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聊齋志異·葉生

聊齋志異·葉生出自《聊齋志異》,簡稱《聊齋》,俗名《鬼狐傳》,是中國清代著名小說家蒲松齡創作的短篇小說集。全書共有短篇小說491篇。題材廣泛內容豐富,藝術成就很高。作品成功地塑造了眾多的藝術典型,人物形象鮮明生動,故事情節曲折離奇,結構布局嚴謹巧妙,文筆簡練,描寫細膩,堪稱中國古典文言短篇小說之巔峰。聊齋,是蒲松齡的書屋名;誌異,有記錄奇異事件的意思。 [1]

目錄

原文

淮陽葉生者(1),失其名字。文章詞賦冠絕當時(2);而所如不偶(3),困於名場(4)。會關東丁乘鶴,來令是邑。見其文,奇之。召與語,大悅。使即宮署,受燈火(5);時賜錢榖恤其家。值科試(6),公游揚於學使(7),遂領冠軍(8)。公期望綦切。闈後(9),索文讀之,擊節稱嘆(10)。不意時數限人(11),文章憎命(12),榜既放,依然鎩羽(13)。生嗒喪而歸(14),愧負知己,形銷骨立,痴若木偶。公聞,召之來而慰之。生零涕不已。公憐之,相期考滿入都(15),攜與俱北。生甚感佩。辭而歸,杜門不出(16)。

無何,寢疾(17)。公遺問不絕(18);而服藥百裹(19),殊罔所效。公適以忤上官免,將解任去(20)。函致生,其略云:「仆東歸有日;所以遲遲者,待足下耳。足下朝至,則仆夕發矣。」傳之臥榻。生持書啜泣。寄語來使:「疾革難遽瘥(21),請先發。」使人返白,公不忍去,徐待之。逾數日,門者忽通葉生至。公喜,逆而問之。生日:「以犬馬病(22),勞夫子久待(23),萬慮不寧。今幸可從杖履(24)。」公乃束裝戒旦(25)。抵里,命子師事生,夙夜與俱。公子名再昌,時年十六,尚不能文。然絕惠,凡文藝三兩過(26),輒無遺忘。居之期歲(27),便能落筆成文。益之公力,遂入邑庠(28)。生以生平所擬舉子業(29),悉錄授讀。闈中七題(30),並無脫漏,中亞魁(31)。公一日謂生日:「君出餘緒(32),遂使孺子成名。然黃鐘長棄(33)奈何!」 生日:「是殆有命。借福澤為文章吐氣,使天下人知半生淪落,非戰之罪也(34),願亦足矣。且士得一人知己,可無憾,何必拋卻白紵,乃謂之利市(35)哉。」

公以其久客,恐悞歲試,勸令歸省(36)。慘然不樂(37)。公不忍強,囑公子至都為之納粟(38)。公子又捷南宮(39),授部中主政(40)。攜生赴監,與共晨夕。逾歲,生入北闈(41),竟領鄉薦(42)。會公子差南河典務(43),因謂生日:「此去離貴鄉不遠。先生奮跡雲霄(44),錦還為快(45)。」生亦喜,擇吉就道。抵淮陽界,命仆馬送生歸。

歸見門戶蕭條,意甚悲惻。逡巡至庭中,妻攜簸具以出,見生,擲具駭走。生悽然曰:「我今貴矣。三四年不覿,何遂頓不相識?」妻遙謂曰:「君死已久,何復言貴?所以淹君柩者,以家貧子幼耳。今阿大亦已成立,行將卜窀穸(46)。勿作怪異嚇生人。」生聞之,憮然惆悵(47)。逡巡入室,見靈柩儼然,撲地而滅。妻驚視之,衣冠履舄如脫委焉(48)。大慟,抱衣悲哭。子自塾中歸,見結駟於門(49),審所自來,駭奔舍母。母揮涕告訴。又細詢從者,始得顛末。從者返,公子聞之,涕墮垂膺。即命駕哭諸其室;出橐營喪,葬以孝廉禮。又厚遺其子,為延師教讀。言於學使,逾年游泮(50)。

