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虎心
老虎心 基本资料
学名 Caesalpinia bonduc
界名 植物界
门名 维管束植物门
纲名 木兰纲
目名 豆目
科名 豆科
保育等级[1]
‧茎: 蔓性大藤本,茎长可达 10 公尺以上,具有多数分枝,茎、枝条及小枝条,花序及叶轴上均密生有针刺,并被有软毛。
‧叶: 叶为二回羽状复叶,长 40~70 公分;屿片 6~10 对,长 8~20 公分,小叶 12~24 枚,对生或近似对生,卵形、卵状椭圆形或椭圆状长椭圆形,长 2~5 公分,宽 1~2.5 公分,先端锐尖,基部钝,全缘,幼时密布黄色毛茸,后逐渐脱落呈光滑状;托叶呈一回或二回羽状,近似残存,由 3~5 枚卵形、凹头的小叶组成。
‧花: 花多数,带有香味,黄色,开放时径 0.9~1.0 公分,腋生总状或圆锥花序;苞片线状尖椎形;花梗长 0.5~0.7 公分,花萼深裂,萼片覆瓦状,有銹色毛茸,裂片反卷;花瓣展开,长椭长 0.8~1.2 公分,宽 0.25~0.35 公分;雄蕊 10 枚,离生,倾斜;花药长椭圆形,花丝丝状;子房无柄或近似无柄,胚珠少。花期 1~3 月。
‧果: 荚果长椭圆形,成熟时 2 瓣裂,长 5~8 公分,宽 3~5 公分,外被细刺;种子 1~2 枚,球形或卵形,灰蓝色。果期 3 月至 6 月。
目录
形态特征
攀缘或蔓性灌木。全株除著生锐钩刺外,尚被有褐色短毛。叶为偶数二回羽状复叶,羽片3~5对,对生,羽轴基部具倒向锐钩刺1对;小叶6~8对,对生,卵状椭圆形,先端突尖,并具微凹头,长约2公分(cm);小叶柄基部各具倒锐钩刺。花成圆锥花序状,黄色;萼深5裂,裂片长椭圆形;花瓣5片,大小几相等;雄蕊10枚,离生。荚果成歪椭圆形,长约6公分(cm),与花轴均生有粗锐刺。种子千白色,有光泽。
生活习性
分布于高雄及恒春沿海之丛林内。另分布于热带各地。
分布范围
国家公园分布状况: 东沙国家公园 台江国家公园 垦丁国家公园 (**表根据文献记载,本物种曾出现于该国家公园,但目前无具体分布图资料)**[2]
- 国家公园区域内老虎心分布地点
淺色部份為國家公園範圍,深色點為物種分佈位置 分布圖僅表示歷年保育研究報告的調查地點中,有紀錄到該物種的區域位置,不代表空白部分完全沒有物種分布。
用途
1.绿篱用:有刺,具攀延性,有阻绝功能,平原地区常栽培作绿篱。
2.日常用途:果壳、茎皮含鞣质,可制栲胶;种子可榨油。
3.药用:性味:叶:苦、凉;种子:苦、凉。
4.效用:茎:袪瘀止痛,清热解毒,驱虫,通便。治急、慢性胃炎,胃溃疡,痢疾,消化不良,肠道虫积,便秘,痈疮肿疖;种子:行气袪瘀,消肿。治胃痛,腹痛,目赤肿痛,疮疡。
特征
匍匐性木质有刺藤本,长可达 10 公尺或更长,茎具刺,各部均被黄色柔毛;刺直或弯曲。叶长 30~45 公分;叶轴有钩刺;羽片 6~9 对,对生;羽片柄极短,基部有刺1枚;托叶大,叶状,常分裂,脱落;在小叶著生处常有托叶状小钩刺1对;小叶 6~12 对,膜质,长圆形,长 1.5~4 公分,宽 1.2~2 公分,先端圆钝而有小凸尖,基部斜,两面均被黄色柔毛。总状花序腋生,具长梗,上部稠密,下部稀疏;花梗长 0.3~0.5 公分;苞片锥状,长 0.6~0.8 公分,被毛,外折,开花时渐脱落;花托凹陷;萼片 5,长约 0.8 公分,内外均被锈色毛;花瓣黄色,最上面一片有红色斑点,倒披针形,有柄;花丝短,基部被绵毛;子房被毛。荚果革质,长圆形,长 5~7 公分,宽 4~5 公分,顶端有喙,膨胀,外面具细长针刺;种子 2~3 颗,近球形,铅灰色,有光泽。花期 1~3 月;果期 3 月至 6 月。[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