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齋志異·地震
聊齋志異·地震出自《聊齋志異》,簡稱《聊齋》,俗名《鬼狐傳》,是中國清代著名小說家蒲松齡創作的短篇小說集。全書共有短篇小說491篇。題材廣泛,內容豐富,藝術成就很高。作品成功地塑造了眾多的藝術典型,人物形象鮮明生動,故事情節曲折離奇,結構布局嚴謹巧妙,文筆簡練,描寫細膩,堪稱中國古典文言短篇小說之巔峰。聊齋,是蒲松齡的書屋名;誌異,有記錄奇異事件的意思。 [1]
目錄
原文
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戌刻①,地大震。余適客稷下②,方與表兄李篤之對燭飲③。忽聞有聲如雷,自東南來,向西北去。眾駭異④,不解其故。俄而几案擺簸⑤,酒杯傾覆;屋樑椽柱,錯折有聲⑥。相顧失色⑦。久之,方知地震,各疾趨出⑧。見樓閣房舍,仆而復起⑨;牆傾屋塌之聲,與兒啼女號,喧如鼎沸⑩。人眩暈不能立,坐地上,隨地轉側⑪。河水傾潑丈余⑫,雞鳴犬吠滿城中。逾一時許⑬,始稍定。視街上,則男女裸聚,競相告語⑭,並忘其未衣也⑮。後聞某處井傾仄,不可汲⑯;某家樓台南北易向⑰;棲霞山裂⑱;沂水陷穴⑲,廣數畝。此真非常之奇變也⑳。
有邑人婦,夜起溲溺㉑,回則狼銜其子。婦急與狼爭。狼一緩頰,婦奪兒出;攜抱中。狼蹲不去。婦大號。鄰人奔集,狼乃去。婦驚定作喜,指天畫地,述狼街兒狀,己奪兒狀。良久,忽悟一身未着寸縷㉒,乃奔。此與地震時男婦兩忘者,同一情狀也。人之惶急無謀,一何可笑㉓!
翻譯
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戌時,發生了大地震。我當時恰好客居稷下,正在和我的表兄李篤之點着蠟燭喝酒。忽然聽見有打雷一樣的聲音,從東南方傳來,向西北方而去。大家都很驚詫,而且覺得很奇怪,不知是什麼緣故。不一會兒,茶几、桌子等家具開始顛簸搖晃,酒杯也倒下了,屋子的樑柱發出折斷的聲音。大家互相看着都大驚失色。過了好一會兒,才知道是地震了,都各自快步地跑到室外。只見樓房屋舍一會兒低下去一會兒又起來,圍牆傾倒、房屋垮塌的聲音和小孩子、女人哀號的聲音,吵得很厲害,像沸騰了一樣。人頭暈目眩,不能站立,只能坐在地上隨着地面轉動翻騰。河水翻起一丈多的浪打到岸上來,整座城都是雞和狗的叫聲。過了一個多時辰,才開始稍稍安定一些。看街上,男人和女人裸着身體聚在一起,爭相談論這件事情,忘記了自己沒有穿衣服。後來聽說有個地方井塌了不能打水,還有一家人的房子南方和北方居然換了位置,棲霞山裂開,沂水河塌陷出一個洞穴,有好幾畝大。這真的是非常奇異的變化。
同一個地方有個婦人,晚上起來上廁所,回去的時候發現狼把她的孩子叼走了。這個女人急忙上前與狼爭奪,狼稍稍一松嘴,婦人就把小孩奪出來了,抱在懷中,但是狼蹲在那裡不肯離去。婦人大聲呼喊,鄰居們都奔跑着聚集過來,狼才離去。婦人受驚的心情安定下來,感到很幸運,指天畫地地敘述起狼把孩子叼走時的情況和自己爭奪孩子的情形。過了很久、忽然發現自己身上什麼都沒有穿,於是趕忙跑了。這應該和地震的時候男人、女人都忘記自己沒有穿衣服是一樣的情形。人在驚惶時的束手無策,是多麼可笑啊!