異史氏曰:「魂從知己,竟忘死耶?聞者疑之,余深信焉。同心倩女,至離枕上之魂(51);千里良朋,猶識夢中之路(52)。而況繭絲蠅跡,嘔學士之心肝;流水高山,通我曹之性命者哉(53)!嗟乎!遇合難期,遭逢不偶。行蹤落落,對影長愁(54);傲骨嶙嶙,搔頭自愛(55)。嘆面目之酸澀,來鬼物之揶揄(56)。頻居康了之中,則鬚髮之條條可丑;一落孫山之外,則文章之處處皆疵(57)。古今痛哭之人,卞和惟爾;顛倒逸群之物,伯樂伊誰(58)?抱刺於懷,三年滅字;側身以望,四海無家(59)。人生世上,只須合眼放步,以聽造物之低昂而已(60)。天下之昂藏淪落如葉生其人者(61),亦復不少,顧安得令威復來(62),而生死從之也哉?噫!」

譯文

河南淮陽有個姓葉的秀才,不知道他的名字。他的文章詞賦,在當時首屈一指;但是命運不濟,始終未能考中舉人。

恰巧關東的丁乘鶴,來擔任淮陽縣令。他見到葉生的文章,認為不同尋常,便召葉生來談話,結果非常高興,便讓葉生在官府讀書,並資助他學習費用;還時常拿錢糧救濟他家。到了開科考試的時候,丁公在學使面前稱讚葉生,使他得了科試第一名。丁公對葉生的前途寄予極大的希望。鄉試考完,丁公要葉生的文稿來閱讀,拍案叫好。沒料想時運限人,文章雖好命不佳,發榜後,葉生仍舊名落孫山。他垂頭喪氣地回到家,感到辜負了丁公的期望,很慚愧,身形消瘦,呆如木偶。丁公聽說,召他來勸慰了一番,葉生淚落不止。丁公很同情他,約好等自己三年任滿進京,帶着他一起北上。葉生非常感激。辭別丁公回家,從此閉門不出。

沒過多久,葉生病倒在床上。丁公經常送東西慰問他;可是葉生服用了一百多副藥,根本不見效。丁公正巧因冒犯上司被免了官職,將要離任回鄉。他給葉生寫了封信,大致意思說:「我東歸的日期已經定了,所以遲遲不走的原因,是為了等待您。您若早晨來到,我晚上就可以上路了。」信被送到了病床上,葉生看着信哭得非常傷心,他讓送信人捎話給丁公說:「我的病很重,很難立即痊癒,請先動身吧。」送信人回去如實說了。丁公不忍心就走,仍慢慢等着他。

過了幾天,看門的人忽然通報說葉生來了。丁公大喜,迎上前來慰問他。葉生說:「因為小人的病,有勞先生您久等,心裡怎麼也不安寧。今天有幸可以跟隨在您身邊了。」丁公於是整理行裝趕早上路。

丁公回到家,讓兒子拜葉生為師,並讓好好伺候,早晚都和他住在一起。丁公子名叫再昌,當時十六歲,還不能寫文章。但是卻特別聰慧,文章看上兩三遍,就不會再忘記。過了一年,公子便能落筆成文。加上丁公的力量,於是他進了縣學成為秀才,葉生把自己過去考舉人的範文習作,全部抄下來教公子誦讀。結果鄉試出的七個題目,都在準備的習作中,無一脫漏,公子考了個第二名。 一天,丁公對葉生說:「您拿出自己學問的剩餘部分,就使我的兒子成了名。然而您這賢才卻被長期埋沒,有什麼辦法呢!」葉生說:「這恐怕是命中注定的吧。不過能托您家的福為文章吐口氣,讓天下人知道我半生的淪落,不是因為文章低劣,我的心愿也就足了。況且讀書之人能得一知己,也沒什麼遺憾了。何必非要穿上官服,拋掉秀才衣裳,才說是發跡走運呢!」丁公認為葉生長期客居外省,怕他耽誤了參加歲試,便勸他回家。葉生聽說後臉上現出了悽慘不樂的神色。丁公不忍心強讓他走,就叮囑公子到京城參加會試時,一定要為葉生稍納個監生。

