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罗马式建筑

来自 百家号 的图片

本名 罗马式建筑

外文名 Romanesque architecture

别 名 罗马风建筑、罗曼建筑

流行地区 欧洲基督教

性 质 建筑风格流行时间10-12世纪

罗马式建筑:又译作罗曼式(英文:Romanesque architecture)是10-12世纪,欧洲基督教流行地区的一种建筑风格。罗马式建筑原意为罗马建筑风格的建筑,又译作罗马风建筑、罗曼建筑、似罗马建筑等。罗马式建筑风格多见于修道院教堂,是10世纪晚期到12世纪初欧洲的建筑风格,因采用古罗马式的券、拱而得名。多见于修道院和教堂,给人以雄浑庄重的印象。对后来的哥特式建筑影响很大。 [1]

目录

罗马定义

根据牛津英语词典,“罗曼(romanesque)”一词意为“出自于罗马”,最初在英语中用于命名现在被称为“罗曼语”的事物(最早引用于1715年),而在建筑方面则最早在19世纪早期,由法国诺曼底考古学家查尔斯·德·热维尔(Charles de Gerville)或他的同事阿尔西斯·德·科蒙(Arcisse de Caumont)用于描述西欧5-13世纪的建筑,此时很多符合这一描述的建筑仍未明确具体年代。在此之前,法国对西方中世纪宗教建筑大都以“哥特”一词归类,最多也是少数学者加以区分墨洛温风格、卡洛林风格和哥特风格三个阶段,或是早期哥特和晚期哥特亦或重哥特和轻哥特两个阶段。查尔斯·德·热维尔于1818年在致友人的一封信中,提出以法语中的“罗曼(roman)”这一18世纪语言学家用来指代从拉丁语演化而来之语族的称谓概括西方11-12世纪宗教建筑的风格,用意即是以拉丁语和罗曼语族诸语的关系暗道古罗马艺术与罗曼艺术的关系,即后者是前者的一种变体。在英国,“罗曼(romanesque)”一词概括这一建筑风格则于1819年最先出现;德国学者最初则在teutsch、longobardisch和romantische三词间犹豫,到19世纪30年代偏向romantishce一词。

该术语的使用限于10世纪晚期到12世纪,这一单词被用于描述可识别为中世纪的,并且为哥特式作出预示的一种风格,仍然维持了古罗马的圆形拱因而看上去像是罗马传统建筑的一种延续。

“前罗曼式”有时被用于德国在卡洛林王朝和奥托王朝时期,以及伊比利亚半岛的西哥特、莫萨拉布和阿斯图里亚斯在8-10世纪的建筑,同时,“第一罗曼式”被用于意大利北部、西班牙以及一部分法国的建筑,它们既有罗曼式的特色同时又先于克吕尼修道院的影响。

历史

源头

罗曼式建筑是自罗马帝国之后第一种遍及欧洲的独特建筑风格。尽管在十九世纪的艺术史学家印象中罗曼式建筑是罗马建筑的一种延续,实际上在欧洲的大部分地区,罗马的砖石建造技术已经在很大程度上丧失,在更北的地区除了官方建筑外从未采用,甚至在斯堪的纳维亚闻所未闻。即使在罗马这样仍然存留着一些君士坦丁时期的大教堂、可以作为后来建造者的灵感的地方,延续性仍然很小。并非是古罗马建筑,而是6世纪位于拉文纳的八边形拜占庭圣维塔莱大教堂给位于德国亚琛、建造于公元800年左右的查理曼大帝巴拉丁大教堂以启发,并促成了这一西欧黑暗时代的伟大建筑。

继亚琛主教座堂之后不久是一份引人注目的,被称为圣加伦平面的九世纪瑞士手稿,这份手稿展示了一处修道院建筑群非常详细的平面,并标示有各种各样的建筑以及它们的功能。最大的一座建筑是教堂,它的平面是明显的德国式,其中两个尽端均有半圆形壁龛这一布置方式通常在其他地方罕见。教堂的另一个特色是它规整的比例,交叉部塔楼的方形平面为其他部分提供了一个模数,这两处特色在最初的罗曼式建筑、建于1001-1030年的希尔德斯海姆圣米迦勒教堂上也可以看到。

罗曼式建筑也在10世纪的意大利北部、法国的一部分地区以及伊比利亚半岛同步发展,并且要先于后来的克吕尼修道院的影响,这种风格有时候也被称为“第一罗曼式”或“伦巴罗曼式”,其特征为厚重的墙体,缺乏雕刻以及出现富有节奏的装饰性拱(被称为伦巴第带)。

政治

公元800年的圣诞节,致力于恢复旧西罗马帝国、并发起了对古罗马建筑的学习的查理曼大帝在圣彼得巴西利卡由教皇加冕。查理曼的继任者仍统治着欧洲的大部分地区,在政治上独立的国家逐渐显现并最终熔为一体,通过拥戴或挫败,从德意志王国中产生了神圣罗马帝国。1066年诺曼底的威廉公爵对英格兰的入侵见证了城堡和教堂的建设,它们加强了诺曼风格的出现。在这一时期,一些重要的教堂被统治者作为世俗和宗教权力的所在、或者用于加冕和安葬而创建,包括圣德尼修道院、施派尔主教座堂和威斯敏斯特大教堂(那里诺曼教堂如今残存极少)。

当西罗马帝国遗留下来的建筑结构正在陷入衰落,并且其中许多知识和技术已经丢失的时候,在持续更久的拜占庭帝国,砖石穹顶的砌筑以及建筑装饰性细节的雕刻仍未有减退,虽然在罗马灭亡之后其风格发生了较大的演变。君士坦丁堡和东欧的那些穹顶覆盖的教堂深刻影响了一些城镇的建筑,尤其是通过贸易往来和十字军东征。可以证实以上结论的最重要的单体建筑是威尼斯的圣马可教堂,也有很多相比之下不够知名的例子,尤其是在法国,例如圣弗朗特教堂和昂古莱姆主教座堂。

