缸瓦窑遗址
缸瓦窑遗址,位于内蒙古赤峰市西南六十公里(松山区)的缸瓦窑村,也称“赤峰窑”或“赤峰缸瓦窑”。规模很大,东西长约1500米,南北约1000米,是辽国最大的瓷窑。在该窑址已发现了20多座马蹄窑和1座龙窑。所烧器物有白瓷、白地黑花、三彩及色陶器。[1]
缸瓦窑遗址出土有带“官”字铭文的窑具,证明为辽代官窑。所烧器物有白瓷、白地黑花、三彩及色陶器。以白瓷为主,器皿有杯、碗、盘、碟、壶和罐;三彩陶器以印花盘为多,黄釉有鸡冠壶和凤首瓶。
赤峰辽应历九年(959)驸马墓出土的白瓷带“官”字铭文盘碗,就地理方位及胎釉特征看,是缸瓦窑产品。 1996年窑场遗址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录。
目录
历史沿革
马蹄窑用耐火砖砌成,由火膛、窑床、烟囱组成,每个烟囱有2个长方形的烟孔,窑门呈八字形,朝向东北,窑床为长方形,南北长1.74米,东西宽2.34米,各窑大小相若。
龙窑外用石块、内用耐火砖砌成,南高北低,沿山坡顺势而下,烟囱在窑的南端,窑北开八字形窑门。窑具有瓷胎和粗渣胎二种,瓷胎窑具有碗形带孔、钵状和筒形三种匣钵。窑具有线轴形、三爪形和三岔形三种支钉,不规则饼状和球状垫具,圆环形支圈和研磨工具。 粗渣胎窑具有垫饼、垫球、窑柱和研磨工具等。值得一提的是,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曾出土过带“官”字款的匣钵和“官”、“新官”款的窑柱。此外,还出土过划有契丹文款的窑柱。
代表作品
白釉黑彩罐:高18.5厘米,口径19.7厘米,足径15.8厘米。胎质白而微黄,粗糙坚硬,敷白色化妆土,外罩白釉。罐口沿外卷成唇状,短颈、圆腹、平底。肩部划双弦波纹一圈,腹上部刻划缠枝牡丹纹,且填黑彩作地,三大朵盛放牡丹枝繁叶茂,充满勃勃生机,上下各饰弦纹一道。这是辽器典型风格,稳重而豪放,富有民族风情。此器堪称赤峰缸瓦窑代表之作。
赤峰窑白釉剔花梅瓶:高42.5厘米,腹径19厘米,口径7.2厘米,底径10厘米。现藏首都博物馆。此瓶胎为淡黄色,施有白色化妆土,釉色微黄。小口外卷成唇,短颈,丰肩,斜腹,往下渐收,外撇小平底,圈足。肩至腹部刻划黑地白花图案,花纹为四叶牡丹和缠枝牡丹,花朵丰满,剔花刚劲有力。下腹刻划一圈线条简洁流畅的复瓣仰莲。整个器形及装饰皆精致优美,为辽瓷中之珍品。
主要分类
缸瓦窑所烧瓷器品种较多,以烧白瓷为主,粗白瓷尤多,并烧三彩器、仿磁州窑的瓷器和大量的缸胎茶末釉、黑釉瓷器。各种产品分窑烧造,马蹄窑以烧白瓷为主,兼烧单色、三彩釉陶和仿磁州窑瓷器及各色品种的小玩具等。龙窑则主要烧制黑釉和茶末釉等大型粗缸胎容器。
白瓷以杯、碗、盘、瓶、罐、壶类居多,也有少量的玩具,白瓷有粗精之分,以粗白瓷为大宗。粗白瓷,胎多灰白或黄白色,胎质较粗涩坚硬,颗粒较大,常含黑或灰色的杂质,均施白色化妆土,多罩半釉,釉色有粉白、牙白、黄白、灰白等色,常有流釉现象,积釉厚处或泛青或泛黄,且有小开片,多素面无纹,仅少数刻划粗犷豪放的花卉。
