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南望余雪
《終南望余雪》是唐代詩人祖詠創作的詠雪詩,收錄於《全唐詩》中。
《終南望余雪》 | |
---|---|
唐代詩人祖詠創作的詠雪詩 |
此詩主要描寫終南山的余雪,通過山峰與陽光的向背表現了各處不同的景象,又聯想到山頭的積雪消融後,叢林明亮,低處的城中反會增寒,景色雖好,不知有多少寒士受凍。全詩詠物寄情,意在言外,精練含蓄,樸實俏麗,意境清幽,給人以清新之美。
這是一首應試詩。《唐詩紀事》記載,祖詠年輕時去長安應考,文題是"終南望余雪",必須寫出一首六韻十二句的五言長律。祖詠看完後思考了一下,寫出了四句就擱筆了。他感到這四句已經表達完整,若按照考官要求寫成六韻十二句的五言體,則有畫蛇添足的感覺。當考官讓他重寫時,他還是堅持了自己的看法,考官很不高興。結果祖詠未被錄取。
目錄
基本信息
作品原文
原文解釋
終南山的北面山色秀美,山上的皚皚白雪好似與天上的浮雲相連。[1]
雪後初晴,林梢之間閃爍着夕陽餘暉,傍晚時分,城中又添了幾分積寒。
詞語解釋
終南:山名,在唐京城長安(今陝西西安)南面六十里處。余雪:指未融化之雪。《全唐詩》此詩題下有小字註:「有司試此題,詠賦四句即納,或詰之,曰『意盡』。」
陰嶺:北面的山嶺,背向太陽,故曰陰。
林表:林外,林梢。霽(jì):雨、雪後天氣轉晴。
作品鑑賞
此詩載於《全唐詩》卷一百三十一。下面是中國古典文學專家、陝西師範大學文學研究所所長霍松林先生對此詩的賞析。
據《唐詩紀事》卷二十記載,這首詩是祖詠在長安應試時作的。按照規定,應該作成一首六韻十二句的五言排律,但他只寫了這四句就交卷。有人問他為什麼,他說:"意思已經完滿了。"這真是無話即短,不必畫蛇添足。
題意是望終南余雪。從長安城中遙望終南山,所見的自然是它的"陰嶺"(山北叫做"陰");而且,惟其"陰",才有"餘雪"。"陰"字下得很確切。"秀"是望中所得的印象,既讚頌了終南山,又引出下句。"積雪浮雲端",就是"終南陰嶺秀"的具體內容。這個"浮"字下得十分生動。自然,積雪不可能浮在雲端。這是說:終南山的陰嶺高出雲端,積雪未化。雲,總是流動的;而高出雲端的積雪又在陽光照耀下寒光閃閃,正給人以"浮"的感覺。或許有的讀者要說:"這裡並沒有提到陽光呀!"這裡是沒有提,但下句卻作了補充。"林表明霽色"中的"霽色",指的就是雨雪初晴時的陽光給"林表"塗上的色彩。同時,"積雪浮雲端"一句寫出了終南山高聳入雲,表達了作者的凌雲壯志。
"明"字當然下得好,但"霽"字更重要。作者寫的是從長安遙望終南余雪的情景。終南山距長安城南約六十華里,從長安城中遙望終南山,陰天固然看不清,就是在大晴天,一般看到的也是籠罩終南山的蒙濛霧靄;只有在雨雪初晴之時,才能看清它的真面目。賈島的《望山》詩里是這樣寫終南山的:"日日雨不斷,愁殺望山人。天事不可長,勁風來如奔。陰霾一似掃,浩翠瀉國門。長安百萬家,家家張屏新。"久雨新晴,終南山翠色慾流,長安百萬家,家家門前張開一面新嶄嶄的屏風,非常好看。唐時如此,現在仍如此,久住西安的人,都有這樣的經驗。所以,如果寫從長安城中望終南餘雪而不用一個"霽"字,卻說望見終南陰嶺的餘雪如何如何,那就不是客觀真實了。
祖詠不僅用了"霽",而且選擇的是夕陽西下之時的"霽"。他說"林表明霽色",而不說山腳、山腰或林下"明霽色",這是很費推敲的。"林表"承"終南陰嶺"而來,自然在終南高處。只有終南高處的林表才明霽色,表明西山已銜半邊日,落日的餘光平射過來,染紅了林表,不用說也照亮了浮在雲端的積雪。而結句的"暮"字,也已經呼之欲出了。