丁公子考中了進士,被授部中主政。上任時帶着葉生,並送他進太學國子監讀書,與他早晚在一起。過了一年,葉生參加順天府鄉試,終於考中了舉人。正遇上丁公子奉派主管南河公務,他就對葉生說:「此去離您的家鄉不遠。先生已經功成名就,衣錦還鄉該何等令人高興。」葉生也很喜悅。他們擇定吉日上路。到了淮陽縣界,丁公子派僕人用馬車護送葉生回了家。 葉生到家下車,看見自己的門戶很蕭條,心裡非常難過。他慢慢地走到院子裡。妻子正好拿着簸箕從屋裡出來,猛然看到葉生,嚇得扔了簸箕就走。葉生悽慘地說:「我現 在已經中了舉人了。才三四年不見,怎麼竟不認識我了?」妻子站在遠處對他說:「您死了已經很久了,怎麼又說顯貴了呢?之所以一直停放着您的棺木沒有埋葬,是因為家裡貧窮和兒子太小的緣故。如今兒子阿大已經成人,正要選擇墓地為您安葬。請不要作怪來驚嚇活人。」葉生聽完這些話,顯得非常傷感和懊惱。他慢慢進了屋,見自已的棺材還停放在那裡,便一下撲到地上沒了蹤影。妻子驚恐地看了看,只見葉生的衣帽鞋襪脫落在地上。她悲痛極了,抱起地上的衣服傷心地大哭起來。兒子從學堂中回來,看見門前拴着馬車。他問明趕車人的來歷,嚇得急忙跑去告訴母親。母親便流着眼淚把見到的情景告訴了兒子。娘倆又仔細詢問了護送葉生的僕人,才得知事情的始末。

僕人返回,如實報告了主人。丁公子聽說,淚水浸濕了胸前的衣服。他立即乘着馬車哭奔到葉生的靈堂祭拜;出錢修墓辦理喪事,用舉人的葬禮安葬了葉生。又送了很多錢財給葉生的兒子,並為他請了老師教讀。後來丁公子向學使推薦,使葉生的兒子第二年入縣學成了秀才。 異史氏說:魂魄跟從知己,竟然會忘記自己已經死了?聽說的人都表示懷疑,我卻深信不疑。知心的情侶,可以離魂相隨;親密的友誼,縱使千里亦可與好友夢中相會。又何況應舉文章是我輩讀書人精心結撰繕寫;它是否能遇真賞,正決定着我們命運的窮通呢!嘆息啊!命運不蹇,時運不濟。經歷之處,總難遇合,只能空自對影愁嘆;生就嶙峋傲骨,不能媚俗取容,唯有自惜自憐。可嘆窮厄困頓,招致勢利小人的嘲侮。多次落榜的人,從人身到文章,都被世俗譏貶得毫無是處;一旦名落孫山,則文章到處都是瑕疵。古今痛哭的人,只有獻和氏璧的卞和和你啊;舉世賢愚倒置,能慧眼識人的伯樂如今又在哪裡?當道無愛才之人,不值得指望!反側展望,可嘆四海茫茫,竟無以容身之所。人生在世上,只有閉着眼睛走着路,任憑造物主的安排而已。天下才華不凡卻如葉生那樣淪落的才子,也是不少,回首四顧,天下哪裡會再有一個丁令威出現,讓人生死跟隨他呢?唉!

