省身語錄》、《懷刑錄》等多種;戲曲3種,通俗俚曲14種。今人搜集編定為《蒲松齡集》。[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