前三句,寫"望"中所見;末一句,寫"望"中所感。俗諺有云:"下雪不冷消雪冷。"又云:"日暮天寒。"一場雪後,只有終南陰嶺尚余積雪,其他地方的雪正在消融,吸收了大量的熱,自然要寒一些;日暮之時,又比白天寒;望終南余雪,寒光閃耀,就令人更增寒意。做望終南余雪的題目,寫到因望余雪而增加了寒冷的感覺,意思的確完滿了,就不必死守清規戎律,再湊幾句了。
王士禛在《漁洋詩話》卷上里,把這首詩和陶潛的"傾耳無希聲,在目皓已潔"、王維的"灑空深巷靜,積素廣庭寬"等並列,稱為詠雪的"最佳"之作。詩中的霽色、陰嶺等詞烘托出了詩題中余字的精神。[1]
名家點評
《唐詩紀事》:有司試《終南山望余雪》詩,詠賦……四句,即納於有司。或詰之,詠曰"意盡"。
《增訂評註唐詩正聲》:凜凜有寒色。
《唐詩分類繩尺》:結句有諷。
《唐詩訓解》:已霽猶寒,越見積雪。
《唐詩歸》:鍾云:說得縹緲森秀。
《唐詩選》:玉遮曰:"浮"字極好,詩亦佳絕,但只賦得積雪,不賦得余雪。
《詩繹》:庸手必刻畫殘雪正面矣,作者三四隻用托筆寫意,體格高渾。
《唐詩歸折衷》:吳敬夫云:可見詩不論何體,終期意盡而止。凡絕句意不盡者,皆未成之律詩也。
《此木軒論詩匯編》:如此不拘,詩安得不高?意盡即不須續,更難在舉場中作如此事。
《而庵說唐詩》:此首須看其安放題面次第,如月吐層雲,光明漸現,閉目猶覺宛然也。此詩處處針線細密,真繡鴛鴦手也。……此外真更不能添一語也。
《網師園唐詩箋》:寫"殘"字高渾。
《峴傭說詩》:蒼秀之筆,與韋相近。
《唐宋詩舉要》:《漁洋詩話》(卷上)曰:古今雪詩,惟羊孚一贊及陶淵明"傾耳無希聲,在目皓已潔",及祖詠"終南陰嶺秀"一篇,右丞"灑空深巷靜,積素廣庭寬",韋左司"門對寒流雪滿山"句,最佳。
《詩境淺說續編》:詠高山積雪,若從正面着筆,不過言山之高,雪之色,及空翠與皓素相映發耳。此詩從側面着想,言遙望雪後南山,如開霽色,而長安萬戶,便覺生寒,則終南之高寒可想。用流水對句,彌見詩心靈活。且以霽色為喻,確是積雪,而非飛雪,取譬殊工。
作者簡介
祖詠(699~746),字、號均不詳, 唐代詩人,洛陽(今河南洛陽)人。少有文名,擅長詩歌創作。與王維友善。王維在濟州贈詩云:"結交二十載,不得一日展。貧病子既深,契闊余不淺。"(《贈祖三詠》)其流落不遇的情況可知。開元十二年(724),進士及第,長期未授官。後入仕,又遭遷謫,仕途落拓,後歸隱汝水一帶。► 39篇詩文
祖詠(699-746?),洛陽(今屬河南)人,開元十二年(724)進士。後移居汝水以北別業,漁椎終老。曾因張說推薦,任過短時期的駕部員外郎。詩多狀景詠物,宣揚隱逸生活。其詩講求對仗,亦帶有詩中有畫之色彩,其與王維友善,蓋「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或「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故也。代表作有《終南望余雪》、《望薊門》、《七夕》、《汝墳秋同仙州王長史翰聞百舌鳥》、《陸渾水亭》、《家園夜坐寄郭微》、《送丘為下第》、《古意二首》等,其中以《終南望余雪》和《望薊門》兩首詩為最著名。《望薊門》詩描寫沙場塞色,寫得波瀾壯闊,令人震動,其中「萬里寒光生積雪,三邊曙色動危旌」為有名的佳句。
祖詠經歷與常建相似,存詩數量也比較接近。他的山水詩具有語言簡潔、合蘊深厚的特點。他的詩以贈答酬和、羈旅行役、山水田園之作為主,一般都寫得工穩妥貼,但卻缺乏較深刻的思想和較鮮明的藝術特色。從大致的傾向上看,他的一些詩已經接近「大曆十才子」的詩風。[2]
視頻
參考資料
- ↑ 終南望余雪 / 終南望殘雪 古詩文網;
- ↑ 祖詠簡介 古詩文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