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氏沼虾
罗氏沼虾(学名: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是长臂虾科、沼虾属动物。体大,最大雄性个体的体长可达400毫米,养殖1年通常可达到150~200毫米。额角长,其长度常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短,末端超出鳞片的末缘,基部具一鸡冠状隆起,末半向上翘上缘具12~15齿,在鸡冠部的齿排列较紧密,末半的齿排列较稀疏。头胸甲与腹部均光滑,无颗粒状突起。第一触角柄刺短小,伸至角膜的中部到末端,约为基节长的1/2.5。第二触角鳞片长约为宽的3倍左右。第三颚足伸至第一触角柄第三节的中部附近。第一对步足腕节约1/5超出鳞片的末端指节稍稍短于掌部。第二对步足两性均左右对称。后三对步足形状相似。第五对步足伸至靠近鳞片的末端附近掌节约为指节长的3.5倍,长节与掌节近等长,约为腕节长的1.7倍。体色呈淡青蓝色并间有棕黄色斑纹,雄虾第二步足多呈尉蓝色。体色也常随栖息水域环境而变化,水域透明度大而变淡;水域透明度小,体色往往较深。
罗氏沼虾从幼虾到成虾阶段生活在淡水中,成熟的亲虾在淡水中交配、抱卵,在咸水中排苗,幼体在咸水中发育。属杂食性动物,不同的生长发育阶段,主要以水生昆虫幼体、小型甲壳类、水生蠕虫、其他动物尸体以及有机碎屑幼嫩植物碎片等为食物。主要分布于孟加拉国、文莱达鲁萨兰国、柬埔寨、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缅甸、巴基斯坦、菲律宾、新加坡、斯里兰卡、泰国。
罗氏沼虾 |
界;动物界 门;节肢动物门 亚门;甲壳动物亚门 纲;软甲纲 |
目录
简介
亦称白脚虾、马来西亚大虾、金钱虾、万氏对虾等,素有淡水
虾王之称。原产地集中在厄瓜多尔沿岸,是世界上养殖量最高的三大虾种之一。其壳薄体肥,肉质鲜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除富有一般淡水虾类的风味之外,成熟的罗氏沼虾头胸甲内充满了生殖腺,具有近似于蟹黄的特殊鲜美之味。每百克虾肉虾肉含蛋白质20.6克,脂肪0.7克,并含有多种维生素及人体必须的微量元素,系高蛋白营养水产品。鲜食可烹调红焖大虾、煎白虾、溜虾段、琵琶大虾、炒虾仁等。加工可制成虾干、虾米等海味品。
形态特征
体肥大,青褐色。每节腹部有附肢1对,尾部附肢变化为尾扇。头胸部粗大,腹部起向后逐渐变细。头胸部包括头部6节,胸部8节,由一个外壳包围。腹部7节,每节各有一壳包围。附肢每节1对,变化较大,由前向后分别为两对触角,3对颚,3对颚足,5对步足,5对游泳足,1对尾扇。成虾个体一般雄性大于雌性,最大个体雄性体长可达40厘米,重600克;雌性体长可达25厘米,重200克。雄性第二步足特别大,呈蔚蓝色。
生长习性
罗氏沼虾是一种生长速度快,食谱广,营养丰富的经济虾类,体型大,最大可40厘米,重600克,原产东南亚一带。池塘养殖虾体多呈灰黄色,不耐低温,生长适宜水温为20~34℃,对水体溶氧量要求较高。 罗氏沼虾为杂食性甲壳动物,偏爱动物性食物,人工饲养的饲料要求粗蛋白含量在37~38%左右,其中动物蛋白质含量约占20%,植物蛋白质占17~18%。刚孵出的罗氏沼虾体长1.7~2.0毫米,经两个月可长至3厘米左右的小虾。放养3厘米左右的虾种,经5个月饲养,平均体重可达30克左右。
生存条件
罗氏沼虾原产于热带、亚热带水域中,其适应的生活水温为24~30℃,当水温下降到16℃时,行动迟缓,逐步死亡。因此在我国适宜的养殖时间只有4~5个月。
罗氏沼虾营底栖生活,喜栖息在水草丛中。一般白天潜伏在水底或水草丛中,晚上出来觅食。摄食的方式主要用2对螯足来捕捉小动物和有机碎屑。罗氏沼虾仅能作短距游泳,主要靠腹部的6对附肢和尾节划动。随着不同的生长发育阶段,它的栖息习性也有所不同,甚至是相反。幼体发育阶段生活在具有一定盐度的咸淡水中,若放入纯淡水中,不久就会死亡。幼体喜集群生活,经常密集于水的上层,有较强的趋光性,但又避开强光和直射光。
产地产季
原产于印度太平洋地区,生活在各种类型的淡水或咸淡水水域,60年代以来,先后移养于亚洲、欧洲、美洲等一些国家和地区。1976年自日本引进我国,主要在南方l0多个省(市、区)推广养殖,以广东发展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