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利·勃兰特
维利·勃兰特(亦作威利·勃兰特 Willy Brandt,1913年—1992年),德国政治家,1969年—1974年任西德总理,以和苏联集团和解的新东方政策打开外交僵局,尤其以1970年在华沙的华沙之跪引起全球瞩目。为此他在1971年成为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在1974年5月6日他因为东德间谍入侵事件曝光被迫下台,下台后更被报料就任总理时的性丑闻。2005年11月28日,德国电视二台投票评选最伟大的德国人,勃兰特名列第5位。
维利·勃兰特 | |
---|---|
出生 |
1913年12月18日 德国吕贝克 |
逝世 | 1992年10月8日 |
国籍 | 德国 |
别名 | 德文:Willy Brandt |
职业 | 德国总理 |
知名于 | 当选德国总理,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
目录
目录
1、社会党人
2、西柏林市长
3、角逐总理
4、勃兰特离世
社会党人
辞职后的勃兰特并没有销声匿迹,仍旧活跃在国际舞台上。他先后担任德国社会民主党主席、名誉主席等职。1976年他又被选为社会党国际主席。他上任后对社会党国际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修改了社会党国际章程。为社会党国际规定了三大新任务:为争取缓和与裁军而斗争,为在南北关系上建立起新的世界经济秩序而斗争,以及为人权而斗争。勃兰特还经常以社会党主席和社会党国际主席的身份访问世界各国,足迹遍及欧、美、亚、非。舆论称他为一位"和平使者"。
无论是作为总理,还是作为党魁,勃兰特的权威是巨大的。然而,他并未因此成为滥用权力的专断者。1992 年10 月8 日,德国国家电视台向全国播发了一条令人震惊的消息: 联邦德国前总理、社会党国际前主席维利·勃兰特,因患癌症医治无效,在家中逝世,享年79 岁。
社会党人
原名赫伯特·恩斯特·卡尔·弗拉姆,1913年12月18日出生在波罗的海海滨城市吕贝克的一个贫困工人家庭,是一位19岁售货员的私生子。因而他只能姓母亲的姓,后来母亲嫁人,幼年的勃兰特寄养在别人家里,直到外祖父从沙场解甲归里后,才享受到一点家庭的温暖与乐趣。外祖父是德国社会民主党的信徒,母亲也常常参加社会主义的活动。在家庭的影响下,他很早就对政治发生了兴趣,15岁时,就加入了社民党的青年组织-社会主义青年团。学生时代的勃兰特经常向卢卑克社民党机关报《人民信使报》投稿。
1930年,不到17岁的勃兰特被社民党破例吸收为党员。一年后,因与党的领导人发生了意见分歧,转而参加从社民党分裂出来的社会主义工人党,并担任该党青年组织的领导人。
1933年2月27日发生了震惊世界的国会纵火案,希特勒利用这一事件宣布纳粹党是唯一合法的政党,禁止其他一切政党活动。面对希特勒法西斯统治,社会主义工人党的活动部分转入地下,部分转向国外发展。"维利·勃兰特"是他在1933年为躲避秘密警察的检查而起的化名,但自那以后他就一直沿用下来。
1933年4月初,勃兰特被派往挪威。挪威工人党安排他负责政治流亡者协会的工作。稍后,又吸收他为党员,挪威工人党机关报《工人报》则特辟专栏,由他撰稿揭露希特勒统治下德国的真相,而稿酬则成为他的主要生活来源。很快他又从丹麦转到了挪威,在异国他乡坚持反法西斯斗争。
1937年他以战地记者的身份参加了西班牙内战,在马德里保卫战中采访报道。1940年德国入侵挪威,勃兰特又辗转逃亡到瑞典并入了瑞典籍。在瑞典,他成了一名记者,积极报道了德国对挪威的入侵。
西柏林市长
1945年10月,勃兰特返回德国,报道纽伦堡军事法庭审讯纳粹战犯的情况。一年后,挪威政府又任命他为挪威驻柏林军事代表团少校新闻专员,负责与美、苏、英、法四国军事管制委员会进行联络。后来,勃兰特在回忆这段经历时,意味深长地说:"在柏林的使命深深地吸引了我。因为它对德国的未来和世界和平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勃兰特趁这两次回国的机会,考察了战败后德国的政治形势,他越来越意识到:一个误入歧途而又有光明未来的德国需要他。1947年11月,他终于作出了抉择:回到被战争毁坏了的祖国,为国家的重建贡献自己的力量。
1949年,联邦德国诞生了。勃兰特以西柏林市代表的身份列席了第一届联邦议院会议。6年后当选为西柏林市议会议长。这一特殊的荣誉职务使他可以超越社民党的范围,发挥自己的政治影响。
