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山陕会馆
聊城山陕会馆位于中国山东省聊城市东昌府区东关大街,1988年被列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聊城山陕会馆由旅居聊城的山西、陕西客商捐资兴建,始建于清乾隆八年(1743年),至嘉庆十四年(1809年)形成现有规模[1]。总占地3848平方米,坐西朝东,中轴线上有山门、戏楼、中献殿、关帝庙和春秋阁。
目录
历史沿革
聊城山陕会馆始建于清乾隆八年(1743年),由山西、陕西的商人集资兴建。至嘉庆十四年(1809年),方具之规模。其整个工程,耗费白银60465两6钱9分,时间持续长达66年。
聊城山陕会馆建成后,历史上先后进行过8次扩建和维修。据现存16通碑碣记载,其中第4次维修从嘉庆八年(1803年)到嘉庆十四年(1809年),历时7载,用银49643.43两。
第5次维修在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用银18028.78两。维修所用木材多来自陕西终南山,工匠多来自山西汾阳府,建筑风格尽量体现其地方特色。其建成后百余年间,每年春节、端午节、中秋节都演戏以娱神。
特点
会馆按中国传统宫殿式建筑的基本格局排列各组建筑,强调中轴线两侧均衡对称,突出中轴线上建筑,通过屋顶的形式、面阔进深的大小、艺术构件雕刻的繁简等来区分建筑的主次级别。整组建筑由山门、过楼、戏楼、南北夹楼、钟鼓二楼、南北看楼、南北碑亭、三殿及春秋阁等部分组成,大小房屋160余间。从山门到春秋阁三个院落逐渐增高,错落有致,各单体建筑互相连接布局紧凑。
保护措施
由于长期自然风化、雨雪侵蚀及门前道路通行等影响,部分聊城山陕会馆建筑物地基下沉,墙体酥裂倾斜,顶部房脊出现裂缝,屋顶的板瓦、筒瓦大部分龟裂断裂,出现漏雨等现象,对建筑木结构造成了破坏性影响。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并拨付维修经费,实施山陕会馆总体修缮工程。整体保护维修工程于2014年3月正式启动,分期实施,三大殿保护维修已于2014年完成,2016年,开展了山门、戏楼、钟鼓二楼、南北夹楼保护维修工程。新技术、新材料的运用是此次维修中的一大亮点。琉璃件化学防护与复原技术是山东省在文物维修保护工作中首次运用[2]。
视频
===
参考文献
- ↑ 聊城大运河畔山陕会馆:二百余年商埠繁华梦的见证,齐鲁网,2016-06-15
- ↑ 聊城山陕会馆——唯一保存至今的会馆建筑,豆丁网, 2019-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