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考氏白盾蚧 學名:Pseudaula caspis cockerelli Cooley 類屬:同翅目 盾蚧科

目錄

形態特徵

雌成蟲:體長約1.1-1.2毫米,近橢圓形,黃色,中胸常膨大,觸角基部間距離約為觸角長度1-4倍,足退化,口器發達。臀板背腺亞緣群4列,亞中群5列;臀板腹面陰門周圍有葡萄狀圓形陰腺群5群。臀板中葉呈拱橋形,其間有毛1對。雌蚧殼近梨形,分3層,第1蛻皮殼長約0.34毫米,淡黃色,第2蛻皮殼長約0.64毫米,杏黃色,蠟介殼長約2.3毫米,白色。

雄成蟲:體長約0.7毫米,翅展約1.7毫米,橙黃色,觸角絲狀,翅一對,灰白色半透明,上有縱脈2根,後翅為平衡棍。腹末交尾器針狀。

卵:長約0.22毫米,淡橙黃色。

幼蟲:第1齡扁橢圓形,黃色,觸角6節,腹足3對,尾毛1對;第2、3齡雌幼蟲外形、體色雌成蟲相似,但體較小,無陰門及陰腺。第2齡雄幼蟲與第1齡幼蟲相似而肥大,體色較淡,觸角與足退化,背上介殼長筒形,側邊平行,背面有2條縱溝。蛻皮殼在蠟介殼前端,蛻皮殼長約0.3毫米,黃色,蠟介殼長約1毫米,白色。

雄蛹:長約0.9毫米,長橢圓形,黃色,裸蛹,交尾器明顯。[1]

發生規律

廣西一年發生3代,以受精雌成蟲在老葉上越冬。3月下旬雌成蟲在介殼下產卵,每雌約產卵百餘粒。第1齡幼蟲可在葉面爬行,經6-10小時即固定在葉上不動,吸食汁液。雄幼蟲多20-50個群集固定在葉背母體附近,分泌蠟絲,不規則盤卷於體背,蛻皮後成為2齡雄蟲,體後漸長出4對蠟絲束,並癒合為筒狀雄介殼,在介殼內經預蛹和蛹,羽化為雄成蟲。雌幼蟲多固定在葉正面中脈附近,較分散,分泌蠟絲薄膜蓋住蟲體,蛻皮2次,經3齡變為成蟲,並生出蠟介殼,當蠟介殼長0.3-0.5毫米時,正值雄蟲羽化飛來交尾。第3代成蟲在10月下旬出現,以後逐漸進入越冬。

分布與危害

分布為害 分布在山東至海南、台灣、江蘇至四川、雲南的廣大地區,是偏南方地區的害蟲,北方則常在溫室中發生。主要為害芒果、含笑、山茶、君子蘭、白蘭花、廣玉蘭、油茶、枸骨、濟石等。以若蟲、雌成蟲固定在葉片及小枝上,刺吸汁液,致使葉片出現褪綠的斑點,輕者生長衰弱,嚴重造成落葉,甚至死亡。因其分泌蜜露,而導致煤污病的發生,使葉片、枝幹呈黑色煤煙狀。[2]

防治方法

(1)冬季植株修剪以及清園,消滅在枯枝落葉雜草與表土中越冬的蟲源。

(2)提前預防,開春後噴施40%啶蟲.毒(國光必治)乳油2000-3000倍液進行預防,殺死蟲卵,減少孵化蟲量

(3)蚧殼蟲化學防治小竅門:

①抓住最佳用藥時間:在若蟲孵化盛期用藥,此時蠟質層未形成或剛形成,對藥物比較敏感,用量少、效果好;

②選擇對症藥劑:刺吸式口器,應選內吸性藥劑,背覆厚厚蚧殼(鎧甲),應選用滲透性強的藥劑如40%啶蟲.毒(國光必治)1500-2000倍液噴霧防治,或用國光必治1500-2000倍+5.7%甲維鹽乳油( 國光樂克)2000倍混合液防治效果更佳。建議連用2次,間隔7-10天。

③選擇適宜的用藥方式: 針對低矮容易噴施的,可以用噴霧方式防治;針對高大樹體的蚧殼蟲防治,也可使用吊注「必治」或者插「樹體殺蟲劑」插瓶的方式防治,用量根據樹種、樹勢、氣候等因素而調整。

   (4)生物防治:保護和利用天敵昆蟲,例如:紅點唇瓢蟲,其成蟲、幼蟲均可捕食此蚧的卵、若蟲、蛹和成蟲;6月份後捕食率可高達78%。此外,還有寄生蠅和捕食蟎等。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