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翰·威廉姆·沃特豪斯
約翰•威廉姆•沃特豪斯 | |
---|---|
約翰•威廉姆•沃特豪斯 | |
出生 |
1849年 羅馬 |
逝世 | 1917年 |
國籍 | 英國 |
職業 | 畫家 |
目錄
人物簡介
沃特豪斯出生在意大利羅馬,小時候取了一個意大利語外號叫「尼諾」。 父親是英國約克郡人,是個功底堅實的畫家,母親是意大利人。沃特豪斯從小受到父親影響,很早就顯示了繪畫天分,親戚朋友都戲稱他為尼諾,即意大利文藝復興時代大師喬凡尼諾的簡稱。由於沃特豪斯早年在意大利生活過8年時間,所以對希臘神話非常喜歡,以至後來多以希臘神話為作畫題材。
沃特豪斯首次在皇家美術學院展出的作品大約是《睡眠和他的異父兄弟之死》(1874)。他在1875年和1888年又去過意大利,這是他對外光色彩產生了興趣,但是沒有像印象派和自然派那樣描繪現實生活,類似《兩個意大利農村少女》(1875)的作品為數不多,較多模仿了當時非常流行的阿爾瑪•台德馬(1836-1892)古羅馬題材,如《舞蹈之後》(1876)、《帶病弱的孩子進醫神殿》(1877年展於皇家美院)和《殺父之後悔恨的尼祿》(1877),當然,最生動的是《提奧奇尼斯》(1882),人物和建築的受光面和陰影色彩都很引人,外光感很強,標誌着他的藝術已經成熟。
1883年11月8日,34歲的沃特豪斯與25歲的伊斯特•肯沃特在聖瑪麗教區禮拜堂舉行了婚禮,這位黑眼睛圓臉龐的女子後來在沃特豪斯藝術中發揮了很大作用,許多畫都是以她為模特兒創作的。
1884年的《查閱神寓》一畫標誌着他返回古典主義。
《聖•奧拉麗亞》(1885)參加了這一年的皇家美院展覽,技法更加完善。
《魔法圈》(1886)和《瑪麗安娜離開希律王的審判廳》(1887)都在皇家美院展出,他妻子的形象基本定形在作品裡。這類作品或多或少帶有阿爾瑪 台德馬藝術的影響,在宏大華麗的場面中,人物優美、細節精彩。
真正使他驚動社會的作品是《夏洛特女士》(1888),這是完全用英國人的流行情感構置的圖像,題材選自丁尼生的長詩。原意是在夏洛特這個地方有一位美麗女子,她被神困居在一個古堡里,她只能通過窗戶投射進室內鏡子裡的影像欣賞心中的偶像蘭西羅騎士。只要從窗戶往外看,她就要被毀滅。為了消磨自己,她每天紡織不止。有一天實在忍不住向外看去,厄運降臨了,鏡子破碎,絲線纏住了她,隨後她被神示載往死亡之地。畫面表現了夏洛特女士正坐在船上駛向死亡。這是一個以前少有的孤淒形象,她集感傷、神秘、疏離、飄逸於一身,既吻合了維多利亞的壓抑情感,又具有難以表述的空濛悲涼意象,眾多的細節象徵也符合流行趣味。此畫也是沃特豪斯藝術基調的開啟之作,一種孤苦的自戀情愫在其作品中流露出來。
1890年1月24日,沃特豪斯的父親去世,他是沃特豪斯的最早老師,悲痛之中,他在這一年沒向皇家美院送交作品。第二年,他在皇家學院展出了《尤利西斯和塞壬》,這是他附和女性惡觀念的首件作品。畫面上,他把塞壬恢復成女人頭的飛鳥形象,此畫受到眾人稱讚,社會寫實派畫家荷克默(1849-1914)推薦他為學院院士,《藝術雜誌》載文評論沃特豪斯是一位色彩學家和考古學家。
與這幅畫內涵相同的《色茜向尤利西斯敬酒》,也借用神話形象表現了女性惡觀念。色茜是希臘神話中的女巫,別人只要喝了她的酒就會變成豬,她曾經把遠航英雄尤利西斯「扣用」了一段時間。《色茜的魅惑》(1892)也表達了這層意思。畫面上的魔女不僅比以前更具色情意味,而且「沃特豪斯式美人」特徵正式定型,這種紅褐色長髮、黑眼睛的女人形象既美艷又深沉,時而溫潤勾人、時而駭人心魄。
《不可憐惜美女》(1893)更明確了畫面含義,內容取自濟慈1820年發表的同名詩歌。
這時他又畫了《夏洛特女士》(1894),畫的是她向命運抗爭的那一刻,隱隱流露出女性主動進取的含義,這一點在《奈哀德》(1893)上最為明顯,從河裡浮起的裸女奈哀德在貪婪地盯視着睡在草坡上的青年,這個紅髮女郎越來越有媚力。
