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石峽
紅石峽 (陝西榆林景區)
紅石峽位於榆林市城北3公里處,距離榆林市區僅5公里。紅石峽谷長約350米,峽谷東崖高約11.5米,西崖高13米,東西對峙,峭拔雄偉。峽內榆溪河水穿峽而過直達城西。古代駐守榆林的文人墨客甚至武將都喜好到紅石峽題刻以抒發邊塞豪情壯志,所以紅石峽又是長城書法藝術的一大寶庫。從題字的內容,可以看出榆林古時「九邊重鎮」的地位。此外,還可以欣賞到宋元時期的石窟藝術。趕上晴天,就可以一睹「紅山夕照」的風采:夕陽之下如同晚霞一般絢麗的紅石峽風光。是著名的「榆林八景」之一。[1]
目錄
起源
紅石峽又名雄石峽。位於陝西榆林北3公里處。紅石峽紅岩對峙,楊柳成蔭,長城穿峽而過,榆溪河奔騰不息,被稱為萬里長城第一勝景。紅石峽谷長約350米,東西對峙,峭拔宏偉。峽內榆溪河水流湍急,林木青翠,群花生艷,景色優美。東崖為雄山寺,西崖為書法石刻。在東西石壁上參差着大小不一的25處石窟。西岸壁上的書法石刻頗為著名,舊時邊將、文人來榆林,多在雄山寺豪飲唱和,留下160多幅寶貴的書法藝術作品,字大者約6米,小者寸許,篆、隸、楷、行、草齊全,筆力雄健、挺勁。題刻中有晚清名將左宗棠所題的對聯,革命先烈杜斌題刻的「力挽狂瀾」字跡蒼勁,功力不凡。
關於紅石峽的起源 [2] ,《榆林府志》說:宋朝時,榆林這一帶歸西夏國管。當時紅山有股泉水自穴中湧出南流。西夏國王李繼遷看中了這塊風水寶地,派人障水別流,鑿石為穴,埋葬祖先,復引水其上。因此,在紅石峽水庫的普濟橋東側原立碑一座:「西夏王李繼遷葬乃祖彝昌於此。」現碑已毀。
另一種說法是,1472年,餘子俊任延綏巡撫都御使,準備修長城。當時,紅山北邊,清水河的水汪了個大海子。海子中間的水寨中住着一夥搶奪蒙漢人民牛羊、糧食、衣物的水賊。為消滅這伙強盜,餘子俊便派人在此鑿石為渠,引海子的水從榆林城西南流入無定河。水退後,餘子俊派大軍消滅了這股強盜。當時,把鑿開的石峽叫紅石峽,引入的渠水叫榆溪河,兩岸鑿修的灌溉叫廣澤渠。
藝術、風景特色
古代駐守榆林的文人墨客,甚至武將,都喜好到紅石峽題刻以抒發邊塞豪情壯志,所以紅石峽又是長城書法藝術的一大寶庫,也可以看出榆林古時「九邊重鎮」的地位。此外,還可以欣賞到宋元時期的石窟藝術。運氣好的話,趕上晴天,就可以留到傍晚,一睹「紅山夕照」的風采,這夕陽之下如同晚霞一般絢麗的紅石峽風光,是著名的「榆林八景」之一。[3]
石刻瑰寶
在峽東西除石窟外,存在自明成化年以來大小摩崖石刻字幅185塊,其中東崖126塊,刻字大的有4米見方,小者僅有0.03米見方,字幅長寬有1.8—44.8平方米不等。石刻有題詩、記功、紀游、喻景、抒懷等,書法真草隸篆俱全,併兼有蒙文,筆法各異,鐫刻有別,今存有巨幅題記 84 幅(其中東崖54幅、西崖30幅)。