盘、碗类圆器采用叠烧法装匣内烧造,故其产品器内底和圈足常留有渣垫痕。精白瓷胎质细白坚硬,瓷化程度很高,釉面洁白光润,器形规整,制作精工,可与定窑白瓷媲美,可能采用一件一匣钵的方法烧造。盘、碗类圆器也有用垫环在匣钵内覆烧或挂烧的。装饰多采用雕、刻、划、印等技法饰以转轮菊、牡丹、朵莲莲瓣、飞凤等花纹。
出土器皿
仿磁州窑的产品有白釉绘黑花、白釉绘褐花、白釉剔划花、白釉刻花、白釉剔粉、白釉剔花填黑彩等品种,多为瓶、罐类器,一般器形较大,但也有一定数量的人物和骑士、牛、马、羊、骆驼、熊、狮子、围棋子、象棋子等小玩具。这类产品皆为灰白色或黄白色瓷胎,质粗硬而干涩,颗粒较大,上白色化妆土,施釉多至足际。白釉绘花器和小件玩具多施半釉。釉呈牙白或牙黄色,釉乳浊而不透明,剔划花者多施透明釉,釉面温润,胎体厚重。圆器类皆用叠烧法,数件相叠,上下之间隔以渣垫入匣钵装烧故大件器物内底和足根,小件器物的足根均有渣垫痕迹。白釉绘花器常绘圆形小斑点组成某种简单图案,也有绘弦纹或线纹的。
玩具类一般都是根据需要用黑彩加以点缀。瓶、罐类器常绘折枝菊等花卉。剔划花(包括填黑的)常饰折枝牡丹、缠枝牡丹、芍药,并配以水波、莲瓣、小型双叶牡丹、芍药、莲瓣等辅助纹饰。白釉刻花器以盆为主,多刻折枝牡丹或双叶牡丹类花纹。
茶末釉产品均为大器,以鸡腿坛为多,亦有少量的缸、瓮,均是灰青或灰褐色缸胎,胎质粗硬,施茶末釉,有的釉色泛黄,有的泛绿,釉浑浊而温润,偶有流釉,多施釉至足际,缸、瓮类器口唇和底足无釉,叠烧而不用窑具支垫。鸡腿坛或口沿或肩部无釉,上下叠烧,垫以渣饼,为防止入窑或烧制过程中倾倒,常在肩部隔以线轴状支烧具。缸、瓮类除制作过程中留下的旋胚痕外,一般不作任何装饰。鸡腿坛也多不装饰。
少数则在肩部划文字,有契丹文,亦有汉字,内容是制作时间(契丹年号)和制作者的姓,亦有划朵花或在下腹部划契丹人物图案的。酱釉瓷主要是罐、瓶、碗之类的器物,瓷胎半釉,胎质灰白或黄白,粗而坚硬,釉多闪墨绿或棕色,罐底和碗内外底均有渣垫痕,可知碗类亦是采用叠烧法烧制,一般都不加装饰。
彩釉陶器
釉陶器类有单色釉陶器和三彩釉陶器。单色釉陶器中有绿釉、黄釉和少量白色釉器,器形有壶、碗、碟、盘、长颈瓶。三彩釉陶器主要有海棠盘、花式碟、方蝶、圆盘、高座盘、埙、砚、持壶、碗等,多为契丹风格的器物。这种釉陶器的胎质多为砖红、粉红或黄白色,上白色化妆土,挂半釉。
釉面光洁艳丽。圆盘、碗、瓶类为拉坯成型,海棠盘、花式碟、方碟等为模印成型,持壶、砚滴等均为合模(即模印后黏合)而成,用三爪支钉=钉尖朝下、平面朝上隔垫叠压支烧,因此,常在器物的内底或口沿内留有“品”字形排列的3个极细的支钉痕。
单色釉器采用蘸釉法上釉,三彩则采用刷釉随类施彩的办法上釉挂彩。装饰多用印、绘、贴、塑等技法。纹饰内容有水波三花、游鱼戏莲、水波莲花、牡丹双蝶、朵莲、成朵的牡丹,边饰多为流云、唐草等。 此外,缸瓦窑还烧制缸胎琉璃建筑陶瓷,主要是板瓦和建筑构件,施黑釉、墨绿或黄釉。瓦缸窑始烧于辽代早期,元代停烧。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