纹身啄木鸟
'纹身啄木鸟 (学名:Dendrocopos atratus)为啄木鸟科、啄木鸟属的小型鸟类,体长18-22cm,
雄鸟头顶至枕鲜红色,雌鸟黑色;上体黑色,背中部具黑白相间横斑;翅上具白色斑点和横斑;尾黑色,
外侧尾羽具白色横斑;颏、喉污白色,其余下体皮黄色,具粗著的黑色纵纹。尾下覆羽红色。
纹身啄木鸟主要栖息于海拔1500m以下的低山丘陵和山脚平原常绿或落叶阔叶林中,
常单个或成对活动,以蚁类和昆虫为食,也吃少量浆果和种子等植物性食物。
纹身啄木鸟已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无危(LC)。
目录
生活习性
习性:纹胸啄木鸟为留鸟,常单个或成对活动,偶尔见数只活动于灌丛或乔木阔叶树上。
食性:主要以蚁类和昆虫为食,
食物有鞘翅目、鳞翅目、尺蠖蛾科幼虫、螽斯科、蝗科、夜蛾科幼虫、枯叶蛾科幼虫、
斑蛾科幼虫、蝶类幼虫、毛虫、蟋蟀、螳螂等昆虫,偶尔也吃少量浆果和种子等植物性食物。
叫声:如“tchick”的爆破音及尖厉的降调嘶声,另有怪异的吱吱喘息声。
种群现状
纹身啄木鸟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
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危物种。
外形特征
纹身啄木鸟背和腰满布黑白相间横斑;飞羽黑而具白斑;头侧及颈侧灰白,
颗纹黑色;下体浅橄榄黄,满布黑色纵纹,胸部纵纹较粗著;颊、喉较白;尾下覆羽红色。雄鸟整个头顶红色,雌鸟则呈黑色。
雄性成鸟:额基棕黄,缀以暗褐色羽端;
前额至枕亮朱红色;眼先、眉纹、颊、耳羽至颈侧灰白色,
微缀黑色细纹;颗纹黑色,一直延伸至颈侧;后颈、上背黑色;下背、腰及肩羽满布黑白相间的横斑;翅黑色.
中覆羽、大覆羽及飞羽两翩概具白斑,尾上覆羽及中央4枚尾羽纯黑色,
外侧尾羽黑而具黄白色横斑;颊灰白;喉、胸及腹淡橄榄黄,
具黑色纵纹,喉及胸纵纹较粗著,在腹部转细,腹部中央不甚明显或缺如;尾下覆羽朱红色。
雌性成鸟:与雄鸟相似,唯整个头顶呈黑色。
幼鸟:与成鸟相似,但下体较褐,渲染黄色较少;
尾下覆羽粉红色,较成鸟浅淡;1962年4月11日和12日采自潞西三台山的2雄性幼鸟头顶前部羽端红色,
头顶后部及枕部黑色。1972年6月24日采自江城岩脚的1雄性幼鸟头前部散布红色羽端。
1985年6月2日采自绿春黄连山的1幼鸟(性别不详),整个头顶呈红色。
虹膜棕红(雄鸟)或褐色(雌鸟);嘴角灰,下嘴较淡,
跗跖及趾暗铅灰色,爪暗褐色[1]。
栖息环境
纹身啄木鸟主要栖息于海拔15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和山脚平原常绿或落叶阔叶林中,也出现于林缘疏林和灌丛中。
繁殖方式
地理分布
分布范围:印度东北部至中国西南及东南亚。
分布状况:在中国为罕见留鸟。记录于云南西部、西北部及南部 。
保护级别
该物种已被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
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2]。 纹胸啄木鸟已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无危(LC)。
参考资料
- ↑ 纹胸啄木鸟外形特征,叫声网,
- ↑ 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党政机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