欧洲的大部分地区受封建制度的影响,在这一制度下,农民从地方封建领主手中获得土地使用权并以耕种土地作为服兵役的交换。这种制度的结果是,农民可以被号召起来,不仅是为了解决本地区的争端,也可以在领主的命令下跟随他们穿越欧洲,参加十字军运动。这一发生在1095-1270年的运动带来了大规模的人口迁移,随之亦促使了思想和行业技巧的传播,尤其是那些涉及城堡的修筑、以及因武器供应而需要的金属加工技巧,亦可适用于建筑的组合和装饰。持续的人口,包括统治者、贵族、主教、修士、工匠和农民的迁移,是能够创造一种类同的建造方法和可识别的罗曼式风格(尽管会有地域差别)的一个重要因素。

宗教

11世纪末-12世纪见证了遍及欧洲的教堂数目的空前增长 ,其中大部分建筑得以存留(规模或大或小),包括很多知名的教堂如罗马科斯梅丁的圣玛利亚教堂,佛罗伦萨洗礼堂和维罗纳的圣泽诺大教堂。法国著名的卡昂修道院和修女院以及圣·米歇尔山可以追溯到这一时期,也包括在孔波斯特拉的圣地亚哥朝圣之路上的修道院。在英格兰的27处奠基于古代的主教座堂中,除了修道士从旧塞勒姆迁置的索尔兹伯雷主教座堂(也称新塞勒姆)外都开始于这一时期,并且一些教堂,如坎特伯里教堂是在撒克逊人的教堂旧址上重建而成。在西班牙,这一时期最著名的教堂是孔波斯特拉的圣地亚哥教堂。在德国,很多罗曼式修道院分布在莱茵河及其支流上,著名的有美因茨、沃尔姆斯、施派尔和班贝格等。在科隆这一当时位于阿尔卑斯山脉北侧最大的城市,一个很重要的大城市教堂群大部分完好无损的幸存下来。随着隐修生活在欧洲的传播,罗曼式教堂也在苏格兰、斯堪的纳维亚、波兰、匈牙利、西西里、塞尔维亚和突尼斯涌现,很多重要的罗曼式教堂建于十字军王国时期。

隐修生活

隐修生活这一制度由传教士圣本笃在6世纪确立,这一制度中笃信宗教的人成为修会的成员,他们有着共同的约束和准则,在一个相互依赖的社会中生活,而不是像一群隐士那样接近而实质上相互独立。本笃会士修道院从意大利传播到整个欧洲,并在英格兰一直远远是数量上的最多者,然后是克吕尼修会,熙笃会、嘉尔笃会和奥斯定会。通过与十字军的联合建立了医院骑士团和圣殿骑士团的传教士修会。

修道院有时也会承担主教座堂的功能,有世俗教士组织的主教座堂常常设在居住区内,是欧洲的一个主要权力源头。重要修道院的主教和修士会像贵族一样生活和作为。修道院是种种学习活动的一个主要所在地,班尼迪克曾经要求所有的艺术都应该在修道院中传授和练习,书籍均在修道院内手抄,且在修道院外会读写的人极少。

在法国,勃艮第是隐修生活的中心。庞大而有权势的克吕尼修道院对其他修道院的布局和教堂的设计有持久的影响力。遗憾的是在克吕尼很少有修道院教堂幸存,963年以前重建的“克吕尼修道院二世”已经完全不复存在,但建于1088–1130年间的“克吕尼修道院三世”,这座直到文艺复兴时仍然是欧洲最大的建筑,我们对它的设计有一个不错的印象。然而位于图卢兹,建于1080-1120年的圣塞尼教堂仍然保存完好,并以它模数化的形式、庞大的外观,以及简单的拱形窗这一母题的重复表现了罗曼式建筑设计的规律性。

朝圣和十字军东征

十字军东征意图从伊斯兰手中夺取巴勒斯坦圣地的控制权,其影响之一是激发了大量的宗教狂热,相应的产生了大量的建设计划。基于稳妥的回报,欧洲的贵族通过新建教堂或扩建旧教堂来感谢上帝。同样的,对于那些未从这一运动中归来的人,其家庭也通过这项具体的工作适宜的表以纪念。

十字军东征导致了大量来自圣人和使徒的圣物混在其他物品中转移,很多教堂,如佩里格的圣弗朗特教堂拥有来自本地的圣人,然而其他的一些,最著名的如孔波斯特拉的圣地亚哥,宣称存有遗骸并供养某位有影响力的圣人,在这里是十二使徒之一(即圣雅各伯)。这座位于加利西亚(现在的西班牙)西端的城市成为了欧洲一个最重要的朝圣地。朝圣热潮的兴起对教堂的空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很多朝圣者在圣詹姆士殉道之路(或称朝圣之路)上徒步旅行,其中很多人视赤足行走为苦修的标志。他们沿着穿越法国的四条主要线路前进,为了这场旅行在瑞米耶日、巴黎、韦兹莱、克吕尼、阿尔勒和瑞士的圣加仑集聚,穿过比利牛斯山的两座关隘后,汇合成一股横穿西班牙西北的洪流,途中他们会受到归来的朝圣者的激励。在每一条线路上的修道院(例如穆瓦萨克、图卢兹、龙塞斯瓦列斯、孔克、里摩日和布尔戈斯)均为这股人流提供所需,并因经过的贸易而变得更加富有。在贝里省的圣伯努瓦迪索便是一座典型位于朝圣之路上的教堂。

参考来源

  1. 罗马式建筑, 豆瓣电影, 2020-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