有為慶功題刻如明嘉靖十五年(公元1537年)10月延綏鎮兵備副使張在東崖上刻紀出擊撻談獲勝「褚將振賑凱旋大會於紅峽」的戰功,有賦詩題刻的如男靖二十六年(公元1547年)三邊總督曾銑《山墩望套》詩;有銘記題刻的萬曆九年(公元1581年)巡撫王汝梅題刻的「龍蟠虎踞」、十四年(公元1583年)兵備副使李春光題刻「萬里長城」、二十七年(公元1599年)巡撫陳性學題刻的「雄石封關」、四十四年(公元1616年)巡撫劉敏寬題刻「華夷天塹」等。此外還有讚頌紅石峽境地優美的如「禹跡摩崖」、「中華天柱」、「天外奇峰」、『潮海蓬萊」、「開元圖畫」、「天成雄秀」等;也有形容軍事地位之險要如「大漠金湯」、「長天鐵垛」、「天邊鎖鑰」、『雄鎮三秦」、「榆關雄山」、「威震九邊」等等;還有表示國家統一、民族團結的如「還我山河」、「中外一統」、「蒙漢一家」等等。清代榆林書法家陳漳所書「三山拱翠」以及左宗棠所題「榆溪勝地」字跡蒼勁。更有蒙文石刻,為紅石峽摩崖石刻魂寶一絕。
諸家書法各放異彩,字大的長6米,小的不及寸方,真、草、隸、篆俱全,更有少見的蒙文石刻。尤其是大革命時期杜斌丞、劉志丹等榆林中學師生題刻的「力挽狂瀾」和抗日民族英雄馬占山將軍駐榆時親筆寫的「還我河山」,抒發了愛國志士誓保國土、振興中華的豪情壯志。晚清將領左宗棠所題「榆溪勝地」及對聯「白雲初晴如月之曙,黃唐在獨與古為新」也頗有文采。著名教育家、書畫家,劉志丹的老師王森然先生書寫的「紅石峽」三字刻鑲於峽亭之上,為古蹟增輝。一路細細欣賞,感慨萬千:紅石峽豐富多樣的石刻,無愧於長城書法藝術的殿堂。
東崖
紅石峽東崖有宋元古剎雄山寺。廟門在峽南,內有石台階。寺依山傍水,復道飛檐,樓、閣、亭相望。殿宇都是懸崖上鑿的石窟,約十多個。有「天門」、「地門」各一,都是隧道。「天門」從寺通至峽頂,中間有一閣叫「翠然閣」。從石崖內登台階而上,站在峽頂俯視寺內廣澤渠,只見水圃成蔭、宛然如畫。「地門」從寺內通到峽底榆溪河岸邊,人們通行時須彎腰行走。寺內有石刻佛像,工藝精巧。峽兩岸普渡橋飛架東西,勢若長虹。峽內樹木青翠,群花爭艷,流水清冽,景色宜人。夕陽西照時,如紅霞冉冉升起,故名「紅山夕照」,是榆林八景之一。
名冠邊塞
紅石峽名冠邊塞,舊時文官、武將、儒士來榆林,必在此地設宴諷詠唱和。因此,東西石壁題刻極多,題詞、題字、碑、碣大小多達160多塊,似一天然碑林。諸家書法各放異彩,字大者達6米,小者不及寸,真、草、隸、篆俱全,更有少見的蒙文石刻。真是文采飛揚,堪稱壯觀。晚清將領左宗棠所題對聯「白雲初晴如月之曙,黃唐在 獨與古為新」也頗有文采。著名教育家、書畫家,劉志丹的老師王森然先生書寫「紅石峽」三字刻鑲於峽亭之上,為古蹟增輝。 據統計,紅石峽題刻、石匾和各類碑記共有200種之多。更有蒙文題刻,堪屬一絕。它們雖久經風雨剝蝕,但其雄姿英貌經久未衰,向來被人們譽為塞上小碑林,陝北書法藝術的一座寶庫。
風景特色
魚米之鄉