注釋
①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戌刻:公元1668年7月25日20時左右。 ②客:客居。稷下:古地名,在戰國齊都城臨淄稷門。這裡代指臨淄。 ③方:正在。 ④駭異:驚駭,覺得恐懼和奇怪。 ⑤俄而:不久。 ⑥錯折有聲:折斷時發出聲響。 ⑦失色:面無血色,形容慌張害怕的樣子。 ⑧趨:快步小跑。 ⑨仆而復起:倒了又起來。仆,倒下,趴着。 ⑩喧:吵鬧。鼎沸:像鼎里的水燒開了一樣,形容人聲喧譁。 ⑪轉側:旋轉起伏 ⑫丈:長度單位,十尺為一丈。 ⑬逾一時:超過一個時辰。逾,超過。 ⑭競:爭着。 ⑮並:全都,全部。 ⑯汲:從井裡打水。 ⑰南北易向:南北方向掉轉了位置。 ⑱棲霞:縣名,在山東省東部五龍河上游。 ⑲沂水:即沂河,在山東南部江蘇北部。陷穴:地陷,指地表由於地下物質移動而發生下陷,危害相當嚴重。 ⑳非常:非同尋常的,不一般的。 ㉑溲(sōu)溺:便溺,解小便。 ㉒悟:想起。未着寸縷:身上沒有一寸的絲縷,指沒有穿衣服。 ㉓一何:多麼。
賞析
《地震》全文層次分明,結構錯落有致。以縱向的時間為經,用「忽」「俄而」「久之」「逾一時許」四個時間副詞描寫地震來襲的經過。以橫向的空間為緯,將地震發生時自然的狀態和人們的心理情態描寫得有聲有色,生動形象。
首先,文章開篇兩句即交待地震發生的時間、作者身在何處、正做何事。短短兩句既起到了點題的作用,強調了文章的紀實性,又指出在地震來臨之前人們的渾然不知。作者正與表兄李篤之對燭暢飲,就將此時的平靜與地震發生時的恐怖混亂形成對比,為下文做鋪墊。
接着,作者緊緊抓住縱向的時間線索,把地震的發展變化過程極有層次地敘述出來。地震將來之時,「忽聞有聲如雷」。作者本在燭下暢飲,忽聞巨響,分外恐怖,令人懸想;地震初來,「俄而几案擺簸,酒杯傾覆」,借寫室內物體的劇烈搖晃寫地震的強度; 「久之」,方知地震已來,地震強度之大,到處一片混亂和恐慌;地震來後, 「逾一時許,始稍定」,再看街上,已是地震過後的一片狼藉。
同時,作者又連續不斷地向橫向鋪開,井然有序、面面俱到地描寫地震來襲前、開始時、發生時以及結束後的自然景象和人們的狀態,達到物人混同、情景交融的效果。先有巨響「自東南來,向西北去」,眾人驚駭萬分,不知其故;接着小震,「几案擺簸,酒杯傾覆;屋樑椽柱,錯折有聲」。酒杯傾覆的咣當聲,屋樑椽柱的咯吱聲,聲聲在耳,人們「相顧失色」;繼之大震,景象最為奇特。
「樓閣房舍仆而復起」,「河水傾潑」,並襯以孩啼鬧、人驚叫、雞亂鳴、狗狂吠等各類聲音,極寫地震帶來的混亂與可怕。最後,地震「稍定」,作者便轉入了對全城驚怖景象的描寫, 「男女裸體相聚,競相告語,並忘其未衣也」及其各種傳聞,「某處井傾側,不可汲;某家樓台南北易向;棲霞山裂,沂水陷穴,廣數畝」。由屋內到屋外,再到全城甚至整個地震區域,讀來毫不費力。
最後,作者附記了一個婦人在夜間從狼口奪兒並一時興奮裸體向鄰里講述此事的故事。其目的主要是為了對在地震中男女裸體相聚告語的事再作一番議論。這是一種敘議結合的「異史氏曰」。但故事本身殊無意味,給人以續貂之感,甚至破壞了原文的完美。 蒲松齡的文章素以層次分明見長,《地震》也不例外。全文構思新穎巧妙,縱向發展,橫向擴延,構成了一個多層次、多側面的藝術立體,使事件能順着時間的脈絡。在極短暫的時間,在空間上有了立體鮮活的呈現。同時,語言簡明有條理,給人以嚴整、充實的美感。
文章把一次嚴重的地震過程和震中情景都如電影中的蒙太奇畫面一般一節節地呈現於讀者眼前,而且聲光交錯,物人並出,險狀迭現,驚心動魄,無此親身經歷,無此親睹親聞,絕不會寫得如此真切撼人。作者還實事求是地在「後聞」中補敘了「井傾汲絕」「樓台易向」「棲霞山裂」「沂水陷穴」等情狀,把這次齊魯大地震波及的範圍和強烈程度都作了交代,成為中國地震史上一份珍貴的史料,從而使其審美價值與認識價值俱在。 文章寫震前、震中、震後;寫房內、房外、街上;寫所見、所聞。先寫什麼,後寫什麼,合情合理,井井有條,緊緊相扣,一氣呵成。再現地震現場畫面,非親臨其境者寫不出。[2]
作者簡介
蒲松齡(1640~1715)清代小說家,字留仙,一字劍臣,號柳泉居士,淄川(今山東淄博)人。出身於一個逐漸敗落的地主家庭,書香世家,但功名不顯。父蒲棄學經商,然廣讀經史,學識淵博。 蒲松齡19歲時,以縣、府、道三個第一考取秀才,頗有文名,但以後屢試不中。20歲時,與同鄉學友王鹿瞻、李希梅、張篤慶等人結「郢中詩社」。後家貧,應邀到李希梅家讀書。31~32歲時,應同邑進士新任寶應知縣、好友孫蕙邀請,到江蘇揚州府寶應縣做幕賓。這是他一生中唯一的一次離鄉南遊,對其創作具有重要意義。南方的自然山水、風俗民情、官場的腐敗、人民的痛苦,他都深有體驗。還結交了一些南方下層歌女。北歸後,以到縉紳家設館為生,主人家藏書豐富,使他得以廣泛涉獵。71歲撤帳歸家,過了一段飲酒作詩、閒暇自娛的生活。一生熱衷科舉,卻不得志,72歲時才補了一個歲貢生,因此對科舉制度的不合理深有體驗。 加之自幼喜歡民間文學,廣泛搜集精怪鬼魅的奇聞異事,吸取創作營養,熔鑄進自己的生活體驗,創作出傑出的文言短篇小說集《聊齋志異》。以花妖狐魅的幻想故事,反映現實生活,寄託了作者的理想。除《聊齋志異》外,還有文集4卷,詩集6卷;雜著《省身語錄》、《懷刑錄》等多種;戲曲3種,通俗俚曲14種。今人搜集編定為《蒲松齡集》。[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