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羽脉山黄麻

羽脉山黄麻(学名:Trema levigata Hand.-Mazz.),是榆科山黄麻属植物,小乔木,高4-7(-10)米,或灌木;小枝被灰白色柔毛,老枝灰褐色,皮孔明显,近圆形。叶纸质,卵状披针形或狭披针形,长5-11厘米,宽1.5-2.5厘米。聚伞花序与叶柄近等长;雄花直径略过1毫米,花被片5,倒卵状船形。小核果近球形,微压扁,直径1.5-2毫米,熟时由桔红色渐变成黑色,花被脱落。花期4-5月,果期9-12月。

分布于中国湖北西部、广西(隆林)、四川、贵州和云南。生长于海拔150-2800米的向阳山坡杂木林或灌丛中,或生长于干热河谷疏林中。

羽脉山黄麻萌发力强,是中国干热河谷和韧皮纤维可作绳索、人造棉用。 又是水土流失区的先锋造林树种。

目录

形态特征

小乔木,高4-7(-10)米,或灌木;小枝被灰白色柔毛,老枝灰褐色,皮孔明显,近圆形。叶纸质,卵状披针形或狭披针形,长5-11厘米,宽1.5-2.5厘米,先端渐尖,基部对称或微偏斜,钝圆或浅心形,边缘有细锯齿,叶面深绿,被稀疏的柔毛,后毛渐脱落,近光滑,稀带光泽,稍粗糙,叶背浅绿,除脉上疏生柔毛外,其它处光滑无毛,微被白粉,羽状脉,稀有不明显的基出3脉,侧脉5-7对;叶柄长5-8毫米,被灰白色柔毛。[1] 聚伞花序与叶柄近等长;雄花直径略过1毫米,花被片5,倒卵状船形,外面疏生微柔毛,退化子房狭倒卵状。小核果近球形,微压扁,直径1.5-2毫米,熟时由桔红色渐变成黑色,花被脱落。花期4-5月,果期9-12月。 [2]

主要价值

羽脉山黄麻萌发力强,是中国干热河谷和韧皮纤维可作绳索、人造棉用。 又是水土流失区的先锋造林树种。

产地生境

分布于中国湖北西部、广西(隆林)、四川、贵州和云南。生长于海拔150-2800米的向阳山坡杂木林或灌丛中,或生长于干热河谷疏林中。对土壤要求不甚苛刻,三荒地带(荒山、荒坡和荒摊),沟谷以及陡岩石缝亦能生长,尤在滑坡体仁较为密集;耐旱、耐高温、耐严寒。

繁殖方法

种子采集

坚持就地育苗就地采种要求采集树龄4年以上,树干通直,树冠庞大,长势旺盛的母树子种。羽脉山黄麻种子有边成熟边脱落的特点,采取的方法是,种子基本成熟时,将艳枝切下晒干,抖落得子。经过筛选,去杂去绿。播种前再用水选出沉入底部的子种。

种子处理

在整个育苗过程中,种子处理是关键。羽脉山黄麻种皮坚硬厚实,着腊质,播种前必须经过处理。采取了三种方法进行处理。

温水浸种:用80℃水浸种48小时(隔24小时再用同样水温浸种一次,共浸两次),催芽5天(种子呈现出小白点,农民叫“努嘴”),与草木灰泥合撒播或点播。

硫酸处理:用95%的浓硫酸边淌入边搅半种子,直到浸湿为止。此时开始计算处理时间,在5至10分钟后,及时用清水洗净,晾干,即可播种。

洗衣粉处理:种子与洗衣粉混合,比例为1或2:1,注入80℃热水(水位高出种面),搅拌10分钟左右,让其自然冷却,浸种24小时后洗净晾干,即可播种。

播种方法

一年四季都可播种。在中国东川干热河谷区播种育苗的最佳期是春季或雨水集中的六七月份,当年便可移苗定植。播种量每亩播1.5千克较为适宜,可产苗13万株左右,能供1756亩造林用(株行距3米×3米),播种深度以1厘米为佳。

栽培技术

覆盖:播种后要进行覆盖。第一层盖草,第二层盖地膜,不通风透气,温度经常保持在20℃以上。当幼苗出土时,若天气晴朗,气温高,在这种情况下要及时揭去薄膜,以防幼苗蒸死。当苗高2厘米左右,需逐渐揭去盖草,另搭荫棚,以利幼苗生长。

施肥除草:苗高5至7厘米时,施清粪水1次,粪和水的比例为1:5。约20天后,苗高约10厘米左右时,再轻施一道尿素于根部,用量5千克/亩,施后必须及时灌水,以防烧伤。除草要及时,见草就薅除。在除草的同时进行间苗,原则是间密留稀,间弱留强,培育壮苗。

病虫防治

病害

病虫害防治应以预防为主,综合防治,土洋结合,以达到治早、治少、治了的目的。幼苗期的病害主要是“猝倒病”,病原菌属核丝菌和多种镰刀菌,在阴雨连绵和气温低的条件下最易发病,如果种子、土壤未进行过认真消毒处理,危害特别严重。

防治措施:①普遍喷洒波尔多液(等量式配制,即生石灰1,硫酸铜1,水100),隔日一次,共喷洒两次;②敌克松500倍液,隔日喷洒根部一次,共喷洒两次;③采取土办法防治,生石灰、草木灰(比例2:8)加少量食盐(约占石灰、草木灰重量的1%)拌匀,撒入地表茎基部。上述防治方法效果显著,从发病到彻底控制蔓延,一般5天即见效。

虫害

主要是杂食性的“黄条虫”,既危害幼树,亦危害老龄树(危害茎、叶部分),用苍蝇药喷洒,效果很好。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