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内容简介

俄国作家屠格涅夫的长篇小说《罗亭》描写了一个受过良好教育,善于思索满怀理想的青年罗亭,缺乏必要的实践生活的勇气和能力,当纯洁勇敢的姑娘爱上他时,他却顾虑重重,临阵脱逃,可谓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


《罗亭》反映了在此以前尚未有人反映过的19世纪40年代俄国现金贵族知识分子的生活。

作品描写的主人公罗亭出身于破落的贵族之家,接受过大学教育,又曾到过国外游历,热爱自由,且能言善道,向往追求理想的生活、事业和爱情。但他却是“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虽追求尝试许多,但却屡屡失败,一事无成。他赢得了单纯善良的姑娘娜塔莉亚的芳心,却屈服于娜塔莉亚母亲的意志而放弃了幸福。至后来他曾创办多种事业,却都以失败而结束。之后,他一直过着贫困潦倒与漂泊的生活。

小说结尾写道:“愿上帝帮助所有无家可归的流浪者!”1860年作者又给《罗亭》作了补充:后来他在1848年的巴黎巷战中阵亡,临死时手里还握着一面红旗。

作品以罗亭与娜塔莉亚的爱情为主要线索,以各种人物的对话、观点、评价为辅助线索,情节单纯明了,生动鲜明展示了主人公罗亭的性格特征。

小说通过对拉松斯卡娅、皮加索夫以及罗亭后来相随的那个爱好科学的先生的描写,展示了19世纪40年代贵族地主保守、庸俗、无聊、反动的生活,同时,通过描写波克尔斯基和罗亭,使读者看到了19世纪40年代贵族知识分子的活动。

1856年初,屠格涅夫发表了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罗亭》,立即引起了社会和文坛的强烈反响。车尔尼雪夫斯基在谈到《罗亭》时指出,“他(指罗亭)身上的一切——从他的思想到他的行动,从他的性格到他的习惯——都是新颖的。”而涅克拉索夫则称,“罗亭给读者留下极其强烈、有益的印象,很长时间以来,没有一部俄国小说给人留下这样的印象了。”“屠格涅夫已经开始了创作活动的新时期,他的才华获得了新的力量……”

作者简介

伊凡谢尔·盖耶维奇·屠格涅夫(俄文名:Иван Сергеевич Тургенев,18181883),19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罗亭》、《贵族之家》、《前夜》、《父与子》、《处女地》,中篇小说《阿霞》、《初恋》等。 屠格涅夫出生在奥廖尔省一个贵族家庭,但自幼厌恶农奴制度。曾先后在莫斯科大学、彼得堡大学就读,毕业后到柏林进修,回国后和别林斯基成为至交。从1847年起为《现代人》杂志撰稿,出于自由主义和人道主义的立场反对农奴制。屠格涅夫在大学时代就开始创作,1847~1852年陆续写成的《猎人笔记》是其成名作,主要表现农奴制下农民和地主的关系。 该作品反农奴制的倾向触怒了当局,当局以屠格涅夫发表追悼果戈里文章违反审查条例为由,将其拘捕、放逐。在拘留中他写了反农奴制的短篇小说《木木》。19世纪50至70年代是屠格涅夫创作的旺盛时期,他陆续发表了长篇小说:《罗亭》(1856)、《贵族之家》(1859)、《前夜》(1860)、《父与子》(1862)、《》(1867)、《处女地》(1859)。从19世纪60年代起,屠格涅夫大部分时间在西欧度过,结交了许多作家、艺术家,如左拉、莫泊桑、都德、龚古尔

内容预览

那是个静谧的夏天早晨。太阳已经高悬在明净的天空,可是田野里还闪烁着露珠。苏醒不久的山谷散发出阵阵清新的幽香。那片依然弥漫着潮气,尚未喧闹起来的树林里,只有赶早的小鸟在欢快地歌唱。缓缓倾斜的山坡上,自上到下长满了刚扬花的黑麦。山顶上,远远可以望见一座小小的村落。一位身穿白色薄纱连衣裙,头戴圆形草帽,手拿阳伞的少妇,正沿着狭窄的乡间小道向那座村庄走去。一名小厮远远跟在她后面。 她不慌不忙地走着,好像在享受散步的乐趣。环顾四周,茁壮的黑麦迎风摇摆,发出轻微的沙沙声,起伏的麦浪不断变换着色彩,时而泛起阵阵绿波,时而涌出道道红浪。高空中,云雀在施展银铃般的歌喉。少妇是从自己庄园里出来,正要到离她家不过二里地的那个小村庄去。她 …… [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