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萼梅
綠萼梅 |
中文學名:綠萼梅 拉丁學名:Armeniaca mume Sieb. f. 別稱:綠萼 門:被子植物門 綱:雙子葉植物綱 目:薔薇目 科:薔薇科 屬:杏屬 |
綠萼梅(學名:Armeniaca mume Sieb. f. viridicalyx (Makino)T. Y. Chen):小喬木,高4-10米;樹皮淺灰色或帶綠色,平滑;小枝綠色,光滑無毛。葉片卵形或橢圓形,葉邊常具小銳鋸齒,灰綠色。花單生或有時2朵同生於1芽內,香味濃,先於葉開放;花梗短,花萼為綠色;花瓣碟形,花色潔白,香氣濃郁,有單瓣、重瓣和復瓣之分;花萼綠色,萼筒寬鐘形,萼片卵形或近圓形,先端圓鈍。[1] 是梅花名品,也是最有君子氣質的梅花。已有數十個品種,如大花綠萼、單瓣綠萼、錦葉綠萼等。果實近球形。花期冬春季,果期5-6月。多用於園林觀賞,也可用於中藥材。
目錄
形態特徵
綠萼梅俗稱綠梅,因萼綠花白、小枝青綠而得名。它屬於梅花品種分類系統中的真梅系直枝梅類綠萼型,是梅花品系中的佼佼者。
(原變種)小喬木,稀灌木,高4-10米;樹皮淺灰色或帶綠色,平滑;小枝綠色,光滑無毛。葉片卵形或橢圓形,長4-8厘米,寬2.5-5厘米,先端尾尖,基部寬楔形至圓形,葉邊常具小銳鋸齒,灰綠色,幼嫩時兩面被短柔毛,成長時逐漸脫落,或僅下面脈腋間具短柔毛;葉柄長1-2厘米,幼時具毛,老時脫落,常有腺體。
花單生或有時2朵同生於1芽內,直徑2-2.5厘米,香味濃,先於葉開放;花梗短,長約1-3毫米,常無毛;花萼通常紅褐色,但有些品種的花萼為綠色或綠紫色;萼筒寬鐘形,無毛或有時被短柔毛;萼片卵形或近圓形,先端圓鈍;花瓣倒卵形,白色至粉紅色;雄蕊短或稍長於花瓣;子房密被柔毛,花柱短或稍長於雄蕊。
果實近球形,直徑2-3厘米,黃色或綠白色,被柔毛,味酸;果肉與核粘貼;核橢圓形,頂端圓形而有小突尖頭,基部漸狹成楔形,兩側微扁,腹棱稍鈍,腹面和背棱上均有明顯縱溝,表面具蜂窩狀孔穴。花期冬春季,果期5-6月。2n=16,24。
落葉小喬木,高達10米。樹幹紫褐色,多縱駁紋。常有枝刺,小枝綠色或以綠色為底色。葉廣卵形至卵形,先端長漸尖或尾尖。早春2-3月先葉開花,花着生於一年生枝的葉腋,單生或兩朵簇生,單瓣或重瓣,有暗香。核果球形,一側有淺槽,被毛,6月果熟,熟時黃色。小枝青綠無紫暈。
主要品種
花單瓣、復瓣或重瓣,白色或初開時為淡綠色,萼綠色,小枝青綠而無紫暈。 主要品種:李花綠萼、變綠萼、台閣綠萼、長蕊綠萼、二綠萼、復瓣綠萼、六綠萼、小綠萼、金錢綠萼、米單綠、長蕊單綠、單瓣綠萼、早花綠萼、錦枝綠萼、錦葉綠萼、晚綠萼、久觀綠萼、異味綠萼、復瓣綠萼、月桂、月影、一重綠萼、大輪綠萼、豆綠、梅山綠萼、長絲綠萼、大花綠萼、台閣綠萼、錦葉晚綠等。
生長習性
喜光,宜陽光充足、通風良好的環境。過陰時樹勢衰弱,開花稀少甚至不開花。喜溫暖氣候,但耐寒。喜較高的空氣濕度,有一定的抗旱性,對土壤的要求不嚴,但喜濕潤而富含腐殖質的沙質壤土,土質黏重,土質黏重、排水不良時易爛根死亡。 綠萼具有自己的特點。梅花的常見蟲害及病害在宮粉梅、硃砂梅上較易發生,而在綠萼梅上發生較小。另外,由於綠萼梅生長健壯、新枝粗壯、葉芽飽滿,故芽接的成活率遠高於其他品種,但是,綠萼梅也有其不足之處,就是花蕾抗凍性差,所以在寒潮來臨要注意防寒護蕾。
分布區域
繁殖方式
最常用地是嫁接法,其次為扦插、壓條法,最少用地是播種法。嫁接時可用桃、山桃、杏、山杏及梅的實生苗等作砧木。
嫁接
砧木南方多用梅和桃,北方多用杏、山杏或山桃。梅共砧表現良好,尤其用老果梅樹篼嫁接成古梅樁景,更加適宜。嫁接方法通常用切接劈接、舌接、腹接和靠接,一般在春季砧木萌動後進行。腹接也可以在秋天進行。靠接一般以果梅老蔸與梅花幼樹相接,春、秋季均可進行。芽接多於6-9月進行,一般進行盾狀芽接。
扦插