注釋

(1)淮陽:縣名,在河南省東部。 (2)冠絕當時:超越同時之人。冠,第一名,首屈一指。絕,超越。 (3)所如不偶:所向不遇。不偶,猶言數奇,指命運不好,遇合不佳。 (4)名場: 指求取功名的科舉考場。 (5)即官署,受燈火:謂留住縣衙,得到照明等學習費用的資助。燈火,此指照明費用。 (6)科試:也稱科考。鄉試之前,備省學政到所轄府、州,考試生員,稱為科試。科試成績一、二等的生員,冊送參加鄉試,稱錄科;被錄送的生員稱科舉生員。 (7)游揚:隨處稱揚。學使:即提督學政,又稱提學使、提學、學院、學台、學政等,是明清時代掌理一省學校、科舉的長官。 (8)領冠軍:指科試獲第一名。領,取得。 (9)闈後:指秋闈(即鄉試)之後。各省鄉試在仲秋八月舉行,因稱秋闈。 闈,科舉考場,又稱貢院。 (10)擊節稱嘆:擊節原義是用手指擊拊為節拍,以尋按樂曲的韻律節奏;後常藉以形容對詩文的讚嘆、激賞。 (11)時數:時運。數,命定的遭遇。 (12)文章憎命,杜甫《天末懷李白》:「文章憎命達,魑魅喜人過。」 意思是好文章會妨害好命運。 (13)鎩(shà廈)羽:鳥羽摧落;比喻鄉試受挫落榜。《淮南子•覽冥訓》:「飛鳥鎩翼,走獸廢腳。」《說文》:「鎩,殘也。」 (14)嗒(tā塔)喪:沮喪;失魂落魄。《莊子•齊物論》:「仰天而噓, 嗒焉似喪其偶。」 (15)考滿:是明清兩代對政府官員的考績辦法之一。這裡指對外官的考績,即由吏部考功司主持的「大計」。清順治初期,外宮三年大計;順治後期,定外宮三年考滿議敘例。康熙元年,內外官考績皆用三年考滿制。其制,外宮大計以寅、已、申、亥歲,四品以下官員以五等議敘(一等稱職者記錄,二等稱職者賞賚,平常者留任,不及者降調,不稱職者革職)。詳《清史稿•選舉志六•考績》。 (16)杜門:閉門。此指不與外界交往。杜,堵塞。 (17)寢疾,臥病;病倒在床。 (18)遺(wèi衛)問:饋贈所需,慰問疾病。遺,贈予。 (19)百裹,百劑。裹,指藥包。 (20)解任:解職,卸任。 (21)病革(jī亟)難遽瘥(chài差),病重難望速愈。革,同「亟」。 瘥,病癒。 (22)犬馬病,對自己疾病的謙稱。 (23)夫子:先生,老師。舊時縣學生員稱本縣縣令為老師、老父師,自稱學生、門生。 (24)從杖履:猶言隨侍左右。古禮老人五十得拄杖。又唯尊者得脫履於戶內,晚輩有代為捉杖納履的責任,所以「從杖履」是敬老事尊之詞。《禮記•曲禮》:「侍坐於君子,君子欠伸,撰杖履;視日早暮,侍坐者請出矣。」 (25)束裝,整頓行裝。戒旦:意思是警戒黎明貪睡,早起及時出發。《文選》趙景真《與嵇茂齊書》:「雞鳴戒旦,則飄爾晨征。」 (26)文藝:指「闈墨」之類供科舉士子揣摩研習的八股範文。 (27)期(jī基)歲:滿一年。 (28)入邑庠:成為縣學生員,俗稱秀才。邑庠,縣學。 (29)所擬舉子業,指葉生平日為應付科舉考試而習作的八股文。擬,謂擬題習作。舉子業,又稱四書文,即八股文。 (30)闈中七題,明、清鄉試、會試的頭場試題大都是七題,其中「四書義」三題,「五經義」四題。這裡「七題」指鄉試的頭場試題。頭場成績即能決定能否錄取,二、三場成績只作參考,所以再昌因頭場七題作得好而取中亞魁。 (31)亞魁:鄉試第二名。第一名稱鄉魁、鄉元或解元。 (32)出餘緒:拿出本人才學的微末部分。餘緒,微末,殘餘。餘緒,義同緒餘。《莊子•讓王》:「道之真以治身;其緒餘以為國家;其土苴以治天下。」 (33)黃鐘長棄:比喻賢才被長期埋沒。《楚辭•卜居》:「黃鐘長棄,瓦釜雷鳴。」黃鐘,古樂中的正樂,比喻德才俱優的人。 (34)非戰之罪:《史記•項羽本紀》載,項羽該下戰敗後曾說:「此天之亡我,非戰之罪也。」葉生借喻自己半生淪落,功名未就,是命運使然,而非文章庸劣。 (35)「何必」二句:意思是說,不必取得科舉功名,才算作發跡走運。 