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翊衛

翊衛是侍衛官名,隋、唐三衛之一 ,出自《三國演義》。

目錄

基本信息

名稱 翊衛 性質 侍衛官名
出處 《三國演義》 釋義 隋、唐三衛之一

史料記載

《三國演義》第二十二回:"故使從事中郎 徐勛 就發遣操 ,使繕修郊廟,翊衛幼主。" 張銑 注:"翊,輔;衛,護也。"

釋義

侍衛官名。 隋、唐三衛之一。隋禁衛軍的左右衛所領有親衛,與勛衛、翊衛合稱三衛。煬帝先改三衛為三侍,即親侍、勛侍、武侍;後又改為功曹、義曹、良曹。唐沿置,仍稱親衛、勛衛、翊衛,設五府以統之。每府設中郎將、左右郎將。親衛,正七品上,勛衛,從七品上,翊衛,正八品上。三衛共四千九百六十三人。

在朝鮮半島的李朝統治時期,翊衛一般是世子的近衛保鏢,可以享有正品級別的武官,直到李朝滅亡世子翊衛司也就相繼消亡了。

唐初,二品、三品子,補親衛;二品曾孫、三品孫、四品子、職事官五品及孫、勛官三品以上有封爵者及國公之子。補勛衛及論府(指太子左右率府)親衛;四品孫、五品及上柱國之子,補翊衛及率府勛衛;勛官二品及縣男以上或散官五品以上子孫,補諸衛及率府翊衛(按諸衛即除左右衛外的左右驍衛等十四衛,均有左右翊中郎將)。三衛品秩雖低,身份很高,且可由此升遷,為時人所重。後升官漸難,三衛被人視為畏途。

宋仍有三衛官,以外戚及翰林學士,觀察以上子孫補親衛;以勛賢后人及中大夫、團練使以上子孫補勛衛;以卿、監、刺史以上子孫補翊衛。元三衛乃左、中、右三衛,與前朝不同。遼亦有親衛、勛衛、翊衛之名。

明廢。又民國初改清御前大臣為都翊衛使,乾清門侍衛等為翊衛使、翊衛副使,以蒙古王公任之,尋廢。亦泛指衛士。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