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索不達米亞平原
美索不達米亞平原
|
|
|
美索不達米亞平原,在兩河流域。是位於底格里斯河、幼發拉底河之間的平原,現今的伊拉克境內,那裡是古代四大文明的發源地之一古巴比倫所在,有高度發達的文明。 兩河流域是世界上文化發展最早的地區,為世界發明了第一種文字楔形文字,建造了第一個城市,編制了第一種法律,發明了第一個制陶器的陶輪,制定了第一個七天的周期,第一個闡述了上帝以七天創造世界和大洪水的神話。為世界留下了大量的遠古文字記載材料(泥板)。
目錄
基本介紹
美索不達米亞分兩個部分,南邊叫巴比倫尼亞,北邊叫亞述。就今天來說,兩河流域相當於今天的伊拉克一帶。
兩河流域文明時代最早的居民是蘇美爾人。他們在公元前4000年以前就來到了這裡。兩河流域的最初文明就是他們建立的。屬於塞姆語系的阿卡德人、巴比倫人(阿摩列伊人)、亞述人以及迦勒底人,繼承和發展了蘇美爾人的成就,使兩河流域的文明成為人類文明史上重要的一頁。其中巴比倫人的成就最大,因此,兩河流域的文明又被稱為巴比倫文明。
兩河流域文明起源於兩河流域南部。這裡是兩河的沖積平原和三角洲,同埃及的尼羅河一樣,兩河也是定期泛濫,時漲時落,只有建設起堤壩溝梁來蓄水排澇,人們才能耕種收穫。兩河流域的居民主要使用牛、驢拉着木犁耕地,最主要的農作物是大麥和椰棗等。
最早農書
古代兩河流域人民編寫了人類歷史上最早的農書《農人曆書》。該書以一個老農民的口氣告訴兒子,應該如何務農及要注意的各種事情。
大約在5000年前,古代兩河流域的居民就開始製作陶器,用於日常生活。古代兩河流域最主要的建築材料是黏土。壘牆、蓋房、鋪路,都使用黏土摻上切碎的麥秸製作的土磚。當年那裡的城市建築物都是用這種泥磚修建的。
蘇美爾人幾乎和埃及人同時發明了文字。他們用削尖的蘆葦做筆,把文字刻在泥胚上,然後把泥胚烘乾,成為泥板。由於這種文字形狀成尖劈形,所以被稱為楔形文字。
文學成就
兩河流域在文學上的主要成就是諺語、神話和史詩。蘇美爾人豐富的諺語有少數被記錄在泥板文書上,其中有的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矛盾和風氣。比如:窮人死掉比活着強」;有的是生活經驗的深刻總結:「鞋子是人們的眼睛,行路增長人的見識」等等。而在兩河流域蘇美爾人的神話中,神也是用了6天創造世界,第7天休息;人的祖先因受了誘惑而犯罪等,這些和聖經有着異曲同工之妙。
地理環境
美索不達米亞絕大部分在西亞東北部。東起伊朗高原西緣,南抵波斯灣,西達敘利亞沙漠,北至亞美尼亞山區。地勢低平,平均海拔200米以下,從北向南傾斜,巴格達以北為上美索不達米亞也叫亞述,地勢略高,丘陵起伏。以南稱下美索不達米亞也叫巴比倫尼亞,地低多湖沼。底格里斯河和幼發拉底河在南部匯合成為阿拉伯河,形成三角洲。兩河流域的平原從西北伸向東南,形似新月,有「肥沃新月」之稱。古時這一地區農業發達,依灌溉之便利,河渠縱橫,土地肥沃。
氣候資料
區東北部山區屬地中海氣候,其餘屬亞熱帶乾旱、半乾旱氣候。年降水量從北部的500毫米,到南部降為不足100毫米。地處地中海與波斯灣之間,又是小亞細亞、伊朗高原和阿拉伯半島的中心地區,是西亞交通要地和各民族交匯的地區。美索不達米亞平原原是波斯灣一部分。由底格里斯河(Tigris)和幼發拉底河(Euphrates)沖積而成。地勢北高南低。北部地勢起伏,南部多沼澤。海拔多在200米以下。氣候乾燥。產椰棗,大麥,玉米等。
