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老子故里

老子故里存在爭議。一說位於河南省鹿邑縣太清宮鎮,另一說位於安徽省渦陽縣鄭店村。安徽渦陽與河南鹿邑,同居道家文化發祥地的渦河兩岸,兩地直線距離不過80公里。

關於爭議詳情,請移步詞條老子故里之爭。

目錄

基本內容

中文名稱:老子故里

景區類型:歷史遺址

所屬國家:中國

兩種說法:河南鹿邑、安徽渦陽

老子簡介

老子(前600年左右~前470年左右),姓李名耳,字伯陽,有人說又稱老聃。他是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家與哲學家,也是道家學派創始人,世界歷史文化名人。 老子在函谷關前著有五千言的《老子》一書,又名《道德經》。道家後人將老子視為宗師,與儒家的孔子相比擬,史載孔子曾學於老子。在道教中,老子是一個很主要的神仙,被稱為太上老君,尊為道祖。從《列仙傳》開始,把老子列為神仙,還說老子重視房中術。東漢時期,成都人王阜撰《老子聖母碑》,把老子和道合而為一,視老子為化生天地的神靈。成為了道教創世說的雛形。而在漢桓帝時,漢桓帝更是親自祭祀老子,把老子作為仙道之祖。老子的思想主張是"無為",老子的理想政治境界是是「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其學說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深刻影響,其內容主要見《老子》一書。他的哲學思想和由他創立的道家學派,不但對我國古代思想文化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而且對我國2000多年來思想文化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學術交流

2018年11月11日,「中韓文化交流——第三屆老子文化論壇」在老子故里河南鹿邑縣開幕。本次論壇以「老子文化與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為主題,探討了老子思想的形成及歷史地位、老子生平及行跡、老子文化在國際上的傳播與影響、老子哲學在當代的應用及價值等專題。

故里爭議

太清宮:現存明清時期遺址

該遺址現存有明、清或民國時期修建的太極殿、三聖母殿、娃娃殿等,其餘建築均為2004年後重建。

對於太清宮的歷史,鹿邑的說法與渦陽的介紹大體相同。鹿邑太清宮始建於東漢延熹八年。當時漢桓帝劉志尊老子李耳為道家鼻祖,在其誕生地建「老子廟」以進行祭祀。唐高祖李淵尊老子為李姓始祖,並以「老子廟」為家廟,親赴鹿邑祭拜。唐玄宗李隆基兩度拜謁「老子廟」,更其名為「太清宮」,他還將祭祀老子母親的「李夫人祠」更名為「洞霄宮」。

北宋真宗趙恆即位後,對老子尊崇有加,他在大中祥符七年親赴太清宮,大興土木,進一步擴大太清宮、洞霄宮、明道宮的面積,至此,太清宮的建築規模達到了歷史上的最高峰,至今仍立在洞霄宮前的《先天太后贊》碑,是真宗皇帝親筆所書。此碑高8米、寬2米,重50多噸,為現今中國國內道教同類碑刻之最。

太清宮於唐末毀於兵火,幾成廢墟。宋、金、元時都重修。韓林兒在亳州稱帝,下令拆太清宮之材,運亳州蓋宮殿。明萬曆七年(1579年),再次修繕太清宮。清康熙十七年(1678年),由道聖等人募資重修,七年始成。

近代太清宮又毀於戰亂,現僅存前宮太極殿、後宮三聖母殿、娃娃殿及唐碑一通、宋碑兩通、金碑一通、元碑三通、清碑一通。

明道宮:傳為老子傳道之地

明道宮景區位於鹿邑縣城東北隅,與太清宮東西相望。該景區以紫氣大道為界,分為兩部分,紫氣大道南為弘道苑,北為明道宮

大清光緒版《鹿邑縣誌·古蹟·明道宮》記載:「明道宮在東門內升仙台前,唐名紫極宮」。唐天寶二年(公元743年)為太清壇。到了唐代,隨着皇室對老子尊崇有加,即以老君台為中心,形成規模宏大的建築群,以後歷經宋元明清各代均有增建,可惜又多次毀於兵火戰亂中。

2005年,鹿邑縣委、縣政府依據唐、宋時的規模恢復重建明道宮。[1]明道宮景區占地10萬平方米,建築面積1.5萬平方米。

主要景點有迎禧殿、眾妙之門牌坊、弘道苑、玄元殿、文昌閣、老君台、騰雲閣、弘道苑等建築。其中,老君台2001年被國務院批准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老君台:傳說中的老子升仙處

鹿邑縣明道宮內的老君台,為鹿邑獨有的一大景觀。老君台,為老子修道成仙飛升之地,故初名「升仙台」「拜仙台」。建於漢代,盛於唐代,多次毀於兵亂,後歷代修葺,已有2000多年歷史。台高8.84米,台底面積765平方米。山門下青石台階共32層,加上正殿前一層,恰為33層,正符合老子升33層青天之說。

記者看到,在老君台上還放置着4發炮彈。上面記載,1938年6月1日(農曆五月初四),侵華日軍攻打鹿邑縣城,對老君台進行炮擊,共打13發炮彈,無一發爆炸。見此情景,日軍炮兵個個驚得目瞪口呆,停止了炮擊。這些炮彈是當年日軍炮擊老君台的啞彈。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