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卓瑶
罗卓瑶(英语:Clara Law,1957年5月29日-),1957年5月29日出生于中国澳门,华语影视导演、编剧、制作人。 罗卓瑶于1957年出生在澳门。 她在很小的时候就举家搬往香港,那是在澳门“一二.三事件”发生之后的事。她之后在邻埠长大,并且修读英国文学。 到了1985_年,罗卓瑶从英国的国家电影电视学院毕业,并以她的毕业作品《外国的月亮圆些?》在芝加影展取得银牌奖,再回到香港电台担任制作助理及导演。 罗卓瑶的第一套剧情片是与她生命中另一半一起方令正一起完成的《我爱太空人》(1988。而她的第二套剧情片则是《潘金莲之前世今生》,在银幕上呈现了经典中国小说金瓶梅。之后还有由梁家辉及张曼玉主演的《爱在别乡的季节》。这电影曾赢得1990年义大利都灵国际电影节的评审团特别奖。 她在1992_年的电影《秋月》探讨着在香港偶然相遇的日本男子及香港女学生的希望与恐惧。该电影于世界各地的影展圈中都十分受欢迎,并且夺得了1992年瑞士卢卡洛影展的金豹奖。
之后她又回到文学,以李碧华的小说作品为蓝本,拍出了由陈冲及吴国兴主演的电影《诱僧》。这电影曾于1993年威尼斯电影节中被提名。
到了1994年,罗卓瑶与方令正移居澳洲,也拍出了《浮生》这套关于一个从香港移民到澳洲的家庭如何分崩离析。这电影于1996_年的卢卡洛影展中获得了银豹奖。
另一部罗卓瑶电影《遇上1967的女神》在澳洲内陆及东京拍摄, 于2000年完成。这电影有份角逐威尼斯电影节,其中电影的女主角Rose Bryne获得了最佳女主角奖。罗卓瑶也被提名威尼斯电影节的金狮奖,而电影也获芝加哥国际电影节颁发最佳导演奖。 移居澳洲十年后,罗卓瑶于2004年执导她首部数码纪录片《给阿里的信》。这纪录片是就着当时严峻的澳洲难民而拍成的,是一套完全自资的非牟利电影,由当地的电影圈以赞助、捐赠或无偿工作等的形式支持。电影是讲述一个年轻的阿富汗男孩在澳洲寻求庇护的故事,也有被提名威尼斯电影节。 2009年的电影《如梦》可算是罗卓瑶回归亚洲之作。这个现代爱情故事是关于男主角(吴彦祖饰)如何牺牲一切去寻找纯真爱情。 经过几个作品后, 罗卓瑶为观众带来了很有个人色彩的Drifting Petals_。这电影虽然没有太多资源,但却是充满了对电影那清纯的爱。[1]
罗卓瑶被誉为香港新浪潮第二波的导演,经常拿来与同期的王家卫、关锦鹏做对比,观照他们各自在艺术上的成就。她1988年首次执导《我爱太空人》,编剧是她的丈夫方令正,往后他们一直合作,多是罗卓瑶导,方令正编,情形有点像罗启锐和张婉婷,都是夫妻档。当然,罗卓瑶和方令正的成就,肯定比罗启锐和张婉婷高得多了。
令正早在编写《我爱太空人》前,已经参与几出香港新浪潮重要作品的编剧,如《山狗》(1980)、《烈火青春》(1982)和《杀出西营盘》(1982)。方令正不只当编剧,他也曾导演多部作品,最为出色的是他第一部作品——《唐朝豪放女》(1984)。本文主要不是讨论方令正,故不深入分折《唐朝豪放女》。然而,此片可以说是女性主义的电影读本,与女性主义理论环环相扣,当中主角鱼玄机与侍婢绿翘的关系,更把女性主义的复杂性和限制通盘表现出来。香港电影评论界讨论这片的人并不多,大概因为当年是新浪潮的全盛期,对这等以中国古代为背景的电影还是多有保留。不过从这片中,我们可以管窥罗卓瑶和方令正电影世界中,关于女性命运和中国传统的承继与反思。
1990年代中,罗卓瑶和方令正因不满香港的拍摄环境过于商业化,决定离开香港到澳洲发展,并在澳洲拍下她澳洲的三部曲《浮生》(1996)、《遇上1967的女神》(2000)和《给阿里的信》(2005)(参看Mitchell,2007);也有论者把《爱在别乡的季节》、《秋月》(1992)和《浮生》合成“移民三步曲”(参看Marchetti,2001)。那时节因九七和回归问题,论者都以流卸、移民、后殖民和身份认同等问题观照她的电影,特别是她自身也在流卸迁移,并在两地拍摄相关的影片,故很能拿她的电影作这方面的讨论。[2]
目录
视频
如梦 (Like a Dream) 2009
[Trailer] 爱在别乡的季节 ( Farewell China )
导演: 罗卓瑶 领衔主演: 张曼玉, 梁家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