宋代王禹偁《寄碭山主簿朱九齡》詩:「忽思蓬島會群仙,二百同學最少年;利市襴衫拋白紵,風流名字寫紅箋。」白紵,一種質地細密的白夏布,借指士子取得科舉功名前所着的白衣。取得科舉功名後,就脫去白衣,改穿襴衫(官服)了。利市,語出《周易•說卦》:「為近利,市三倍。」本指由貿 易獲得利潤;後來比喻發跡、走運,俗稱「發利市」。 (36)歲試:各省提學使干三年任期內到所轄府、州考試一次生員課業,以六等定優劣,謂之歲試。在外地的生員須回原籍參加歲試,所以丁公勸葉生歸省。歸省,本義是回鄉探望父母,這裡實指回鄉應試。 (37)生慘然不樂,底本無「生」字,據鑄雪齋抄本補。 (38)納粟:明清設國子監於京城,國子監生員稱監生,可直接參加鄉試,不必參加歲試。自明景泰(1450—1456)以後,准許生員向朝廷納粟,享受監生待遇;後代循例納粟(實際用銀子)人監的生員,又稱例監。 (39)捷南宮:指會試中式,即考中進士。明、清舉人考進士,會試是決定性的一輪考試。南宮,漢代把尚書省比作南方列宿,稱之為南宮。宋、明以來則稱禮部為南宮。會計由禮部主持,因稱會試中式為捷南宮。捷,謂獲勝、取中。 (40)部中主政:明清於中央六部各設主事若干員。主政是主事的別稱,職位低於員外郎。據下文所言「差南河典務」,「部」當指工部。 (41)人北闈:指參加在北京舉行的鄉試。明代在順大府(北京)和應天府(南京)各設國子監,兩處鄉試應考生員多為國子監生,因而分別稱為北闈和南闈。清代無南闈,而順天鄉試初仍習稱北闈。 (42) 領鄉薦:指考中舉人。唐制,參加進士考試者,例由地方長官(刺史、府尹)考試薦舉,稱為鄉舉或鄉薦。後代因稱鄉試中式者為領鄉薦,或簡稱領薦。 (43)差南河典務:奉派到南河河道辦理公務。清初自順治元年至康熙四十四年前,河道總督所轄的江南省河道,包括今江蘇、安徽兩省民江以北的黃河、運河水系,時稱南河。《清會典》卷四十七「工部•都水清吏司:掌天下河渠關梁川途之政令,凡壇廟殿廷之供具皆掌焉。」 (44)奮跡雲霄:致身雲路;謂一舉成名,前程遠大。此即指中舉人 (45)錦還為快:衣錦還鄉,堪稱快事。《漢書•項籍傳》:「富貴不歸故鄉,如衣錦夜行。」 (46)卜窀穸(zhūn—xī諄夕):選擇墓地:指安葬。窀穸,墓穴。 (47) 憮然惆悵:此據鑄雪齋抄本。底本「惆」誤作「籌」。憮然,失意的樣子。 (48)脫委:蛻落在地。脫,通「蛻」。委,丟棄,掉落。 (49)結駟:拴馬。 (50)游泮:進學;成為秀才。泮,指泮宮,周代諸侯所設的學校。代指府、州、縣設各類官學。 (51)「同心倩女」二句:意思是,知心的情侶,可以離魂相隨。唐陳玄祐《離魂記》:張倩女與表兄王宙相戀,遭父親梗阻,倩女離魂追隨王宙出走。五年後夫婦同回娘家,倩女的離魂才與床上病體合而為一。 (52)「千里良朋」二句:是說,真摯的友誼,可使遠隔的良朋夢中往會。《文選》沈約《別范安成詩》:「夢中不識路,何以慰相思。」李善注引《韓非子》:「六國時,張敏與高惠二人為友。每相思不能得見,敏便於夢中往尋。但行至中道,便迷不知路,遂回。如此者三。」(按,此殷引文,不見於今本《韓非子》)這裡作者反其意而用之。 (53)「而況」四句:承接「同心倩女」四句:領起下文科場失意的感慨。意思是,又何況應舉文章是我輩讀書人精心結撰繕寫;它是否能遇真賞,正決定着我們命運的窮通呢!繭絲,比喻文章章句妥貼。本《文心雕龍•章句》:「章句在篇,如繭之抽緒。」(緒,即絲)。蠅跡,即蠅頭細字。陸游《讀書詩》之二:「燈前目力雖非昔,猶課蠅頭二萬言。」比喻文章繕寫工整。學士,學子、讀書人;與隔句「我曹」互立足義,意為「我輩讀書人」。嘔心肝,用唐代詩人李賀事。李商隱《李長吉小傳》寫李賀作詩構思極苦,其母嘆息說:「是兒要當嘔出心肝乃已爾!」流水高山,用伯牙「志在太山」、「志在流水」的琴曲(見《呂氏春秋•本味》)比喻高雅絕俗、不易被人賞識的作品,通,溝通。