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耳挖草(學名:Scutellaria indica Linn. )是唇形科黃芩屬植物,一種多年生植物,可做為中藥藥材。

  • 中文名:耳挖草
  • 拉丁學名:Scutellaria indica Linn.
  • 別   名:韓信草、金茶匙、牙刷草
  • 門:被子植物門
  • 綱:雙子葉植物綱
  • 目:管狀花目
  • 科:唇形科
  • 屬:黃芩屬
  • 藥品類型:中藥
  • 所屬卷:Scutellaria Linn.
  • 所屬科:Labiatae
  • 用   途:全草入藥,有清熱解毒、平肝祛風、壯筋骨之效,有許多省用以治蝮蛇、蘄蛇咬傷及疔瘡
  • 花果期:11月-7月

目錄

形態特徵

描述字段:多年生草本,根莖短,具多數簇生的纖維狀根,莖單生或多數叢生,不分枝,高12—28厘米,上升或直立,四棱形,密被短柔毛。

葉紙質至堅紙質,心狀卵圓形或卵圓形,長1.5-3.5厘米,寬1—3.2厘米,最下一對細小,莖中部者最大,先端鈍或渾圓,基部圓形,淺心臟形至心臟形,邊緣密生整齊圓齒,兩面被柔毛或糙伏毛,或平展具節長柔毛,尤以背面為甚;葉柄長0.4—2厘米,密被柔毛。總狀花序頂生,長4—8厘米,花對生,梗長2.5-3毫米,與序軸被平展長柔毛;最下一對苞片葉狀,卵圓形,長約1.7厘米,其餘的細小。花萼長約2.5毫米,盾片高約1.5毫米,與花梗被相同的毛,果時均增大。花冠藍紫色,長1.4-2.2厘米,外面疏被微柔毛;冠管前方基部膝曲,其後直伸,向上逐漸增大,至喉部寬約4.5毫米;冠檐上唇盔狀,下唇中裂片卵圓形,具深紫色斑點,側裂片卵圓形。花絲下部被小纖毛。花盤肥厚,前方隆起;子房柄短。

子房光滑。成熟小堅果栗色或暗褐色,卵形。[1]

產地生境

雲南僅產東南部(屏邊、西疇、富寧),海拔700—1900米的石灰岩山雜木林下。我國江南各省以及河南、陝西均有分布。日本,印度,中南半島,印度尼西亞(爪哇)也有。

耳挖草葉對生,葉卵狀橢圓至線狀披針形,花着生於葉腋,粉紫色。我國分布較廣,華南、華東、台灣分布較多。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