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縮龍成寸,寓美於丑 ——淺議盆景藝術(華章)

縮龍成寸,寓美於丑 ——淺議盆景藝術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縮龍成寸,寓美於丑 ——淺議盆景藝術中國當代作家華章寫的散文。

目錄

作品欣賞

縮龍成寸,寓美於丑 ——淺議盆景藝術

盆景藝術是一門綜合藝術,是以植物、石料、土壤、水體為材料,盆、幾架等為配景,融文學、美學、植物栽培學、植物形態學、植物生理學以及園林藝術和植物造型藝術為一體,經藝術加工,在有限的空間中濃縮而成的自然奇觀異景。盆景之妙,在於縮龍成寸,寓美於丑。

一盆之景,「籠天地於形內,挫萬物於咫尺」,顯天然野趣,妙趣橫生,實在是一種大雅。你看:小樹未盈尺,得見冠成蔭;樹樁寸根密,根蟠葉亦茂;石立盆盎中,突兀又幽寂。蟠梅,寸枝三彎,氣勢從千折;山水盆景,一勺之水,顯萬里湖海之壯,峰石兀立,顯山川之壯麗。甚至,一石立盆,成千仞之勢,獨石成景。精緻的盆景,一盆一景一世界,在有限的空間中盡顯山水花木的精神品格和風情韻致,把觀賞者帶入了一種深邃幽遠,如痴如醉的意境之中。

繪畫僅是平面藝術,而盆景則是三維空間的立體藝術,活的立體山水畫。

幾架之上,盆缽之中,一撮之土,栽綠松半尺,技干虬曲,提根露爪;取石入盆,沉泥上,點綴成山,剪苔鋪翠,汲水成溪,丘壑在望,山水相映,亭台舟橋,童叟立柴門。這難道不是微型的山間景色,立體的山水畫嗎?

這立體的山水畫,雖咫尺之間,卻讓人「望中疑在野,幽處欲生雲」(杜甫),給人以「咫尺之內能瞻萬里之遙,方寸之中乃辨千尋之峻」的藝術感受;雖咫尺之間,卻讓你在不同的視距、視野和視角中,游目馳懷,移步重看又改容,體味出不同視角中的意境之美,讓您應物象形,心與物相隨,頓生詩情畫意。

中國的各類藝術,都以創造境界為上乘,追求氣韻生動為目標。盆景藝術也不例外。盆景作為植物造型藝術,深受謝赫「繪畫六法論」的影響,是中國山水畫畫理中「師法自然」,「外師造化,中得心源」;「境由心造」,「意在筆先」;應物象形」,「形神兼備」;「格調高遠」,「氣韻生動」等理念的綜合體現。這些理念,這些中國文化的藝術底蘊,通過「窮理」、「立意」、「布勢」、「布局」、「透視」、「蟠扎」、「修剪」、「形態」,淋漓盡致地展現了出來。

窮理,就是要精通自然之理,師法自然;就是要精通繪畫之理,妙極自然。

立意,就要立萬象於胸懷,借景言志,借物抒情,景有盡,而意無窮,將自己的情感、美學意蘊和精神追求寄寓其中,展個性之魅力。

布勢,就是氣、勢相生,氣、脈不斷,使所造之景,通過體勢,譬如,雄奇、奔放、蜿蜒等,生成一種環環緊扣,若斷若續,若即若離,一氣呵成的運動氣勢。

布局,就是要把山的高低、樹的參差、岸的曲折、坡的陡緩、水面的狹闊及其相互間的疏密、虛實、遠近、動靜等關係,處理得當,恰到好處地表現出來,形成形神兼備,氣韻深遠,淋漓盡致的自然風采,營造出一種神韻的意境。

透視,就是要符合中國山水畫散點透視之畫理。山水盆景要符合中國繪畫中的「三遠法」:自山下仰望山巔,高峰林立,遠而且高;自山前向山後望去,曲徑通幽,別有洞天;自近山望遠山,飄飄渺渺,空闊無邊。無論從哪個角度去看,空間位置都要主次分明,主賓適宜,層次清晰,尺度合理,疏密得當,錯落有致,不侷促,不迫塞。

蟠扎,就是通過粗扎細綁,讓「枝無寸直」,寸枝三彎。使枝條彎曲稀疏適宜,造型雅致;枝葉均勻得當、高低有致,形成氣勢。

修剪,就是憑手中之剪,修得主與賓、開與合、虛與實、剛與柔、奇與正、動與靜,關係得當又極具神韻,弄得山嶺峰巒起伏跌宕,山路水道迂迴曲折。修、剪全憑一個「巧」字。這「巧」,卻是情感、美學、意蘊和精神的高度體現。

形態,就是窮理、立意、布勢、布局、透視、蟠扎、修剪之後,將自然狀態升華為藝術形態。這最終形成的藝術形態,是創作者文化修養,美學理念,植物栽培技術和植物形態學、植物生理學知識高度交融凝結後生成的藝術結晶。因此可以說,盆景是藝術和技術的聯姻。

盆景的「意境」,全在創作者窮理、立意後,通過布勢、布局、透視、蟠扎、修剪之後,刪繁就簡,挑出那些表明特徵的東西,對於特徵變質的部分加以修正,對於特徵消失的部分加以改造,最終成就在「形態」之中,生成「淵然而深的靈境」,「代山川而立言」。

經過幾千年的發展衍化,中國的盆景藝術形成了樹樁盆景和山水盆景(盆面上有水而無陸地的稱水盆景,以白石子或砂代水的為旱盆景)兩大類,八大流派。即,揚派、嶺南派、川派、蘇派、海派、湖北派、福建派和浙江派。

八大流派,各有特色,手法各異,但「師法自然」的理念相同,「妙極自然」的藝理相通。我特別注意了它們所造「形態」中共有的「丑」。因為,盆景之美在於「縮龍成寸」後的「寓美於丑」,各大流派無不如此。

「寓美於丑」是一種美學理念。中國賞石文化中瘦、透、漏、皺的賞石標準,戲劇中的臉譜,某些地方劇的唱腔,中國戲劇中的丑角,禪畫中的人和物,肖像漫畫,甚至木質拐杖,無不體現出「丑」之美。這種「丑」,是一種審美存在,它所表現出的美學理念,被引入到了盆景藝術之中。鄭板橋在談到石之丑時說:「一丑字則石之千姿百態皆從此矣。」同樣,一個「丑」字,則使盆景藝術千姿百態,傳神約形。從這種意義上講,沒有「丑」,就沒有盆景藝術。

這種「丑」,主要體現在樹樁盆景中。選材,多為松、柏、梅。通過蟠扎、修剪、人毀,有意造成斷枝殘臂,或造成植物枝幹歪、扭、斜、垂、皺,甚至通過蟲蛀使部分枝幹千瘡百孔,或枯死或枯枝縱橫。生成歪中有雅,扭中有致,斜中有韻、皺中有媚,瘦中有韌,枯中有剛的清雅感,滄桑感,悲壯感,抗爭感,醉態感,節奏感,形成超越自然之丑的大醜。這大醜,展示的是中國文化崇尚的另一種美:一種不屈不撓的美,一種旺盛生命力的美,一種殘缺的美,一種積極向上的美,一種發人深思的美,一種激勵人心的美,一種讓人幽默愉悅的美,一種讓你有所感悟的美,一種令你醉倒的美。

盆景藝術,將中國古代美學理論中的淒楚之美,「丑」之美,表現到了極致寓美於丑,大美於丑。因此,欣賞盆景藝術,善於從「丑」中找「美」,才能得其三味。[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