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陽關
美陽關是中國古代陸路對外交通咽喉之地,是絲綢之路往西通往金城(今甘肅省蘭州市)必經的關隘。位於陝西省武功縣武功鎮縣城東門外,漆水河東岸,是京城長安(今陝西省西安市)至陳倉(今陝西省寶雞市)官道上的一道重要的關口。西漢置關,因在美陽城(今陝西省武功縣武功鎮)以東,故名。是當時西漢長安通往西域交通的第一道重要門戶。
中文名 美陽關
所屬年代 西漢至宋代
出土地點 陝西省武功縣武功鎮
目錄
歷史記載
漢代,美陽縣有東通武功,西接岐山的大道[1] 。在武功縣西北七里置美陽關,過此關西行經召公官道、建和西龍村到美陽縣。再西經七里橋村入岐山縣境。東漢時期,本縣中部辟一東西大道,西連岐山,東接武功,東漢史學家班固墓位於道南(今扶風縣太白鄉肖家溝北),漢伏波將軍馬援墓在今扶風縣城西七里道南。並有長安到甘肅的大道從渭河沿岸通過。范曄《後漢書·卷四十七·班梁列傳第三十七》中記載,東漢將領度遼將軍梁慬「受詔當屯金城,聞羌轉寇三輔,迫近園陵,即引兵赴擊之,轉戰武功美陽關。」因多次抵禦羌族的入侵,東漢皇帝漢安帝劉祜多次下詔書慰問勉勵,將西方之事委任給他,命他任諸軍節度。司馬光《資治通鑑》記載,東漢末年,中平二年(185年)三月, 韓遂等率領數萬騎兵打着誅殺宦官的旗號入寇三輔,侵逼園陵。漢靈帝遣左車騎將軍皇甫嵩及中郎將董卓征討,都不克,而邊章、韓遂等實力進一步擴大,擁有十萬之眾,天下為之騷動。同年七月,皇甫嵩以無功免歸。八月,朝廷再次命司空張溫為車騎將軍、假節,執金吾袁滂為副,拜董卓破虜將軍,與蕩寇將軍周慎都歸張溫統帥。連同諸郡兵步騎共十多萬人,屯駐在美陽關,來保衛皇家園陵。韓遂也進兵美陽關。張溫、董卓與韓遂等交戰,不利。十一月,在夜晚有流星如火,長達十餘丈,照亮韓遂營中,驢馬都發出叫聲。韓遂、邊章軍對都認為這是不祥的預兆,想要退回金城。董卓聽說後大喜,第二天,便與右扶風鮑鴻等合併進攻,大破韓遂、邊章軍,斬首數千級。韓遂等敗走榆中。張溫於是派周慎率軍三萬追擊,引軍包圍榆中城。而韓遂、邊章分兵駐守葵園峽,反而將周慎軍的糧道截斷。周慎感到恐慌,便丟棄輜重撤走。唐代,是絲綢之路交往的繁榮鼎盛時期。唐王朝則稱當時世界第一發達強盛國家,經濟文化發展水平都居世界前列。這樣,東西方開始通過絲綢之路,以大食帝國為橋樑,官方、民間都進行了全面友好的交往。唐太宗時,高僧玄奘(602—664)由陸路經中亞往印度取經、講學,歷時十六年,所著《大唐西域記》一書,記載了當時印度各國的政治、社會、風土人情,至今仍為印度學者研究印度中世紀歷史的頭等重要資料。他取回佛教經典657部,唐高宗特在長安建大雁塔使其藏經、譯經。由於美陽關是京城長安向西的第一道重要關隘,因而有「大唐第一雄關」之稱。宋代以後,因與西方和陸路交通逐漸衰落,關遂廢圮。在明朝康海《武功縣誌》記載,「美陽故城。在縣西原八里。後漸徙鳳泉東,則今扶風境內也。」據此,在武功縣武功鎮橋東村的東坡附近即為美陽關遺址。
地理位置圖
陝西省咸陽市武功縣龍王廟附近(104省道舊南)
視頻
武功鎮姜嫄水鄉美陽關馬場,你去過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