步出榆林古城,溯榆溪清流北上,這條豐饒的河谷,就像一巾翠綠的飄帶。榆溪河緩緩地流着,從身邊喧譁着掠過,河谷也靜靜地躺着,任由人們在它那美麗的、富有彈性的胸脯上漫步。榆溪河古稱帝原水,它的源頭是沙窩處的一股清泉。它從遙遠的河套蜿蜒而來,全長200多公里,控制流域面積5537平方公里。是無定河的主要支流,也是榆林地區的魚米之鄉。
三山拱翠
行約七八公里,就到了長城口上的紅山腳下。清代榆林著名書法家陳璋,曾寫過:「三山拱翠」的匾額,就是形容榆林古城北依紅山,東據駝峰,西臨黑山的形勝。紅山紅石頭,駝峰黃土丘,黑山黑土嶺,三座顏色不同的山拱衛着翡翠般碧綠的榆林城。到了紅山,就可看見一座俊秀挺拔的山門樓子,門洞上方鐫刻着「紅石峽」3字,這是我國著名美術家、教育家王森然先生的遺墨。王森然先生早年曾在榆林中學執教,傳播新文化,是劉志丹將軍的導師。越過門樓,首先撲面而來的是兩邊東西相峙的赭色石崖,崖壁上布滿了星羅棋布的石刻題匾和大大小小的洞窟。沿壁根石階而下,綠蔭掩映間,一條碧水穿峽而過,潺潺作響,徜徉於雙崖壁立的峽間。
蛟窟龍窩
峽分南北兩段。北峽兩壁中分,上都是榆溪河聚結而成的天然湖泊,浮金耀銀,一股清流溢出湖面,形成一道飛流直下的瀑布,然後穿越西壁石窟而南下。站在岩頭,只聞水石相擊,如獅吼,如雷鳴;波翻浪滾,似霧起,似雲涌;登臨洞口,頓覺寒氣撲面,沁涼爽人,歷來被譽為奇觀,洞口刻有「蛟窟龍窩」4個大字赫然醒目。
南峽
南峽,東崖高12米,長250米,西崖高18米,長284米,兩壁雙峰對峙,依壁鑿石成窟,據史料記載,有44窟,窟內原有石造像、泥塑像、浮雕石刻、碑刻題記,據記為明代所創,「文革」中盡遭破壞,所存無幾。現僅存大小石窟33處,大多分布在東崖,西崖僅有5窟,但已面目皆非,非昔勝比。較大的石窟有聖母殿、大雄殿、觀音堂、石佛殿、圓覺殿、睡佛殿、慈仁殿、小須彌殿、園沁殿等,除個別重新塑像外,壁畫、碑記等蕩然無存。
遊覽指南
在黃土高原和毛烏素沙漠的交界處,榆林是一座年代久遠的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城內有很多建於明清時代的衙署、廟宇、府邸、店鋪等,就連一般的民居,也多是正宗的京式四合院。 林草蔥綠、牛羊成群、牧歌悠揚,別有一番詩情畫意。
紅石峽最佳遊覽季節 紅石峽地處毛烏蘇沙漠,最佳時間是夏秋時間。夏季早晚氣溫較低,中午氣溫高,可在紅石峽水庫游泳和遊玩。秋節可品嘗到豐盛的陝北農家飯.
紅石峽美食 在遊覽風景區之餘,可以嘗嘗當地特有的大紅棗。由於榆林地區降水少,所以這裡出產的紅棗個大味甜質細。此外,定邊小羊羔肉細嫩味美,而且比較便宜,如果吃得慣可以放開吃。榆林特色風味食品還有:米脂驢板腸、綏德油旋、清澗煎餅、佳縣馬蹄酥等。
小吃
新建南路:是榆林最繁華的商業界,南門廣場可兼作露天劇場,榆林的網吧不多,向人打聽半天,才找到三木網吧(3元/小時)。
新建南路的高師傅羊雜湯店:榆林的羊雜湯與銀川、平泉的羊雜湯都不一樣,它不是純羊雜碎,而是摻進了許多粉絲,怪不得那麼便宜,10元/碗,味道美味無比,堪稱舉世無雙。