1956年冬,震惊世界的"匈牙利事件"发生后,愤怒的西柏林市民纷纷走上街头举行示威游行,一些年青人向勃兰登堡门方向前进,并与警察发生了流血冲突。当时,身为议长的勃兰特,以极其镇静而又克制的态度制止一场情势危急的流血惨剧。勃兰特镇定自若的举动,赢得了西柏林人的钦佩和尊敬。1957年,西柏林市市长苏尔逝世后,勃兰特力挫群雄,以绝对多数票当选为西柏林市长。
1958年和1961年,两次柏林危机先后爆发,把冷战推向高峰,特别是后一次柏林墙危机,使东西方几乎接近交火状态。勃兰特以一个冷静、理智而又果断的态度走上前台。他既表现出决不让步的立场,同时又呼吁市民保持理智和克制,承认现实,避免事态的完全恶化,并采取一系列的补救措施,稳定市民情绪。正是由于勃兰特等人的努力,柏林才得以从灾难的边缘挽救出来,简直处于绝望的形势才未能进一步恶化。
柏林危机,也使勃兰特的名声大作,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政治资本。就是当时赫赫有名的联邦总理康拉德·阿登纳的形象,同这位柏林市长比起来,也显得相形见绌。在事件期间,勃兰特对这位从波恩姗姗来迟的联邦总理大人,表现出明显的冷遇。
勃兰特任柏林市长达十年之久,作为德国这个最大城市的总管,辖有200 多万人口的市长,几乎获得了他想得到的一切东西。就像柏林忘不了勃兰特一样,他也忘不了使他跻身德国政坛的这座基地。但如果认为勃兰特的政治舞台仅限于柏林这一城之域,恐怕低估了这位政治家的雄心抱负。
角逐总理
1961年,担任柏林市长仅四年的勃兰特,就被他的党推举为总理候选人,同老态龙钟的政敌阿登纳角逐。勃兰特在第一个回合的角斗中失败了。1964 年,这位51岁的少壮派登上德国社会民主党主席的宝座。勃兰特之所以能牢牢地控制住党,成为社会民主党团结的象征,决不是由于他善于专权。事实上,他是非常善于妥协的,在党内素有"和事佬" 之称,但做"和事佬"并不等于他没有权力,他的意见在关键时刻总是受到重视的。
勃兰特并非是一个毫无缺点之人,他的可贵之处在于能够克服那些缺点,他考虑自己的弱点比别人考虑自己的才干要多。作为一个成熟的政治家,他不自命不凡或野心勃勃,而是懂得看准机会,及时主动出击,一举得手。
1965年,联邦选举的大旗又一次拉起,勃兰特继续作为该党的总理候选人,再一次走上竞技舞台,同素有声望的著名经济家路德维希·艾哈德竞争,结果又未如愿。勃兰特心事重重地回到柏林,继续担任他的市长职务。两次政治角逐的失利,不但给社会民主党带来损失,埋怨、批评、指责审此起彼伏,一浪接一浪; 而且也给勃兰特本人很大的刺激。他曾一度萌发离开德国政治舞台的念头。但勃兰特毕竟是一个经受得住失败考验的强手,他比别人更能忍受痛击,每当遭受失败、烦恼、苦闷时,他就低头沉思,在内心里默默同自己的感情打交道,一旦从挫折中清醒过来后,他又回到竞技场上来了。
机会很快降临,一年之后,联邦政府爆发危机。在内外交困的形势下,艾哈德政府宣布辞职。由各个主要党组成的大联合政府宣告成立。社会民主党首次获得参政机会,勃兰特担任副总理兼外长。大联合政府的组成给社民党带来了无法估量的好处,它第一次在联邦范围内给社民党提供了使居民相信这个所谓" 永久的反对党" 具有参政能力的机会。
这次参政的过程,使勃兰特的领导能力,尤其是外交手腕第一次在联邦政府的政治舞台上崭露头角。他成功地扭转了联盟党因长期推行" 哈尔斯坦主义"而使西德外交走进死胡同的局面,提出了大胆、灵活的新东方政策"。从某种意义上说,勃兰特的这次参政,为他以后登上总理的权力宝座,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勃兰特离世
辞职后的勃兰特并没有销声匿迹,仍旧活跃在国际舞台上。他先后担任德国社会民主党主席、名誉主席等职。1976年他又被选为社会党国际主席。他上任后对社会党国际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修改了社会党国际章程。为社会党国际规定了三大新任务:为争取缓和与裁军而斗争,为在南北关系上建立起新的世界经济秩序而斗争,以及为人权而斗争。勃兰特还经常以社会党主席和社会党国际主席的身份访问世界各国,足迹遍及欧、美、亚、非。舆论称他为一位"和平使者"。
无论是作为总理,还是作为党魁,勃兰特的权威是巨大的。然而,他并未因此成为滥用权力的专断者。1992 年10 月8 日,德国国家电视台向全国播发了一条令人震惊的消息: 联邦德国前总理、社会党国际前主席维利·勃兰特,因患癌症医治无效,在家中逝世,享年79 岁。
他的回忆录《人民与政治:1960年至1975年的日子》(People and Politics: The Years 1960-1975)于1978年出版。
相关视频
德国总理 勃兰特[1]
参考文献
- ↑ 德国总理 勃兰特 作家: jhnm1985 ,优酷网, 2010-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