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羅馬聖母大堂

羅馬聖母大堂是羅馬的天主教堂,建於5世紀上半葉。教皇西克斯圖三世為慶祝以弗所公會議 (431)的勝利而建。為羅馬第一座以聖母馬利亞的名字命名的教堂。

目錄

簡介

羅馬的天主教堂,建於5世紀上半葉。教皇西克斯圖三世為慶祝以弗所公會議(431)的勝利而建。為羅馬第一座以聖母馬利亞的名字命名的教堂。其建築結構為標準的羅馬式長方形大教堂,又是應用古典裝飾藝術的典範。中殿兩排巨大圓柱的頂端採用愛奧尼柱式柱頭,柱頭上面沒採用羅馬式教堂慣用的連拱,而代之以簡樸的柱楣。柱楣上面的牆被刻有凹槽的壁柱分割成塊,窗戶與繪畫錯落安排其上。教堂至今保存着大量鑲嵌畫。因紀念以弗所公會議之故,其鑲嵌畫均以教會和聖母的勝利為主題。聖所內半圓穹窿天花板上的鑲嵌畫今已無存。在聖所上端的拱門上還保存着反映耶穌童年的一組鑲嵌畫,題材取自「偽馬太福音」(亦稱《馬利亞誕生與救主童年》),包括聖母領報、三王朝拜聖嬰、耶穌在聖殿等故事。中殿牆上原有42塊鑲嵌畫,現存37塊,題材均取自《舊約》故事,北牆上的人物為以色列人的先祖亞伯拉罕、以撒、雅各,南牆為摩西和約書亞,說明舊約預示的救贖應驗在基督身上。有的學者認為,羅馬聖母大堂的鑲嵌畫可能以某種聖經古抄本(如5世紀抄本「維也納《創世記》」)的插圖為藍本。

基督教建築

初期基督教建築反映了當時一些奴隸和貧民,早期基督教雕塑,主要表現在紀念死者、寄託對來世希望的石棺雕刻上[1]

基督教於1~2世紀開始流傳。羅馬帝國於313年頒布《米蘭敕令》取得合法地位後,教堂建築逐漸發展起來,羅馬一地就有30餘座。5 至 10 世紀西歐的基督教建築,主要的類型是教堂。早期基督教徒利用羅馬建築作為禮拜儀式之用,沒有固定的教堂型制,其中大部分是將羅馬的巴西利卡改為教堂。教堂平面有圓形和多邊形的。

教會規定:聖壇必須在東端,大門朝西。聖壇為半圓形穹頂所覆蓋,聖壇前設祭壇,祭壇前又增建一橫翼,比較短;與巴西利卡一起形成長十字形平面,稱為拉丁十字,象徵基督受難。一般在巴西利卡前還有一個三面有圍廊的前庭,中央設洗禮池。獨立的鐘樓位於教堂一側,形成完整的群體。這種巴西利卡式教堂[2]是西歐中世紀天主教堂的原型,典型實例是羅馬聖彼得教堂。

參考文獻

  1. 早期基督教美術,豆丁網,2012-08-06
  2. 教堂建築風格簡簡史,搜狐,2019-0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