適用於較易生根的品種,如硃砂、宮粉、綠萼、骨里紅、素白台閣等。硬枝扦插在11月落葉後進行,選幼齡母株上當年生壯枝,剪成長10-15厘米長,基部切口用1000-2000毫克/升吲哚丁酸浸泡5-10秒,然後插於消過毒的砂質土壤中,扦插深度為穗長的2/3.插後澆透水,用小拱棚覆蓋保溫,翌年3月可生根發芽。嫩枝扦插一般於4月底至5月進行,插穗選當年生帶踵枝,長10-15厘米,用ABT-1長根粉50毫克/升浸20分鐘,間歇噴霧,生根快,成活率高。
壓條
普通壓條一般於冬季休眠或早春進行,將1-2年生根際萌發的枝條,用利刀環割1厘米左右寬,埋入土中3-4厘米,覆土後加磚塊鎮壓,保持土壤水分,秋後即可割離,另行分栽。空中壓條通常在繁殖大苗進採用,一般在早春萌芽前或在夏季新梢成熟後進行,剝去1厘米左右寬的一圈皮層,用塑料薄膜卷的圓筒套住刻傷口,在其下端2厘米處紮緊,填入適量消過毒的培養土,使枝條與土密接,上面再用繩子捆住,壓條生根後於秋季在塑料薄膜下端剪下,去掉塑料薄膜後帶土栽入盆中。
播種
主要在培育新品種或砧木時採用。種子6月成熟,採收後將種子晾乾,播種分春播和秋播。一般北方氣候較為寒冷,以春播為主,將種子用濕沙層積,在春分前後播種。南方氣候溫暖潮濕,以秋播為好。播種3-4年後,實生苗開花,7-8年後,達盛花期。
栽培技術
土壤
栽植在南方可地栽,在北方寒冷地區則應盆栽室內越冬。在落葉後至春季萌芽前均可栽植。為提高成活率,應避免損傷根系,帶土團移栽。地栽應選在背風向陽的地方。盆栽選用腐葉土3份、園土3份、河沙2份、腐熟的廄肥2份均勻混合後的培養土。栽後澆1次透水。放庇蔭處養護,待恢復生長後移至陽光下正常管理。
溫度
光照與溫度喜溫暖和充足的光照。除杏梅系品種能耐-25℃低溫外,一般耐-10℃低溫。耐高溫,在40℃條件下也能生長。在年平均氣溫16-23℃地區生長發育最好。對溫度非常敏感,在早春平均氣溫達-5-7℃時開花。
水肥
澆水與施肥生長期應注意澆水,經常保持盆土濕潤偏於狀態,既不能積水,也不能過濕過干,澆水掌握見干見濕的原則。一般天陰、溫度低時少澆水,否則多澆水。夏季每天可澆2次,春秋季每天澆1次,冬季則干透澆透。施肥也合 理,栽植前施好基肥,同時攙入少量磷酸二氫鉀,花前再施1次磷酸二氫鉀,花施1次腐熟的餅肥,補充營養。6月還可施1次複合肥,以促進花芽分化。秋季落葉後,施1次有機肥,如腐熟的糞肥等。
剪枝
整形修剪地栽梅花整形修剪時間可於花後20天內進行。以自然樹形為主,剪去交叉枝、直立枝、乾枯枝、過密枝等,對側枝進行短截,以促進花繁葉茂。盆栽梅花上盆後要進行重剪,為製作盆景打基礎。通常以梅樁作景,嫁接各種姿態的梅花。保持一定的溫度,春節可見梅花盛開。若想「五一」開花,則需保持溫度0-5℃並濕潤的環境,4月上旬移出室外,置丁陽光允足、通風良好的地方養護,即可「五一」前後見花。
控花
花期控制盆栽梅花一般為家庭觀賞。冬季落葉後置於室內,溫度保持在0-5℃,元旦後逐漸加溫至5-10℃,並日充分接受光照,經常向枝條噴水,水濕應與室溫接近。
藥用價值
【性味】:酸澀,平。
①《綱目》:微酸,澀,無毒。
②《百草鏡》:性寒。
③《食物宜忌》:味酸,澀,性平。
④《飲片新參》:苦微甘。
【歸經】:《本草再新》:入肝、肺二經。
【入藥部分】:為薔薇科植物梅的花蕾。
功效與作用
舒肝,和胃,化痰。治梅核氣,肝胃氣痛,食欲不振,頭暈,瘰癧。
①《本草原始》:清頭目,利肺氣,去痰壅滯上熱。
②《百草鏡》:開胃散郁。煮粥食,助清陽之氣上升。
③《綱目拾遺》:安神定魂,解痘毒。
④《飲片新參》:紅梅花清肝解郁,治頭目痛;綠萼梅乎肝和胃,止脘痛,頭暈,進飲食。
綠萼梅附方
①治咽部梗塞感(但無陽性體徵):綠萼梅二錢,橘餅二個。煎服。(蘇醫《中草藥手冊》)
②治唇上生瘡:白梅瓣貼之,如開裂出血者即止。(《赤水玄珠》)
③治瘰癧:雞蛋開一孔,入綠萼梅花將開者七朵,封口,飯上蒸熱,去梅花食蛋,每日一枚,股七日。(《綱目拾遺》)
④預稀痘疹:每年臘月清晨,摘帶露綠萼梅蕊一百朵,加上白糖,搗成小餅,令食之。(王玷桂《不藥良方》)
⑤治疽已出未出,不起不發,隱在皮膚,並治麻症斑症:梅花一兩,桃仁、辰砂、甘草各二錢,絲瓜五錢。為末,每服五分,參蘇湯下。(《赤水玄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