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妙好辭
出 處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捷悟》:「魏武嘗過曹娥碑下;楊修從。碑背上見題作『黃絹幼婦;外孫齏臼』八字……(楊)修曰:『黃絹;色絲也;於字為絕;幼婦;少女也;於字為妙;外孫;女子也;於字為好。齏臼;受辛也;於字為辭。所謂絕妙好辭也。』」
例 句
這首小詩不僅構思精巧,而且立意新穎,確是一首~。
成語故事
這個成語出自《世說新語·捷悟》。
東漢時,浙江上虞地區有一個14歲的少女,名叫曹娥。因為她的父親在江里淹死,曹娥投江尋覓父親的屍體,最後也被淹死了。這件事很快傳揚開來,並被加上迷信的色彩。曹娥也因此成為封建社會「孝女」的典型。當時的「上虞長」度尚為曹娥立了紀念碑。這個碑就是後世所傳的名碑——《曹娥碑》。
據說碑文是邯鄲淳所作,當時,邯鄲淳年僅13歲。他當着眾人之面,略加思索就將碑文一揮而就,寫得相當出色。著名文學家蔡邕路過上虞時,曾特地去看這個碑,可是他到達時已是傍晚時分。
在蒼茫的暮色中,蔡邕用手撫摸着讀完碑文,然後在碑的背面題了八個大字:「黃絹幼婦外孫臼」。當時誰也不明白這八個字是什麼意思。
據《世說新語》載,蔡邕題字後的一天,曹操和他的「主簿」(類似現在的秘書)楊脩路過上虞,便一同去看《曹娥碑》。曹操指着蔡邕的題字,問楊脩:「這八個字的意思你知道嗎?」楊脩回答:「知道。」曹操說:「你先不要講出來,讓我想一想。」走了30里路,曹操才明白過來,說:「我也想出來了。
咱們各自把自己的理解寫出來吧。」楊脩於是寫道:「黃絹,色絲也,這是一個『絕』字;幼婦,少女也,這是一個『妙』字;外孫,女之子也,這是個『好』字;臼,受辛也,這是一個『辭』(『轎』同『辭』)字。這八個字的意思是『絕妙好辭』!」曹操一看,跟自己寫的完全一樣,便十分感慨地對楊脩說:「我的才能不及你!」
後來,人們便以「黃絹幼婦」或「絕妙好辭』作為文才高、詩詞佳的贊語。 [1]
視頻
絕妙好辭《牡丹亭》
參考資料
- ↑ 絕妙好辭的故事、絕妙好辭的典故,漢辭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