歷史起源
亞述帝國
亞述為古代西亞的奴隸制國家。公元前31世紀末,塞姆人的一支在底格里斯河中游建立亞述爾城。前21世紀末,形成階級社會和國家。前8世紀後半期建立了龐大的軍事帝國。前7世紀一度占領埃及。帝國的窮兵黷武和高壓統治,激起了被征服地區的不斷反抗,前612年為米堤亞和迦勒底聯軍攻陷首都尼尼微。前605年赫美士戰役後滅亡
古巴比倫王國
古巴比倫王國。西亞巴比倫尼亞南部奴隸制城邦。以巴比倫城為中心。公元前十九世紀中,阿摩列依人在此建國。史稱古巴比倫王國(約公元前1894~前1595年)。其第六代國王漢穆拉比(約公元前1792~前1750年)先後征服其他城邦,統一兩河流域,建立一個強大的中央集權制國家,成為西亞古代奴隸制國家的典型。所頒《漢穆拉比法典》是古代西亞第一部成文法典。經濟文化高度發展,特別是數學和天文學。漢穆拉比死後,逐漸衰弱,在公元前1595年為赫梯王國所滅。公元前626年,閃米特族的一支迦勒底人占領巴比倫,重建新巴比倫王國(公元前626~前538年)。也叫迦勒底王國。公元前612年與米堤亞聯軍滅亞述,其疆域包括兩河流域的大部、敘利亞、巴勒斯坦以至阿拉伯北部地區。公元前六世紀後半期,國勢強盛。國王尼布甲尼撒二世多次發動對外戰爭,進行擴張。公元前586年,攻占耶路撒冷,滅猶太王國,其疆域包括兩河流域大部,敘利亞和巴勒斯坦等地。以後政變屢起,國勢頓衰。公元前538年為波斯所滅。
楔形文字(cuneiform),來源於拉丁語,是cuneus(楔子)和forma(形狀)兩個單詞構成的複合詞。楔形文字也叫「釘頭文字」或「箭頭字」,古代西亞所用文字,多刻寫在石頭和泥版(泥磚)上。筆畫成楔狀,頗像釘頭或箭頭。約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青銅時代的蘇美爾人用泥板通過圖畫的形式記錄賬目。漸漸的這些符號演化為表意符號,至於那些無法描繪的東西則用任意指定的辦法來表達。而且蘇美爾人還用它來表示聲音,幾個表意字合在一起就可以代表一個複雜的詞或短語,這就使得許多符號都成為多餘。楔形字原來是從上而下直行書寫,後來改為從左而右橫行書寫,於是全部楔形符號轉了90°,從直立變成橫臥。由於右手執筆,從左而右橫寫,楔形筆畫的粗的一頭在左,細的一頭(釘尾)在右。蘇美爾楔形字有意符和音符。經過巴比倫人、亞述人、阿拉米人的使用和改造,成為一種半音節文字。在字母發展史上有所貢獻。楔形符號共有500種左右,其中有許多具有多重含義,其「準確含義」只能根據上下內容來確定,這就使得楔形文字體系比後來的字母文字體系更難以掌握。儘管如此,在兩千年間,楔形文字一直是美索不達米亞唯一的文字體系。到了公元前500年左右,這種文字甚至成了西亞大部分地區通用的商業交往媒介。考古學家發現大批各種楔形文字泥版或銘刻,19世紀以來被陸續譯解,從而形成一門研究古史的新學科——亞述學。
烏爾納姆法典
《烏爾納姆法典》是歷史上最早的一部成文法典。它是古代西亞烏爾第三王朝(約公元前2113-2006年)創始者烏爾納姆頒布的。它適應奴隸制的發展,主要用來保護奴隸占有和私有制經濟,鎮壓奴隸和貧民的反抗。這部法典大部損壞,只剩殘片。[1]
參考文獻
- ↑ 「能源明珠」閃耀美索不達米亞平原,國際能源網2019年1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