性命,品性和命運。作者認為,文章是作者性格、品質的表現,它的遭遇如何,則決定作者的命運窮通,所以說文章溝通性、命。 (54)「行蹤」二句:經歷之處,總難遇合,只能空自對影愁嘆。行蹤:蹤跡所到之處。落落,孤單落寞的樣子。左思《詠史詩》:「落落窮巷士,抱影守空廬。」對影,身與影相對,形容孤單。李白《月下獨酌》:「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55)「傲骨」二句:生就嶙峋傲骨,不能媚俗取容,唯有自惜自憐。嶙峋,用山石突兀形容傲骨堅挺。搔頭,失意無計的樣子。杜甫《夢李白二首》:「出門搔白首,若負平生志。」自愛、自惜、自珍。又,《詩•邶風•靜女》:「愛而不見,搔首踟躕。」《方言》注引作「薆」,義為隱蔽,則搔首自愛,謂抑志自持,不失其節。 (56)「嘆面目」二句:意思是,自嘆窮厄困頓,招致勢利小人的嘲侮。 面目,指服飾容止等外觀表現。酸澀,寒酸拘執,不舒展灑脫。來,招致。鬼物揶揄,比喻勢利小人的奚落。《世說新語•任誕》劉孝標註引《晉陽秋》:晉代羅友為桓溫掾吏,不得意。一日,桓溫設宴送人赴郡守任,羅到席最晚。桓溫問他,他回答說:「民首旦出門,於中途逢一鬼,大見揶揄,云:『吾但見汝送人作郡,何以不見人送汝作郡耶?』」 (57)「頻居」四句:意思是說,多次落榜的人,從人身到文章,都被世俗譏貶得毫無是處,頻居康了之中,多次處於落榜境地。宋范正敏《遯齋閒覽》:唐代柳冕應舉,多忌諱,尤忌「落」字,至稱安樂為安康。榜出,令仆探名,還報曰:「秀才康(落榜)了也!」又據宋范公偁《過庭錄》:宋代孫山滑稽多才,偕鄉人子同赴舉,榜發,鄉人子落榜,孫山名居榜末。鄉人問其子得失,孫山說「解名(榜文名單)盡處是孫山,賢郎更在孫山外。」 後因又稱落榜為「名落孫山」。 (58)「古今」四句:大意是說,古往今來,因種種原因而悲憤痛哭的人很多,只有懷寶受誣的卞和像你;舉世賢愚倒置,能識俊才的伯樂在當今又是誰人!卞和惟爾,意思是只有你的處境類似卞和。卞和!春秋時楚國人,得璞於楚山中,獻之厲王、武王,皆以為誑,刖其左右足!文王立,卞和抱璞哭楚山下,王使人理其璞,得美玉。見《韓非子•和氏》。逸群之物,超群的駿馬。伯樂伊誰!誰是伯樂。伯樂,春秋秦國人,與秦穆公同時,姓孫名陽。其事略見於《莊子•馬蹄》、《楚辭•懷沙》、《戰國策•楚策》等記載。伯樂善相馬,後代因以喻善於識才的人。《漢書•賈誼傳》載,賈誼曾說:「臣竊惟事勢,可為痛哭。」屈原《九章•懷沙》有「變白以為黑兮,倒上以為下」,「伯樂既沒,驥焉程兮。」這四句概括了這些病憤之言。 (59)「抱刺」四句:意思是,當道無愛才之人,不值得乾渴!反側展望,四海茫茫,竟無以容身。《三國志•魏志•荀彧傳》注引《平原禰衡傳》:「衡字正平。建安初,自荊州北游許都••••••時年二十四。是時許都雖新建,尚饒士人。衡嘗書一刺懷之,字漫滅而無所適。」又《古詩十九首》:「置書懷袖中,三歲字不滅。」此綜取其詞成句。趙翼《陔餘叢考》:「古人通名,本用削木書字,漢時謂之謁,漢末謂之刺;漢以後則雖用紙,而仍相沿曰刺。」刺,即後代的名帖、名片。明清時用紅紙書寫名帖,用於拜謁,又稱拜帖。滅字,字跡磨滅。 (60)「人生」三句:仍是作者痛憤之言,大意是:在人生的道路上,大可不必認真、清醒,只須閉眼走自己的路,行心之所安;一切聽天由命。合眼:有不理會是非曲直、不計較得失、不與別人比量等意思。放步,走自己的路,行心之所安。造物,造物主、上帝。低昂,抑揚,升沉、意謂擺布。 (61)昂藏:氣概不凡的樣子。 (62)令威:借指淮陽縣令「關東丁乘鶴」。《搜神後記》:丁令成,漢遼東人,學道於靈虛山。後化鶴歸遼,徘徊空中而言曰:「有鳥有鳥丁令威,去家千年今始歸。城郭如故人民非,何不學仙冢累累。」遂沖天飛去。