在《奧菲莉亞》(1984)上,她支頤沉思的優美形象更加宜人,此畫在新畫廊和利物浦秋展會展出時,受到了非同尋常的讚譽。
《聖•塞西利亞》(1895)是沃特豪斯向學院理想主義靠攏的作品,那種慵懶、冷艷、裝飾性的特徵學來自萊頓(1830-1896)的《纏線》,那種沉睡之美來自布因—瓊思,此畫還沒離開畫室就被喬治•麥克洛克買走。布因—瓊思已完全影響了沃特豪斯。《許拉斯和山林水仙女》是一幅詩畫交響曲,是英國唯美主義美學家沃爾特•佩特理論的完美體現。
自1868年佩特發表了評論莫里斯詩歌的文章《詩的美學》以來,在美學界產生了很大反響,唯美主義在英國醞釀成長,1885年,佩特又發表了《享樂主義的馬利烏斯》,他以古希臘唯物主義哲學家伊壁鳩魯的學說為依據,論證了現代社會的享樂主義的合理性,認為人生就應該抓住生命的最有活力的年華,享受生命的快樂。
沃特豪斯這幅畫取材於希臘神話阿耳戈眾英雄遠航遇險的故事,是說英雄少年許拉斯在途中去河邊汲水而被眾水仙拉下水淹死。沃特豪斯描畫了仙女們從睡蓮池塘里探出潔白的身體渴望着他,這根本就不是拉人下水,分明是輕挽柔抱,脈脈情深,亦真亦幻,觀者會默然凝眸……此畫從1897年在皇家學院展出後又於1900至1978年多次外出展示並廣泛印刷,成為20世紀西方追懷理想主義藝術的代表作。
沃特豪斯不僅看到了唯美主義的趨勢,更看到維多利亞現實生活中的陰霾,他似乎非常理解英國婦女的壓抑心態。《伊科和納西修斯》取材希臘神話。納西修斯是美貌出眾的青年,而且自我欣賞,以至到誰也不顧的程度。伊科是山林水仙女,非常喜歡納西修斯,但從來不被他所愛。納西修斯每天到河邊顧影自憐,伊科只能委屈地望着他,最後鬱郁而死,化成一種回聲,它的自我呼應之意轉化為自戀。這是19世紀末的一種觀念,挪威作家斯特林勃當時就提出了「人從自己身上尋求的快樂很少,而從他人身上得到的快樂全無。」
《奧菲莉亞》(1910)、《請聽我美妙的笛聲》(又名《吹笛少年》,1911)、《夏洛特女士說:我是影子裡的一半》(1916)都表現了婦女幽閉情景,是對女王道德觀的反詰。然而,意外的是,沃特豪斯於1900年畫的《命運》是女人獻壯行酒的情景,完全是響應女王的:1899年在南非英布(布爾)戰爭爆發後,女王號召全國各界都支持政府,為此,330名畫家拍賣作品為英軍提供軍費,此畫拍賣的12000英鎊全部捐出。
還值得一提的是沃特豪斯在神話上除了畫塞壬和女巫色茜一類的女人,還多畫普賽克,但從不畫維納斯、米涅瓦或狄安娜。可以看出,他雖然同情被壓抑的婦女,但也不喜歡維納斯這一類放浪女神。正因如此,在他晚期作品中,除了《春光時刻》組畫,如《五葉銀蓮花》和《三月風》等,還畫了《珀涅羅珀和追求者們》和《純潔的羅薩蒙德》等畫,流露出對貞女的讚美。
然而,他似乎也非常理解貞女觀在現代社會中的尷尬地位,畫了《達納伊德斯姐妹》。此畫也名《無底水缸》,取材希臘神話:埃及王有兩個孿生兒子達納俄斯兄弟。兄有50個女兒,弟有50個兒子,弟要兄的50個女兒嫁給自己的50個兒子。在新婚之夜,達納伊德斯姐妹各自殺死了丈夫,神為了懲罰她們,就設了一隻水缸,罰她們往裡注水,水滿則罰止,但水缸永遠注不滿,寓有使人徒勞之意。綜合而言,沃特豪斯晚期藝術在題材寓意上日趨模糊,失去了早年的深度,表現力也大為減弱,其藝術也逐步失去應有的光彩。
1883年他與一位美術學校校長的女兒結婚,後生兩孩子,都死於產難。他妻子也是曾經在皇家藝術學院的展覽會上有參展作品的畫家。繪畫之餘沃特豪斯從事美術教學工作,任過皇家藝術學院委員會委員,而加入各種藝術協會。浪漫如夢幻般的唯美畫作,雖然他意想成為拉斐爾前派的風格,然而表現的是屬於自我靈感的特殊形式。
他的成功不僅在表現感官上的完美,同時能使人用自我認知、自我世界來闡述之,他1917年死於癌症。
此條目缺少頁面分類。請協助為此條目補上適當的頁面分類。參見頁面分類入門。(2019年9月14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