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巾
紙巾是我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用品。紙出現並便宜到可以用來拭穢之前,人們使用過的廁後清理材料包括水、布、葉子、玉米芯、木竹片(廁籌)。中國最早的用紙拭穢記載見於南北朝。《元史》列傳第三載元裕宗的妻子極為孝順公婆,侍奉婆婆昭睿順聖皇后(察必皇后)「不離左右,至溷廁所用紙,亦以面擦,令柔軟以進。」在《紅樓夢》41回,劉姥姥在大觀園突然覺得要拉肚子,於是「忙的拉着一個小丫頭,要了兩張紙就解衣」,說明清朝的平民用紙拭穢是常見的。但在民國初年,民生普遍貧困,仍有不少人用瓦片或玉米梗清除污穢,直到經濟恢復後才逐漸改回用紙。兩千年前由蔡倫發明紙,改變了書寫的歷史。十九世紀,開始以木漿製紙。在將近一百年前的二十世紀初,美國史古脫紙業公司買下一大批紙,因運送過程中的疏忽,造成紙面潮濕產生皺摺而無法使用。面對一倉庫的無用的紙,大家都不知如何是好,在主管會議中,有人建議將紙退回供應商以減少損失,這個建議獲得所有人的附議。該公司負責人亞瑟·史古脫卻不這麼想,他想到在捲紙上打洞,變成容易撕下成一小張一小張的。史古脫將這種紙命名為「桑尼」衛生紙巾,賣給火車站、飯店、學校等放置於廁所中,因為相當好用而大受歡迎,並慢慢普及到一般家庭中,為公司創下了許多利潤。[1]
目錄
中國起源
如廁後使用衛生紙的習慣源於中國,最晚到唐朝時即有。當時衛生紙的材質五花八門,王公貴族們甚至用宣紙或帛作衛生紙,但無一例外都是一張張的。而現代皺紋衛生紙則誕生在美國。
主要成分
選購細節
- 注意外包裝上面應有廠名、廠址、電話、保質期、有效成分、生產批號、生產日期、衛生許可證號、執行衛生標準號、使用說明及注意事項等內容。
- 注意不同用途的濕巾有其各自的保質期。普通濕巾主要用於清潔皮膚,保質期一般為6個月-3年。 消毒濕巾分為兩種:一種用於小傷口及周圍皮膚的清潔和消毒;另一種是具有廣譜殺菌作用,用於皮膚清潔、滑潤、消毒、殺菌及日用品、衛生潔具的清潔殺菌消毒,這兩種殺菌濕巾的保質期為2年。 嬰兒專用護理濕巾專門用於清潔和護理嬰兒面部或臀部,保質期一般為1.5-3年。 女士卸妝專用濕巾保質期一般為3年;"女士護理專用濕巾"保質期一般為1年。
- 注意感官性:合格的濕巾有股柔和、淡雅的味道,質地潔白,使用後不會起毛。
- 注意密封性:袋裝濕巾的包裝應密封,不得有破損;盒裝和罐裝的濕巾包裝應完整,不得有 損壞。包裝密封好,是為了保持濕巾的殺菌消毒作用的有效性。取用濕巾後,應隨 即貼好密封條,以避免高溫或陽光直射,造成濕巾乾燥而影響使用效果。
- 注意刺激性:不要用濕巾直接檫眼睛、中耳及黏膜處,如使用濕巾後出現皮膚紅腫、發癢、 刺激反應等症狀時,應立即停止使用,嚴重的應到醫院急診。[2]
常識
- 中國造紙研究院質檢中心專家馬忻說,兩者有着根本的區別,兩者的生產工藝、制定的質量和衛生標準都是不一樣的,二者不能互相替代,尤其不能用劣質的衛生紙代替餐巾紙,用它來包裝食品和點心,或是擦嘴。
- 衛生紙和紙巾紙(包括手帕紙、面巾紙、餐巾紙)在日常生活中是最容易混淆的,兩者互相替代是常有的事:某人習慣用紙巾紙代替衛生紙;某人習慣用衛生紙擦臉;某些飯館用衛生紙,有的甚至是用低劣的衛生紙代替餐巾紙。
健康提示
- 越來越多的人習慣隨身攜帶濕紙巾,在飯前或出入公共場所後,隨時拿出來擦一擦以代替洗手,認為這樣做既省事又衛生,甚至錯誤地認為可以消毒滅菌。但是濕紙巾中含有多種添加劑,過度接觸可能造成皮膚過敏,最好的消毒方法還是用肥皂洗手並用流水沖洗。
- 許多消費者都認為,"濕紙巾"顧名思義應該是紙質的。但是,生產濕紙巾的主要原料其實是無紡布,其主要成分是丙綸級聚丙烯。因此,大量使用濕紙巾不僅浪費了寶貴的石油資源,而且丟棄後不易分解,易造成新的"白色污染"。
- 濕紙巾的藥液含量一般在80%左右,主要成分是水與添加劑。為避免水與藥液發生反應,濕紙巾中使用的水必須是經過特殊處理的水如精製水、純水等。
- 由於濕紙巾含有多種添加劑,接觸過多的防腐劑、酒精等化學成分,容易引發接觸性皮炎等皮膚過敏問題。而且一般人用了濕紙巾後就不會再洗手,化學成分會殘留在手上,對兒童尤其不利。美國的一項研究也表明,濕紙巾重複使用時,非但不能清除細菌,反而會將一些存活的細菌轉移到未被污染的表面。因此要注意,最好每擦一個新表面換一張紙巾,更不要用它擦拭眼睛等敏感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