賞析

一個本已經死去的人,竟然憑着一股怨氣而又幻出一個人形去繼續實現自己的理想,讀到這些我們只能驚嘆蒲氏著文的立意之奇巧、構思之新穎、想象之豐富。這應該是這篇文章最明顯的藝術特徵了。 《葉生》表現的又一個藝術特徵是反映時事,現實性強。科舉制度發展到明清時期,流弊越來越明顯。為了獲得一官半職,讀書人埋頭於時文八股,「代聖賢立言」,有的考生拉關係走後門,甚至行賄行騙,撈個舉人、進士;有的主考官,或有眼無珠,或徇情枉法;以致真才實學者往往名落孫山,而那些文墨不通、品行低劣者往往又擠入衣冠之列,使本為選拔人才的制度,成為扼殺人才的機器。葉生如此的遭遇蒲松齡也深受其害,這應該是他寫這篇文章的原始動機。 為了進一步揭示科舉制度對讀書人毒害之深,作者並不以葉生的生作為結局,而是讓葉生之魂隨丁乘鶴而去,把自己的平生所學,教給丁,使其學業大進,很快登位做官。這一方面證明了葉生的確有真才實學,考不中並不是文不如人,另一方面也向人們展示了他「己不能達,而徒能致」的悲慘命運。接下來,作者寫葉生因門生的幫助,獲取了功名,衣錦還鄉,回家見到妻子,說道:「我今貴矣。」這句話出自生前貧寒、亡已多年的葉生之口,聽來令人心酸、心痛!《儒林外史》中,范進中了舉人,瘋瘋癲癲,連叫「我中了」。此二人之言,何其相似乃爾!使人瘋,致人死,死而不悟,這就顯示了封建科舉制度的本質。 《聊齋志異》中對於科舉制度的弊病的批判,儘管不及後來吳敬梓那樣全面、徹底和深刻,但他是清代第一個以小說的形式來批判科舉制的作家,而且筆鋒相當犀利和尖銳。

讀後感

《葉生》算得上聊齋的名篇,因為他涉及到封建時代的科舉,也涉及到葉生的形象有蒲松齡的影子。故事寫到葉生詞賦冠絕卻名落孫山,寫到葉生受縣令丁公賞識和接濟,寫到葉生在丁公解任時仍受邀同行,寫到葉生用心輔導丁公子學業使其出人頭地。這些情節,看似紛繁,其主要意思指向卻是非常明確的,就是通過這個故事,體現科舉失敗者的內心苦悶,表達他們在科場輸得不服的想法,企圖向世人指出:不是他們不行,他們很有本事的,只是種種原因阻礙了他們仕進的道路。[2]

作者簡介

蒲松齡(1640~1715)清代小說家,字留仙,一字劍臣,號柳泉居士,淄川(今山東淄博)人。出身於一個逐漸敗落的地主家庭,書香世家,但功名不顯。父蒲棄學經商,然廣讀經史,學識淵博。 蒲松齡19歲時,以縣、府、道三個第一考取秀才,頗有文名,但以後屢試不中。20歲時,與同鄉學友王鹿瞻、李希梅、張篤慶等人結「郢中詩社」。後家貧,應邀到李希梅家讀書。31~32歲時,應同邑進士新任寶應知縣、好友孫蕙邀請,到江蘇揚州府寶應縣做幕賓。這是他一生中唯一的一次離鄉南遊,對其創作具有重要意義。南方的自然山水風俗民情官場的腐敗、人民的痛苦,他都深有體驗。還結交了一些南方下層歌女。北歸後,以到縉紳家設館為生,主人家藏書豐富,使他得以廣泛涉獵。71歲撤帳歸家,過了一段飲酒作詩、閒暇自娛的生活。一生熱衷科舉,卻不得志,72歲時才補了一個歲貢生,因此對科舉制度的不合理深有體驗。 加之自幼喜歡民間文學,廣泛搜集精怪鬼魅奇聞異事,吸取創作營養,熔鑄進自己的生活體驗,創作出傑出的文言短篇小說集《聊齋志異》。以花妖狐魅的幻想故事,反映現實生活,寄託了作者的理想。除《聊齋志異》外,還有文集4卷,詩集6卷;雜著《省身語錄》、《懷刑錄》等多種;戲曲3種,通俗俚曲14種。今人搜集編定為《蒲松齡集》。[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